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為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建設與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大思政課”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植根于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發展于改革開放以來思政課教學的歷史進程,體現了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歷史邏輯的統一。“大思政課”從其本質上分析,既是大視野、大格局、大擔當的思想政治教學理念,更是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與改革的新的實踐探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大思政課”要活學善用,建強“大思政課”教師隊伍,構建科學完整的“大思政課”課程體系,打造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立體化教學大平臺,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把“作業寫在祖國大地上”,提高“大思政課”教書育人效果。
關鍵詞:“大思政課”;生發邏輯;本質意蘊;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11-0008-07
一、引言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1]。這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成為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重要遵循。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思政課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思政課”重要論斷后,專家學者開始探討“大思政課”本質內涵及建設實施等問題,但對“什么是‘大思政課’”還存在著分歧。有學者認為“大思政課”是一種理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指導思想或原則,主張社會即課堂的現實關照,強調鑄魂育人的價值導向等[3];也有學者認為“大思政課”是課程,主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資源及教師隊伍等方面推動“大思政課”高質量建設[4-5];還有學者認為“大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6],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提供了重要路向[7]。可見,對“大思政課”的本質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澄清,否則就不能吃透習近平總書記“大思政課”論述精神,不能準確把握“大思政課”建設規律,不能制定科學的“大思政課”建設方案,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立足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環境,著眼于“大思政課”生發邏輯,分析“大思政課”本質意蘊,并探求“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規律及其行動邏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大思政課”的生發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思政課”,是我黨多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與升華,有其自身生發邏輯。“大思政課”源自于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植根于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思想政治教育歷史進程中,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統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大思政課”理論生發點
“大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傳承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側重“黨的宣傳工作”,認為無產階級要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就必須開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宣傳,進行思想斗爭和理論教育,因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8]。列寧提出了灌輸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主張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從外面灌輸給工人”[9]。毛澤東認為“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不能下大雨,要像下小雨一樣才能滲透進去,要按照他們的具體情況和能夠接受的程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強迫灌注”[10],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綜合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涵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等多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了“大思政課”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1]376,“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12],并提出立德樹人是高校根本任務,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13]328。習近平總書記傳承并創新了傳統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主張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4],堅持“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同時,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3]329,“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11]378等重要觀點,為“大思政課”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思政課”實踐生發基礎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提出,要善用新冠疫情防控這堂“大思政課”。“疫情防控阻擊戰”偉大斗爭成為“大思政課”的直接實踐基礎。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黨中央英明決策,迅速部署,舉國上下同心協力,迅速戰勝了疫情,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英明偉大,彰顯了中國人民的磅礴偉力,更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全國人民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成為“大思政課”的重要資源。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了中國和世界,認識到了中國的大國擔當,感受到了中國之治的無比威力,更堅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百年黨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為代表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和抗疫一起,共同構成了“大思政課”的實踐生發基礎。黨的百年奮斗史、英勇革命斗爭史是“大思政課”最生動、最有說服力和最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常講常新,入腦入心,浸潤學生心田;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偉大勝利,創造了人類反貧困的偉大奇跡,“揭示了中國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巨大優越性”[15],成為“大思政課”鮮活的教學案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理想變成了現實,講好小康社會故事成為思政課的重要任務,其不但能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還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傳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征程正在徐徐展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成為“大思政課”最現實的實踐基礎,廣大青年學生可以從中不斷汲取營養,吸取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將繼續為“大思政課”提供新教材、新案例、新資源,使“大思政課”實踐邏輯呈現動態性和時代性,繼續發揮“大思政課”鑄魂育人大作用。
