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智慧課堂要求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模式進行改革,以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這也符合教育信息化2.0的理念和要求。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將智慧課堂融入教學,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智慧課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用實踐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學校踐行法制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核心課程,是培養學生成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創新型時代接班人的重要載體。智慧課堂是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手段,本文從智慧課堂的內涵出發,指出了智慧課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的意義,并且從多個角度探索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智慧課堂的策略。
一、智慧課堂的概述
(一)智慧課堂
所謂智慧課堂,是指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智慧化的教學環境。智慧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致力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在師生互動環節中,應重視培育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判斷能力,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內化。通過智慧課堂的實施,可以有效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智能化、可視化和高效化,使學生能于學生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智慧。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智慧課堂技術,將信息技術、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以提高教學成效。
此外,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還應關注學生道德品質的塑造與成長。通過新技術的應用,能有效轉變傳統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利用動態數據分析,打造高質量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二)智慧課堂教學特征
智慧課堂具備顯著特征,分別教學評價數據化、教學流程系統化、課堂互動多樣化、資源共享智能化等。
首先,教學評價數據化。在智慧課堂中,教師能利用先進教學設備對學生學習進度與成效進行實時跟蹤與管控,保證學習效果精準化,為教師提供全面評價依據[1]。
其次,教學流程系統化。智慧課堂教學對教學流程全面整合,確保課前練習、課堂現場教學及課后作業評價無縫銜接,為教師提供全方位信息,使其充分掌握學生的狀況。
再次,課堂互動多樣化。在智慧課堂中,師生的互動方式更多元、更高效、更便捷。此種高效互動模式,不僅能提升教學質量,還增強了學生學習效果。
最后,資源共享智能化。智慧課堂依托線上學習平臺的豐富教學資源與便捷資源貢獻功能,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如表1)。
二、智慧課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智慧課堂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展現出了其獨特的魅力和顯著的優勢。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通過巧妙地融合聲音、圖像、文字等元素,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能讓課堂不僅僅只是只是傳授場所,更是一場視聽盛宴,讓學生能置身于道德與法治的鮮活場景中。而借助此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原本枯燥乏味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更生動有趣,真正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為高效學習
鋪墊[2]。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智慧課堂引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能達FFQvryopL4mK0MRfvN+F7rlRSED1yvvVMN9MmZ9sXEs=到啟迪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認知邊界的效果。學生思維的活躍與發展,與周圍深入的深入觀察、深刻理解息息相關。而智慧課堂中具有先進的技術手段,包括虛擬現實、互動演示等,將其應用于課堂中能為學生提供直觀與具體的學習材料。利用此類材料不僅能豐富學生學習內容表現形式,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此情形下學習,能深刻理解學科知識與內涵,準確掌握事物間的內在聯系與規律,有效發展其思維能力,讓學生學習思維朝著縱向深化與橫向拓展。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智慧課堂技術的應用積極響應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即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能在課堂中接受知識。而智慧課堂的出現,徹底顛覆了這一傳統格局。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參與,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深入探究道德與法治的精髓。在此過程中,教師更多地扮演著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過運用智慧課堂的技術優勢,為學生搭建起個性化學習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和需求,實現針對性的學習。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信息化教育2.0下智慧課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
(一)利用微視頻,引入課堂新知識
在智慧課堂下,平板電腦成為師生互動的重要工具。相較于小學生,初中生的課堂專注力有所提高,但由于道德與法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主要學科,在學習該學科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與投入度還是會有所下降,特別是在面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時。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的教學主要目標并非向學生傳授道德準則,而是幫助學生樹立道德認知塑造道德品質。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可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微視頻形式進行課堂導入,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
例如,教師在進行《發現自己》課程教學時,可以提前制作“你是誰”的微視頻,在視頻中匯集學生在校學習的片段,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時候回憶與認識自身的特點。視頻播放完成后,教師可以布置互動任務:寫下對自己的認知與評價。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平板隨機挑選學生的自我認知評價。學生的自我認知采用不記名方式提交,因此,教師展示完學生的自我認知評價內容后,可以引導其他同學回答此評價是哪位同學。利用此種教學形式,教師可以最大化發揮微視頻導入的效果,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課堂氛圍。
