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經濟結構”是從經濟角度觀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一面鏡子。新中國成立75年來,江蘇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三次巨變:首先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上通過土地改革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了社會經濟結構脫胎換骨式的變革;其次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革;再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社會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當下,江蘇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正在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繼續變革升華,從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走在前、做示范”,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華麗篇章。限于篇幅,本文就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社會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變革做初步考察。
一、新時期江蘇社會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革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有力推動下,新時期江蘇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革。
江蘇是全國解放思想的策源地,思想解放領先。1978年5月11日,以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為原創作者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發表,引發了全國“真理標準大討論”。
江蘇是市場經濟發展先行區,市場調節領先。江蘇在全國率先發展鄉鎮企業,從20世紀50年代萌芽到80年代“異軍突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功能越來越強,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發育得最早也發展得最好的地區之一。
江蘇是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對外開放領先。早在1974年,經國務院批準,江蘇就建立了對外貿易口岸,在封閉型經濟中打開了一個缺口。1984年在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中,江蘇的南通和連云港赫然在目。1994年,江蘇在全國率先提出“經濟國際化”戰略,開放型經濟加速發展;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后,江蘇抓住機遇,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再到“招才引智”,從大規?!耙M來”到大踏步“走出去”,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成為全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成效的省份之一。到2012年,江蘇進出口總額連續10年保持全國第二位,實際利用外資連續10年穩居全國第一。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強力驅動下,思想解放領先、市場調節領先、對外開放領先的江蘇,社會經濟結構實現了原創性重塑。
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的變革。改革開放初期,江蘇所有制結構的改革與調整,主要圍繞農村改革、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而展開,江蘇不斷沖破在股份制等問題上的思想束縛,大膽實踐,勇敢探索,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新世紀以來在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的同時,大力發展非公有iOfgTSJIW7y53J8DPxuUsQ27OcTfe26KXJb5qxSPJ9A=制經濟。2000年,江蘇召開全省私營個體經濟工作會議,有針對性和創造性地提出了“放心、放膽、放手、放開、放寬、放活”的“六放”政策,號召全省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在“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指引下,江蘇所有制結構實現了從“一大二公”走向多元化,即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截至2012年底,在江蘇地區生產總值中,國有集體經濟占33.3%,私營個體經濟占41.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占25.0%,其中私營個體經濟占了首位,當年全省私營企業累計登記戶數達131.29萬戶,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全省有108家民營企業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達到2.9萬億元,占全省GDP的53.6%。
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新時期江蘇產業結構演變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1978年作為起始之年,三次產業結構在歷史的基礎上演變為27.6∶52.6∶19.8,呈“ⅡⅠⅢ”之序,表明二產已迅速壯大,居絕對優勢地位,其中鄉鎮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9年是一個歷史性轉折點,三次產業結構變為24.5∶49.7∶25.8,三產首次超過一產,形成“ⅡⅢⅠ”格局;到2012年,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為6.0∶50.6∶43.4,雖仍處在“ⅡⅢⅠ”狀態,但產業質量已大大提升。至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2.66萬億元,連續三年居全國第一;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4.8萬億元,連續六年居全國第一;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2.5萬億元,居全國第二位;新興產業銷售收入超4萬億元,其中軟件及信息服務業規模躍居全國第一位。
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的協調發展。江蘇是一個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的省份。1993年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人均GDP之比為4.4∶2.1∶1。為改變區域不平衡格局,1984年省委第七次黨代會就提出“積極發展蘇南,加快發展蘇北”方針,1994年江蘇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區域共同發展”戰略。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到空前突出的地位,扭住不放強力推進,在“五方掛鉤”“四項轉移”的基礎上,建設沿滬寧線、沿江、沿東隴海線、沿?!八难亍碑a業集聚帶,尤其把加快蘇北振興作為首要目標和重大任務以空前力度加以推進;后來又創造性地實施“南北共建蘇北開發區”(“南北共建開發園區”)、“重點幫助宿遷實現突破”等策略,從更深層次、更大力度上推進區域合作。一系列傾斜政策使蘇北連續多年在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上超過了蘇南和全省平均水平,進入全面振興階段,這一變化可謂十分深刻。與此同時,蘇中也加快了崛起步伐,蘇南則提升了發展水平,區域協調發展出現多年期盼的大好勢頭。三大區域人均GDP之比,2009年變為2.9∶1.8∶1,2012年進一步縮小為2.4∶1.5∶1。在三大區域走向協調發展的同時,江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也漸趨協調。
二、新時代江蘇社會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江蘇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點和調研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親臨江蘇視察,并在全國“兩會”期間三次參加江蘇代表團的審議討論,為江蘇改革開放和建設發展精準把脈。如從要求“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到“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四個全面”到五個“邁上新臺階”,從在鎮江市考察現代農業到視察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紫金山實驗室,從考察國有企業徐工集團、南瑞集團到考察民營企業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為全國發展探路”到希望“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從要求“四個走在前”“四個新”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從“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到“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等等。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江蘇社會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所有制結構的歷史性變革。國有企業規模迅速壯大,國有經濟的競爭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大大增強,國有經濟“穩定器”“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彰顯。從2013年初到2022年末,江蘇全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從4.4萬億元增加到27.2萬億元,凈資產從2.27萬億元增加到8.4萬億元,分別增長了約5.2倍、2.7倍。民營經濟“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強化。從2013年至2023年,江蘇全省私營企業增加了252.5萬戶,個體工商戶增加了619.5萬戶,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合計達到1396.5萬戶,占全省市場主體總量(1452.4萬戶)的96.2%。民營企業貢獻了全省近六成的地區GDP、六成多的稅收、近七成的全社會投資和企業研發投入、八成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九成以上的企業數量。