(三)中國共產黨百年思想政治教育歷程:“大思政課”歷史生發脈絡
“大思政課”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經驗總結。“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法寶,也是堅持改革開放、走向民族復興的重要保障。”[16]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百年黨史就是百年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包括開設思政課,加強思政課建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在紅軍大學、蘇維埃大學、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高校開設‘黨的建設’‘中國革命運動史’‘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等課程。”[17]建國后開始明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并于20世紀80年代對高校思政課進行改革,由原來的“哲學”“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3門課程,調整為“中國革命史”“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等課程,后來又開設了“大學生思想修養”“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85方案”。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開始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形成了“98方案”。進入新千年,制定實施了最新的“05方案”,即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開設5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統一課程名稱,統一編寫教材。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下,思政課在改進中加強,不但有原來的思政課,還開設了實踐課;不但有必修課,還開設了選擇性必修課,初步構建了“大思政課”課程體系。總之,在黨的百年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課教學從無到有、逐步規范統一、不斷深化強化,思政課教學當前進入“大思政課”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三、大課程:“大思政課”的本質意蘊
科學準確理解與定位“大思政課”的本質是正確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準確把握其建設規律的基礎。這決定了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大思政課”指示精神,如何高質量建設思政課的問題。何為“大思政課”?從其字面意思上分析:一曰大,二曰思政,三曰課,也就是“大”的理念加“思想政治”的本質,再加“課程”的屬性,三者構成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因此,“大思政課”就是以“大”理念指導的“思政”“課程”,是教學理念與教學課程的統一。
(一)“大思政課”之大理念
不可否認,“大思政課”是一種嶄新的理念,是思政課的教學理念,大而言之,它還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性質。“大思政課”突破了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思維,實現了思政課的新拓展、新跨越,它的核心理念在“大”,即大視野、大格局、大擔當,體現“三全育人”理念。“大思政課”即通過“大”理念的指導,堅持系統思維、戰略思維、歷史思維,構建覆蓋面廣、科學完整的“大思政課”體系。
第一,“大思政課”之大視野。“大思政課”具有中華文明大歷史和世界發展大趨勢的大視野,展現深厚的歷史視野和寬廣的國際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17],明確了“大思政課”建設的大時空視野。“大思政課”教學內容涉及歷史和未來、中國和世界,需要在大歷史縱深的角度思考國家的復興和前途,思考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故此,其應關聯國內和國際視野,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疾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征程上,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現實,需要更寬廣的視野來觀察和處理問題,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度培養學生。因此,應立足百年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思考“大思政課”建設,從中華文明和世界社會主義宏大視野中開展思政課教學,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補足精神之“鈣”。
第二,“大思政課”之大格局。思政課教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展現出大格局。一方面,立足教學大格局,統籌調配各種社會資源,構建全方位立體化教學體系大格局。“大思政課”也不再限于思政課系統內部,日益拓展成為全局性工作,社會企事業單位也不斷加入思政體系,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辦好思政課的社會大格局”[18]。多方密切合作、協同發力,形成了校內校外合作、課上課下同步、線上線下融合的思政課“大合唱”的新局面。另一方面,立足世界大格局,著眼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培養新時代大格局社會主義建設者。“大思政課”歸根到底是要培養“大格局”學生。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在教育方面,應不斷引導學生走出小天地,以大視野、大格局觀察中國和世界,以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等大格局、大胸懷來謀劃當下和未來。已然成為“大學第一大課”的思政課,通過全面的思政課教學使學生具備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適應和引領未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奠定基礎[19]。
第三,“大思政課”之大擔當。“大思政課”呈現的是大責任、大擔當,堅持把教書與育人、育德與育才有機結合,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重青年學生的成長,尤其是其擔當意識的培養,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3]54,勉勵新時代青年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立鴻鵠之志,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大擔當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有“為國育才”的使命感和擔當意識,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大思政課”教育教學和改革創新中,引導青年學生樹立起與時代同心同向的遠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大擔當激勵青年學生擔當復興使命,在“大思政課”學習中提升思想境界,強化國家民族認同感,堅定報效國家的使命擔當。
(二)“大思政課”之思政課
“大思政課”是全新的思政課形態,是宏觀視野下的思政課新概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宏大的歷史敘事范式。將“大思政課”放到思政課發展歷程中去解讀,從“85方案”的馬列主義理論課、“98方案”的“兩課”到“05方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再到“大思政課”,實現了思政課的升級轉換。“大思政課”是基于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境遇提出的應對之策,是思政課形態的一種時代展現,體現了思政課的改革與創新。在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兩個大局”的背景下,“大思政課”符合時代需求,拓展了學校思政小課堂,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鮮活的時代素材,在廣闊的社會空間里實現了課程資源的當代轉換。同時,“大思政課”還引導學生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充分彰顯了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要求。