(二)利用資源共享平臺,提高課前預習效率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智慧課堂的優勢,利用資源共享平臺提升學生課前預習效率。教學中,尤其是課學預習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資源共享平臺的優勢和作用,確保課前預習實現良好效果。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具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目的明確的學習資源,為學生課前預習提供良好的學習資源支撐和學習方法及過程引導。
具體而言,教師在整合學習資源時,應緊扣課程重點與難點,精心制作教學課件與微課視頻,并及時分享給學生,為學生的預習提供明確指導。學生預習完成后,教師應鼓勵與引導學生通過平臺分享預習成果,并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交流心得,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資源整合能力與主觀能動性。例如,教師在教學《公民基本權利》內容時,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與網絡資源,提前設計與制作預習資料,并將資料通過互聯網平臺發送給學生,使學生能了解課堂中將要學習的知識點。
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搜集公民享有的其他權利,并將自行搜索的結果在資源共享平臺上成果展示出來。此種教學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理解與認知,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
(三)利用人機互動教學,發散學生思維能力
在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用人機互動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此種教學方法強調應將課堂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教師此過程中只需扮演好引導者角色即可。通過恰當的教學設計,調動學生參與熱情,鼓勵與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提升學習的成效。在人機互動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利用機器的數據處理功能,詳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學生對重點、難點等知識的掌握度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法,并利用信息技術創建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材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4]。
例如,在進行《文明與家園》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平臺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引導、監督,并及時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地指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針對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在觀點碰撞中鍛煉思維能力。在人機互動教學中,師生可以共同探討教學中的難題,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對知識點理解力與應用能力。可見,人機互動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幫助教師開展科學及時的教學指導,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
(四)應用平板投屏,實現教學形式多元化
智慧課堂在教學理念與技術應用方面所展現的智慧,并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現代科技教學展示上,其更深層次的內涵在于能實現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的完美融合。因此,教師構建智慧課堂進行教學,并不意味著全然拋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積極探尋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法的契合點,使二者的優勢有效融合。我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包含了學校、家庭、個人、社會、國家等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平板投屏技術,實現多元化的
教學。
例如,教師在進行《踏上強國之路》課程教學時,講解到“堅持改革開放”此內容時,多數學生由于生活經驗所限,并不理解“改革開放”一詞的背景及概念,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平板投屏技術,將改革開放前后的對比圖片直觀展現于屏幕上,如建筑、交通工具、食物、衣服等,讓學生感受改革開放為社會生活進步帶來的巨大影響。同時,教師還可以播放國家領導人提出改革開放國策的視頻片段,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致力于為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而努力。此種教學形式能增強學生對祖國發展成就的自豪感,極大地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五)打造智慧化教學環境,挖掘智慧資源
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智慧課堂建設的前提是構建智慧化教學環境。智慧化教學環境的構建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并由云平臺、微云服務器和終端應用工具實現。智慧化課堂環境,不僅能為師生提供交互式電子白板、平板電腦等教學設備,還能為師生提供強大的網絡支撐、豐富的資源支持等[5]。打造智慧化教學環境,需要政府、學校及相關部門協同合作,從設備、技術、政策等方面確保構建智能校園與智慧課堂,助推道德與法治課堂朝著常態化教學方向發展。
從設備與功能方面來看,智慧課堂線上教學平臺除了集成布置習題、線上考試等常規功能之外,還需增加一些教學功能,為備課與教學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而在學生端口,除已有的成績查詢、在線考試等功能外,還應增加各類學習功能,方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智慧課堂要挖掘與整合網絡優質教學資源,特別是具有道德與法治學科特色的教學資源,整合打造課程教學資源庫,供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使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三觀。要實現該目標,需要教師能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積極主動地利用智慧課堂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以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杜昌盛 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第一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徐奶發.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智慧化有效課堂[J].新課程導學,2020(26):17-18.
[2]楊尚上.淺析智慧課堂環境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三點五心"教學法[J].基礎教育論壇,2020(34):26-28.
[3]楊霞.基于云端教學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智慧課堂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23(7):37-39.
[4]許秀娥.大數據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智慧課堂現狀與途徑[J].知識窗,2020(8):159.
[5]劉璐.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智慧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