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水協會(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IWA)于近日宣布,授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榮譽會員(IWA Honorary Membership)獎。該獎是授予其成員的最高榮譽之一,用以表彰對水行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曲久輝是目前獲此殊榮唯一的中國學者,標志著我國水科技領域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
曲久輝,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在水環境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取得多項開創性成果,在擴大中國水業的國際影響力方面作出重大貢獻。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各1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項,光華工程科技獎1項等。

在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上,西湖大學理學院副教授石航,榮獲中國化學會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青年獎。2003年開始,中國化學會為紀念化學家黃耀曾先生對我國有機化學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鼓勵原創性研究,促進和推動我國金屬有機化學的發展,設立了“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獎”。
石航先后在美國哈佛大學及Scripps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加入西湖大學后,石航基于過渡金屬π配位活化芳香環策略,開發了一系列新穎高效的催化反應,實現了芳香化合物的挑戰性化學轉化。
7RNH+TmYj/wyql73FfWBNA==近日,美國顯微學會(MSA)宣布,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教授周武榮獲2024年度伯頓獎章(Burton Medal)。伯頓獎章為國際電子顯微學領域最具聲望的獎項之一,旨在表彰周武在單原子分辨電子顯微分析技術領域的突出貢獻。
周武深耕高分辨電子顯微學領域多年,發展了具有單原子分辨能力的低電壓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定量成像和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分析技術。他的研究成果為二維材料與器件、量子材料以及能源催化材料的原子尺度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對推動新型二維電子器件和能源材料的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有基領銜主編的英文專著Ecophysiology and Ocean Acidification in Marine Mollusks(《海洋軟體動物生態生理學和海洋酸化:從分子到行為》)出版發行。該書是全球第一部系統介紹海洋酸化和海洋軟體動物生理生態的英文學術專著,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
王有基,青年拔尖人才,多年來致力于海洋環境學和貝類生理生態學研究。目前主要從事海洋酸化、微塑料、納米顆粒污染物和貝類養殖相關研究,聚焦多重環境壓力下物種的生態生理應答和適應機制。

近日,有“中國諾獎”之稱的2024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來自北京大學的鄧宏魁因開創了利用化學方法將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干細胞,改變細胞命運和狀態方面的杰出工作獲得“生命科學獎”;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張濤和清華大學的李亞棟因對“單原子催化”的發展和應用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來自浙江大學的孫斌勇因在李群表示論上作出的杰出貢獻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鄧宏魁被譽為“干細胞領域的魔術師”,在細胞重編程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建立了一套更高效的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誘導化學多潛能干細胞(CiPS細胞)的方案,揭示了化學重編程不同于傳統重編程的分子機制;實現化學小分子化合物誘導小鼠體細胞成為功能性神經元等。
張濤,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化學化工領域的研究,負責研制的新型催化劑廣泛應用于我石油化工等領域,三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近期主要從事無毒推進劑催化分解技術、生物質催化轉化、單原子催化和納米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所率領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纖維素一步法催化轉化制乙二醇的新反應;率先提出“單原子催化”概念等。
李亞棟,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安徽師范大學校長。在無機納米材料合成方法學、納米微結構與性能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成果。在催化工業化過程中實現了烷烴脫氫催化劑規模化制備,通過納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調控機制,實現了不同類型納米晶的可控制備,發展了系列單原子催化劑合成方法,是催化前沿技術的探索者 。
孫斌勇,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實約化群的表示、不變廣義函數等 ,獨立完成的“典型群表示論”成果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孫的突破”。在李群表示論領域取得重要成就,特別是在典型群單重性定理、θ對應理論以及Rankin-Selberg卷積中的非零假設等方向。

當地時間8月25日,第35屆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成員大會正式批準設立“絲路文明與環境”專業委員會。該專委會由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陳發虎發起,領域內國際頂尖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該專委會的設立彰顯了中國學者在絲路跨學科研究中的領導力,將有效促進和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有力提升了我國在地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陳發虎主要從事環境變化、古氣候和干旱區地理研究。在中國西部黃土地層和氣候記錄、干旱區湖泊記錄、晚第四紀氣候快速變化、環境考古等研究領域有重要貢獻。在史前人類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過程和機制、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變化的“西風模態”等方面有重要創新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