“大思政課”首先是思政課[20],其根本性質就是課程。“大思政課”是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課程,是
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是學校課堂與社會課堂結合的課程[21]。2021年底,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大思政課”,并將其確定為一個A級指標,要求調動各種資源建設思政課,凸顯了其課程的本質屬性。“大思政課”通過課程的形式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立德樹人的課程體系,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達到使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的效果。從宏觀角度考量“大思政
課”,它實現了教學場域的變化,從課內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的轉變;實現了教學形式的變革,從校內理論教學到社會實踐教學的跨越;實現了教學方法的改進,從單純灌輸式教學到沉浸式、體驗式教學的升級;實現了教學內容的豐富,從單純教學案例到社會發展大事件的深化;實現了教學考核的拓展,從單維度單向度到多元多層多維度考核方式的轉變;實現了教學主體的延伸,從單純學校教師到社會多單位多專家參與的跨越,構建了一個宏大的課程教學體系。
同時,還要澄清以下2點。一是“大思政課”不是思政大課,不是教學規模、數量的簡單增加,也不是各門思政課簡單的疊加,而是思政課從內容到形式、從數量到質量的有機統一。“大思政課”內涵深刻而豐富,教學目標宏大而實際,教學內容深奧而易懂,教學資源廣泛而有序,教學隊伍龐大而質高,是全新的思政課形態。“大思政課”不是獨立于思政課之外單獨的課程體系或者教學形式,而是一個宏大的課程體系,有其課程載體、實施方式和考核管理辦法等,“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政課堂形態”[22],具備課程的完整形態。全新的課程形態需要全新的建設主體,“大思政課”建設不是由馬克思主義學院來單獨完成,而是與學校黨委、行政領導,與教務處、財務處、學生處等校內有關部門,以及與校外各實踐教學基地來共同完成,這是一項需要整體推進的復雜而長期的綜合性教學改革。二是“大思政課”也不是“大思政”課,如此就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誤解,泛化了“大思政課”的概念。“大思政課”雖然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具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屬性,也能通過社會大課堂喚醒學生道德認知,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但是不能泛化。“大思政課”有其內涵與外延,不是了無邊際,它有別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簡單地將“大思政課”直接定義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是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并列的一種教育方式和手段。
總之,“大思政課”體現的是理念與課程的統一,教學與實踐的統一,教育與教學的統一,要處理好“大思政課”理念、“大思政課”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它們不能簡單互稱,也不能彼此割裂。“大思政課”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視域,在教學內容和方式方面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同時,“大思政課”也離不開“大”理念,不能簡單地說“大思政課理念”,因為“大思政課”是“大”理念和思政課的統一體;“大思政課”歸根結底從其本質上來說,還是課程,是對傳統思政課的超越,是新的思政課形態,是新時代思政課的新樣態。
四、大教學體系:“大思政課”的建設路徑
“大思政課”建設以課程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圍繞思政課建設為中心,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式方法創新都服從和服務于思政課,不能為了思政基地建設而建設,也不能為了搞活動而搞活動,更不能為了改革而改革,所有活動都必須在思政課建設中得到落實,不能跑偏。新時代善用“大思政課”,立足時代大背景,結合新媒體新技術,讓現實生活成為“大思政課”的源頭活水,融入黨史、革命史等紅色思政元素,構建具備“大思政課”教學內容、“大思政課”教學方法、“大思政課”教學平臺和“大思政課”教學評價的“大思政課”大教學體系,建強有“大思政課”擔當的教師隊伍,實現大歷史觀、大系統觀與“大思政課”的大融合。
(一)構建新時代“大思政課”課程體系,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
“大思政課”是“新時代思政課課程體系創新的重要體現”[23],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課程體系。“大思政課”課程體系不僅豐富了現有的思政課課程內容,還能系統打造思政課改革創新生態體系,使思政課與各門專業課、與學校教學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等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完善思政課課程體系,形成合力教學有機整體,進一步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增強思政課教學有效供給。
202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初步勾勒了“大思政課”建設框架,提出不僅要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還要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程”,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憲法法律”等多個領域,同時還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切實提高實踐教學實效”[24]。2022年發布的“大思政課”建設“方案”提出,要建強思政課課程群,要求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建設,形成必修課加選修課的課程體系”,使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日臻完善。目前,教育主管部門已對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為自上而下推動“大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各高校教學單位應進一步細化課程建設政策措施,不斷完善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體制機制,把政策文件落地落細落實。新時代“大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要堅持在現有思政課課程體系框架下,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等真理大道,做好“加法”,豐富思政課和實踐課教學形式;不斷拓展新型思政選修課,運用大歷史觀思維方式擴充紅色文化、法律法治等教學內容;同時,適時增加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體系,實現中國自主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與“大思政課”建設的有機結合。
(二)完善新時代“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1],為推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大思政課”源于生活、源于實踐,應回歸生活、回歸實踐,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完善新時代“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