產業結構的跨越式轉型。2013年3月8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江蘇“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要求江蘇“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江蘇聞風而動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到2015年,江蘇產業結構演變為5.5∶46.8∶47.6,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即三次產業結構演變成“ⅢⅡⅠ”。2023年,三次產業結構演變為4.0∶44.4∶51.6,實現了質的躍升。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加速形成。厚植實體經濟優勢,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高質量發展續寫制造強省新篇章。2023年,江蘇制造業增加值4.66萬億元,占地區GDP的36.3%,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91.9,高居全國第一。其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個設區市全部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對外開放的高水平拓展?!笆濉睍r期,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不斷走深走實,積極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獲批、形成115項制度創新成果,各級各類開發園區創新轉型邁上新臺階,向東向西雙向開放全面開放大通道遞進形成?!笆奈濉币詠恚K加快建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在國內大循環中發揮重要戰略支點作用,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重要戰略樞紐作用。2023年,江蘇進出口總額達5.25萬億元,占全國的12.6%,連續21年位居全國第二,增量居全國第一;外貿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民營企業首超外企成為第一大出口主體;共有191個開發區,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核評價中全省有9家位列全國前30位,數量全國第一,其中蘇州工業園區實現了“八連冠”。
“強富美高”的成色更足。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指導工作,提出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從此,“強富美高”成為江蘇人民矢志奮斗的目標。10年來,江蘇經濟越來越強,從2014年到2023年,江蘇地區GDP由64830.5億元攀升至128222.2億元,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接近翻一番,占全國的1/10。百姓越來越富,從2014年到2023年,江蘇人均GDP從78711元增至150487元,十年增幅達91.2%。57萬低收入人口在2020年整體實現脫貧目標,?“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07∶1,是全國最小的省份之一。環境越來越美,10年來,江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幅度為86.95%,居全國各省第一。2023年,江蘇累計入選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4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9個,數量居全國第一;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增至37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59個。太湖已連續16年安全度夏,水質藻情也達到16年來最好水平。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日趨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成為示范樣板,13個設區市全部創成全國文明城市,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社會文明程度指數保持在90以上,反映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
三、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
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舉措,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全會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列為首位改革目標,并強調“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給江蘇以極大的鼓勵和引導。
2023年7月5日到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又參加江蘇代表團的審議,要求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這既是江蘇服務全國的光榮使命,又是江蘇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篇章的大好機遇。因為在“強富美高”新藍圖中,“經濟強”作為其核心內涵列于首位,經濟強的背后是市場強,市場強的背后是產業強,產業強的背后是科技強,科技強的背后是人才強,人才強的背后是體制機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不斷加大對科技體制改革的攻堅力度,強化源頭創新力量,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2013年,江蘇就在全國率先成立產業技術研究院,耕耘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迄今累計吸引280多位領軍科學家,建設專業研究所80多家,衍生孵化出1400多家科技型企業,企業技術合作合同額累計超過21億元。十多年來,江蘇科技體改從“點上攻堅”走向“面上深化”,先后出臺“科技創新40條”“科技改革30條”“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實施方案”等政策,架起科技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為了集結戰略科技力量,還先后組建了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太湖實驗室、云龍湖實驗室等一批高能級平臺,并首創江蘇省實驗室聯盟,大手筆投入基礎研究專項資金,創設“應用基礎研究特區”。2023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2%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1萬家,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那么,這個“重要陣地”怎么建?新質生產力從哪里來?其突破口應該在新型工業化,江蘇必須打好兩場“陣地戰”:第一,以制造強省建設為統攬加快培育“1650”產業體系。做強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把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作為總抓手,著力打造“1650”產業發展體系、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等六大體系,增強發展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第二,以“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重點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優勢產業。其中“5”是指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包括: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裝備、集成電路、新型電力(智能電網)、新能源。第一個“10”是指10個國內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高端軟件及信息服務、綠色環保、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第二個“10”是指10個引領突破的未來產業集群,包括:未來網絡通信、第三代半導體、前沿新材料、氫能與儲能、基因技術及細胞治療等。要全力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自主可控,顯著提升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水平,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綠色環保等發展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實現倍增。
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江蘇擁有“產業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營商環境優良、市場規模巨大”等優勢,認為“江蘇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良好的條件和能力”,因而希望江蘇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使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梢钥隙ǖ氖?,江蘇不僅有責任也有能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有責任也有能力為全國大局做出更大的貢獻。無疑,新質生產力基地的打造,必將使江蘇社會經濟結構邁上新臺階!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