摘要: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和實施,全面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策略,已然成為語文教師優化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全面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主動選擇及重要導向。本文立足筆者自身信息化教學經驗,就信息技術在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的意義所在、原則遵循和具體策略展開討論,旨在通過闡述可以促使教師樹立信息化教學的思想和意識,并全面把握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的規律,為提升課堂教學趣味性、生動性和有效性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語文;課堂導入;策略
當前,全面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策略,已然成為每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工作指引和優化課堂教學的基本實現路徑,其結果有效促進了課堂導入質量的提升。但不可否認,在借助信息技術優化課堂導入中依然存在很多突出的問題,如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喚醒學生的學習好奇心等,使得課堂導入質量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影響。針對以上問題,教師需要進一步挖掘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逐步破解課堂導入瓶頸,提升課堂導入的質量,為后續更為高質量和有效化的課程教學組織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意義
(一)有助于促使教師樹立信息化教學意識
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策略和方法,可以促使教師積極地強化對《信息化教學2.0行動計劃》政策的細致化研究和精準化解讀,并樹立正確的信息化教學思想和意識,積極地學習信息化教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和實踐應用。同時,還可促進教師積極地在導入環節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轉變課堂導入的組織方式、基本形態、模式設計等,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意識,為更好地挖掘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提升語文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傳統的高中語文課堂導入環節中存在很多突出的問題,如課堂導入的目的性、趣味性、針對性、啟發性不強,課堂導入中沒有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等,使得課堂導入質量普遍不高。通過積極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導入策略,可以促使教師對當前導入環節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瓶頸進行認真梳理和系統歸納,并積極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對這些問題進行精準化解決。如針對當前課堂導入目的性不強的問題,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展示具體的課堂學習任務,明確學生的課后學習要求、具體學習任務、考核標準等,從而強化課堂導入的目標,進一步提升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三)有助于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能力
通過全面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策略,可以促使教師積極地轉變課堂導入的思想,全面樹立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導入理念,逐步提升課堂導入的趣味性、目的性和創新性,有效地通過導入環節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強化培養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語言應用能力,合理借助信息技術來夯實班級學生的語言學習基礎,為學生提供各式在線學習資源,逐步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線上自學能力,不斷強化德育教育等,從而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
(四)有助于逐步提升教師綜合執教能力和水平
通過積極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策略,可以促使高中語文教師全面地學習相關的信息化教學理論知識、基本教學技能,積極地對課堂導入的意義、課堂導入的方法、借助信息技術提升課堂導入的策略等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探索過程中強化與優秀教師的互動與交流。如交流不同信息化教學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討論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導入的流程,分享關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注意事項,分析思維導圖的制作方法,研究微課視頻的制作步驟等等,實現成功經驗的共享和積累,從而逐步拓寬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視野和課堂導入思維,全面促使教師把握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課堂導入的規律,促進教師綜合執教能力和執教水平的持續提高。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積極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策略,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逐步提升課堂導入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應首先遵循目的性原則,積極圍繞提升課堂導入的質量來統籌部署探索工作。如結合導入要求制作對應導入信息化資源,包括微課視頻資源、課件資源、幻燈片資源、圖片資源等,結合導入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引入對應的信息化工具,包括交互式電子白板、思維導圖工具、幻燈片等,并將是否促進了課堂導入有效性的提升作為探索工作的重要評價與考核標準,積極挖掘和探索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逐步破解課堂導入瓶頸、提升課堂導入質量。
(二)趣味性原則
如何讓課堂的導入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和有趣,是借助信息技術強化課堂導入教學的重要課題,為實現這一點,教師需要全面遵循趣味性原則,并積極地挖掘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教學工具的應用優勢,逐步提升課堂導入環節的趣味性。如教師可引入微課視頻讓課堂導入聲情并茂,可合理引入思維導圖工具讓課堂的導入清晰具體,從而逐步提升課堂導入的趣味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長期性原則
全面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導入策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借助信息技術強化課堂導入探索工作的持續性,制定實施目標與規劃,明確各個階段探索的核心目標與側重點。第一階段可以開展信息化教學理論研究和學習,如研讀《教育信息化刈2.0行動計劃》政策問題,在知網搜集關于信息化教學、課堂導入相關的參考文獻,并進行閱讀學習,逐步把握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導入的前沿動態。第二階段可以進行信息化導入實踐。如在實踐中引入對應的信息化資源,包括微課視頻、圖片資源等,使用對應的信息化工具,如使用投影儀、幻燈片、電子白板等,并進行信息化導入歸納和總結,積累對應的信息化導入經驗。第三階段則可以進行成果推廣,進行跨年級、跨學科或者跨學校信息化教學經驗推廣,擴大教研成果等,教師可通過持續而全面的探索積累豐富的導入經驗,把握借助信息技術優化課堂導入的規律,從而有助于對借助信息技術優化課堂導入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四)開放性原則