要善用各種社會資源,搭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應堅持系統性原則,從教學方式、教學資源到教學評價等方面,按照教育部“大思政課”建設要求,統籌謀劃、一體化推進,保障“大思政課”教學體系的整體化和有序化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堅持雙線運行原則,使校內實踐教學資源與校外實踐教學資源相融合,實現校園實踐教學體系和校外實踐教學體系的融合共生,把課堂抽象的理論通過廣闊的社會生活實踐講透、講活,構建課堂、校園與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思政課”格局。“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促進了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完善與發展,推動了傳統灌輸方法和課堂授課模式的改革,完成了從理論講授到實踐學習、從課堂教學到社會體驗的飛躍。“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可通過情景式教學來實現,其中,體驗式、沉浸式教學法成為“大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典型。情景式教學拓展了教學操作場域和時空范圍,學生在社會大課堂情景式敘事場域中,通過身臨其境的現實體驗,進行跨越時空的情感交流與對話,提高了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感和領悟度,激發了情感共鳴,大大提升了思政課教學效果。“大思政課”體驗式、沉浸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的作用,在社會課堂大場域、大時空中開展互動式教學,真正“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13]331。社會大課堂以現實教學基地和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中心為載體,學生既可以在線下實踐教學基地感悟思政課教學內容,也可以在線上虛擬仿真中心參觀體驗,充分發揮了“大思政課”社會大課堂的積極作用,強化了“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
(三)構建新時代“大思政課”平臺體系,豐富思政課教學資源
“大思政課”以教學平臺建設為重要抓手,不斷加強新技術平臺資源建設[25],創新“大思政課”合作教學平臺,促進多平臺協同聯動,打通各教學主體和教學資源之間的壁壘,破解實踐教學需求量大與教學平臺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凝聚“大思政課”教學合力[20],形成課堂教學、線上教學和社會大課堂教學協同發展的教學新模式。
通過共建共享,搭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大思政課”教學平臺,以網絡平臺穿越山海、以平臺合作超越隔閡,開啟教學資源整合新局面。堅持創新引領、科技賦能,打造“大思政課”新媒體線上資源平臺。疫情防控不僅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加速了線上教學進程,形成了思政課教學線上線下交融發展的“大空間”。在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應推動“大思政課”同現代信息技術、新媒體技術高度融合,構筑集優質資源共享、實時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縱橫交替、同頻共振的“云上大思政課”平臺,增強“大思政課”的實時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新時代的虛擬網絡資源豐富多彩,高校應探索“大思政課”紅色教學資源等內容的數據化發展模式,通過可視化、全息化的教學方式,提高思政課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時應堅持開門辦思政課,突出實踐導向,完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校外平臺基地建設。社會同樣是“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資源供給方,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偉大實踐的現實場景中培育創建“大思政課”社會實踐平臺,拓寬“大思政課”的建設陣地,豐富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資源[26]。各高校以專業設置、學生需求為基礎,積極整合本地區實踐教學資源平臺,特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革命老區、紅色基地、博物館等基地資源[27],依托政府機構、行業企業、鄉村社區等打造“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形成黨委統籌部署、政府扎實推動、社會廣泛參與、高校著力實施的“大思政課”教學新格局[28];通過“大思政課”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有序銜接,建設完備的教學平臺體系,構建全員、全過程、全網絡的“大思政課”體系,提升青年學生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四)完善“大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豐富思政課考核方式
為保證“大思政課”建設順利進行,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是重要條件。“教學評價體系是‘大思政課’建設效果的探測器和矯正器”[29],“方案”也強調“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因此,在“大思政課”建設過程中,構建教師、專家,以及各教學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多層教學評價體系成為必然,以此來解決“大思政課”形態中“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的問題。
“大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注定是多元、多層、多維、多向的,因此,應立足思政課大視野,構建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標準科學、評價內容完整的評價體系。“大思政課”教學的參與主體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還包括各教學環節參與人員,涵蓋了專家、行政人員和公眾等多元多層次的教學主體,因此,多主體聯動才能準確地評價思政課教學效果,為進一步完善教學改革提供有效依據。主體多元并不意味著互相獨立,“大思政課”教學評價機制要打破各主體各自為政的局面,應搭建公共評價平臺,實現評價信息的實時共享,暢通各評價主體溝通渠道,發揮評價體系的導向、調控等作用。“大思政課”教學評價標準突破傳統知識考核的限制,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制定多維度、差異化的教學評價標準,滿足不同教學環節和教學主體的考核評價訴求,實現教學評價的科學化。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也應隨實踐項目的差異和深入而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在社會發展、觀念更新和技術創新中體現評價標準的發展性、進步性和高效性。教學評價內容體系應突破過去對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的單向度考查,不單單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還應對教師綜合素質進行考評,改變過去僅僅盯著學生的評價方式,注重教師整合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及實踐教學的能力。總之,“大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涵蓋教學體系的整個流程,實現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態度評價與行為評價的統一,切實提高學生理性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五)構建新時代“大思政課”師資體系,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
“大思政課”建設需要強大的教師隊伍作為支撐,這關系到“大思政課”由“誰來上”,以及“上得好不好”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對思政課教師提出明確要求。2014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30];2019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13]330,并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新時代“大思政課”教師要謹遵習近平總書記教誨,做“四有”“六要”好老師。
高校對“大思政課”教師隊伍既有質的要求,也有量的規定。“大思政課”教師隊伍中的思政課教師首先應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大思政課”建設參與主體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有鮮明的人民立場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能夠在形形色色的學說和觀念遍地叢生的情況下,保持政治敏銳力和政治鑒別力,幫助學生走正道,辯是非。思政課教師還應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識,不但真信,還要真學、真懂,能夠把黨的創新理論講深、講透。“大思政課”關鍵在講道理,講道理就要堅持守正創新,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成就感和獲得感。另外,“大思政課”教師隊伍應該是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優秀教師團隊,人數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既能發揮校內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還能充分調動社會相關方面人力資源,共同講好“大思政課”。除“大思政課”中堅力量的思政課教師以外,還要通過建立思政課教師特聘教授、兼職教師專項制度,來聘請符合條件的專家學者、教學名師、黨政干部和先進模范人物等兼任“大思政課”教師,以充實“大思政課”師資隊伍。兼職教師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夠用生動鮮活的實踐案例增強“大思政課”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提高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思政課”是理念與課程的統一,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學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既體現了黨對思政課建設寶貴經驗的傳承和弘揚,又體現了新時代對思政課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大思政課”不是思政類課程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統一體,實現了理論課與實踐課、校內課堂與社會課堂、思政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融合。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要深刻認識“大思政課”的生發邏輯、準確理解“大思政課”的本質意蘊、精準把握“大思政課”的邏輯架構,積極探索“大思政課”在課程體系、實踐體系、教學體系、評價體系和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建設路徑,進一步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OL].人民日報,2021-03-07(1)[2024-01-26]. http://paper.peo- ple.com.cn/rmrb/html/2021-03/07/nw. D110000renmrb_20210307_1-01.htm.
[2] 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號[A/OL].(2022-07-25)[2024-01-26]. https://www.gov.cn/zhengce/zh78acb6d2954f18d47b13b41c06306123943bf5d2513dfa9d70de01c3b1e4463e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eqid=f04951f40005cd5c000000046464979f.
[3] 朱旭.“大思政課”理念:核心要義、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5):107-114.
[4] 徐蓉,張飛.試論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三重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95-101.
[5] 向云發,杜仕菊.善用“大思政課”的基本問題論要[J].思想理論教育,2022(3):71-76.
[6] 劉明生,張天學.論新時代“大思政課”建構的基本原則與根本遵循[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16-123.
[7] 唐良虎,吳滿意.區塊鏈賦能高校“大思政課”的生成邏輯、核心要旨及實踐理路[J].理論導刊,2023(3):112-117.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10]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
[1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7.
[12]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 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 11(1).
[1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20.
[14]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 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 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15] 鄭子青,鄭功成.消除貧困:中國奇跡與中國經驗[J].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1(2):40.
[16] 衛秋嬌,龔超.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式的理 論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5):53.
[17]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 課程[J/OL].求是,2020(17)[2024-01-26]. http:// 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 47.htm.
[18] 佘雙5A/GvpM7oGNyabZSYwtHlywEJ5H6hON/XDcHwvpAxnE=好,王 穎.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新 舉措與新變化[J].思想理論教育,2020(5):16.
[19] 朱穎原.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踐行 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1.
[20] 石書臣,韓笑.“大思政課”協同機制建設:問題與策 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2(6):71-76.
[21] 沈煒.大思政課: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質量提升的戰 略選擇與有效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2(5):7-9.
[22] 周增為.“大思政課”建設中實踐教學基地的價值意 蘊和關鍵問題[J].人民教育,2022(18):14-16.
[23] 楚國清.大力提升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成效: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J].北京 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9(3):3.
[24] 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 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材 〔2020〕6號[A/OL].(2020-12-31)[2024-01-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 12/t20201231_508361.html.
[25] 路丙輝.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大思政課”建設[J]. 教育研究,2022,43(12):27-31.
[26] 代玉啟,李濟沅.新時代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理路 創新研究:以社會運行為主要視角[J].馬克思主義 與現實,2022(6):132-138.
[27] 文娛.“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紅色文化育人模式研 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10):84-87.
[28] 蘇玉波,王潔.著力構建“大思政課”的生態體系[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33-35.
[29] 岳修峰.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N].人民日報,2022- 07-15(5).
[30] 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 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4 (18):4.
■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