要想全面把握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策略和規律,需要教師遵循開放性原則,積極地與同行進行經驗交流和經驗分享,積極學習其他教師的優秀經驗,拓展自身視野,以便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術強化課堂導入的規律,提升自身教學水平。
(五)適度性原則
全面地探索借助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導入的策略,需要教師遵循適度性原則,立足優化課堂導入實施和提升課堂導入質量這一目的,教師在導入環節中要恰當地引入不同的信息化教學工具,針對性地解決傳統導入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對適度性原則的有效把握,可以避免教師為了應用而應用、為了導入而導入,如部分教師在導入環節一味追求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而忽視導入的實用性、目的性,導致導入環節偏離教學目標,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導入策略
(一)引入信息技術,展示學習問題
在課堂導入環節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指引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向,是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堂高質量導入研究的的重要課題。教師需要積極引入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和工具,設計與教材內容關聯較為緊密,啟發性和指引性較強的課堂導入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投入到相關語文知識技能的深入學習中,從而促進課堂導入質量的逐步提高。
例如,在講解“沁園春·長沙”小節內容時,教師要認真梳理詞作內容,了解該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并在此基礎上借助思維導圖展示啟發性和概括性較強的導入問題,如你對“沁園春”詞牌有哪些理解?這首詞講述了什么內容?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詞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同時教師要結合對應的大問題,設計相應的分問題,如對于“你對‘沁園春’詞牌有哪些理解?”問題,教師可以發散出如下分問題:什么是詞牌?詞牌有什么作用?詞牌是如何產生的?“沁園春”詞牌有什么特點?“沁園春”詞牌的格律是怎樣的?等等,讓學生在具體問題的指引下,對詞作展開閱讀和學習,進而將學生的學習思路引向縱深,助力課堂導入有效性的提高。
(二)引入信息技術,明確學習要求
課堂要學習哪些具體內容?學習的要求有哪些?具體的考核標準是什么?這些都需要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清晰呈現。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結合導入環節的基本要求,并通過引入信息化教學工具,對具體章節內容的學習要求、學習任務進行清晰化與趣味化的展示,讓學生帶著任務投入到對相關內容的學習中,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精準性,促進后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例如,在講解“紅燭”小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立足新課標對于該節課的教學要求,設計概括性較強、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目標,如可以借助邏輯大綱圖展示具體的學習任務和學習要求,如了解作者生平,分析詩歌創作背景,掌握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抒情脈絡和抒情方式等,并在邏輯大綱圖上借助☆標注重點,借助△標注學習的難點,如掌握詩歌的內容為學習的重點內容,則可以使用☆符合進行標記,體會作者詩歌的抒情脈絡和抒情方式等是學習的難點內容,則可以運用△進行標注,清晰界定不同知識點的學習要求,讓學生結合明確的任務指引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三)引入信息技術,呈現生活元素
語文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較強的關聯性,積極地強化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的學習,其最核心的目的,是借助語言工具進行日常交往和解決日常問題,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在借助信息技術強化導入中全面為學生展示相關的生活化元素、生活化資源,讓學生在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中強化對相關語文內容的學習,有效降低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難度,從而促進課堂導入質量和水平的逐步提升。
例如,在講解“故都的秋”小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展示北京的秋景,如秋天的香山紅葉似火、秋天的莊稼碩果累累、秋天的雨聲沙沙作響等,讓學生感受北京真實的秋天,同時借助微課視頻展示文章中描述的秋景,讓學生將其與生活化的秋景進行對比。如在對比中討論中,學生A稱,生活里的秋天充滿收獲的味道,還能看到農民伯伯額頭上的汗水。學生B稱,原來秋天是如何之美,只是我們缺少一顆發現美的眼睛。學生C稱,不同地方的秋天具有不同的味道,但是文章里的秋顯然有些清冷,鼓勵不同學生在生活化對比中踴躍發言,說出自己對秋的認識和感受,繼而對文章的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引入信息技術,營造良好氛圍
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有助于舒緩學生的心緒,將學生從課下玩耍狀態拉回課堂學習狀態。教師要充分理解在課堂導入環節營造良好環境氛圍的重要性,并積極地通過信息教學工具,用相關背景音樂營造氛圍,用視頻和圖像呈現相關畫面,打造和諧友好的課堂環境與氛圍,有效地緩解學生情緒,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解“短歌行”小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短歌行”朗誦,并借助微課視頻展示《三國演義》影視劇中曹操朗誦“短歌行”的場景,如影視中曹操頌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同時在頌唱時舉起酒杯,面向遼闊的江岸,與感嘆天地浩渺,不覺生出人生“去日苦多”之感等等,讓學生充分感受曹操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短歌行”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將精力集中到對該節課程內容的學習中,提升學習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全面探索和研究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語文課程有效導入策略,已然成為語文教師強化信息化教學的重要突破口,同時也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全面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有效選擇。高中語文教師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該項工作的重要性,并積極地在課堂導入實踐中應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導入的質量和水平,為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和學科綜合素養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作者單位:朱婧 薛城區實驗高中
參考文獻
[1]張晶.借助信息技術,優化高中語文教學[J].新課程,2022,(42):167-169.
[2]侯杏梅.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整合分析[J].中學課程資源,2021,17(10):27-28.
[3]王瑛.高中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探索[J].成才之路,2021,(05):104-105.
[4]張微.高中文言文教學導入方法研究[D].西南大學,2020.
[5]楊春峰.高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融合運用[J].學周刊,2020,(1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