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功用主義的角度去看待大學專業,可能你會發現許多專業“百無一用”,不能變現。困在這樣的思維模式里,我們很難去發掘專業本身的魅力,也很難擺脫“一考定終身”的刻板認知。網絡上層出不窮的“勸退”帖、“吐槽”帖讓人望而卻步,仿佛只要不慎“入坑”,就萬劫不復。其實,我們可以試著拓寬視野,不將專業當作人生的全部、工作的跳板,而是獲取新知識、打開新世界的工具,或許我們能夠就此擁有不一樣的人生篇章。
讀中文系到底有什么用?兩袖清風、凌霜傲骨能當飯吃嗎?不能。可我們總還是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有喜歡看月亮的人,有傷春悲秋吟詩作對的人,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如果沒有那樣的人,那就讓中文系的我們,成為那樣的人。畢竟這世界長風浪漫、霽月光明,而“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曾經在服裝設計和動畫兩個專業之間糾結良久,最后還是選了動畫,大學四年開心到飛起,插畫課、動畫課、三維課、手工課的每節課都好好玩。老師可愛、校園美麗,童年陰影完全被治愈。但動畫公司給的實在太少了,也不是很喜歡畫序列幀,畢業后果斷擁抱互聯網,用設計養插畫,閑暇時候還可以畫畫時裝插畫緬懷服裝夢想,非常知足。
我小時候喜歡天體物理,上中學以后一直對法律、政治、哲學這類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感興趣,但文理分科時權衡利弊選了理科。天知道理科生考文科院校有多難,就跟文科生報理科院校一樣……高考志愿填報了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沒選調劑。全省這個專業只招14個人,我差1分。后來去了中國政法大學對面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了信息與計算科學,研究生念了地球物理學。畢業之后考了公務員,跟所學的專業完全不沾邊。幾年以后,突發奇想去考了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準備了半年一次過,可算圓夢了。
從大二開始到現在,我就一直在反反復復地思考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也在不斷思考我最開始選擇學英語的初心是什么。
在缺乏人文氣息的理工院校待了一年多,我在某一刻猛然發現自己好像已經被這所學校同化為一個眼中只有數字,腦子里只有“卷”的可悲的社會工具人了。我好像已經逐漸忘記了自己學習的初心與目標,甚至可怕地認同了當工具人的生活。
學習的意義與目的,于我而言,可以用enlighten這個詞來形容。有時候我會很懷念高中生活,因為除了生活圈子簡單,那個時候的自己也是真開心。文學批評賞析的初步入門啟迪了我的審美意趣,政治和歷史塑造了我的邏輯思維,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多維看待這個世界的樂趣。上了大學,好像只有剛開始學法語的時候有這個感覺,后面就慢慢地陷入一種無盡的迷茫之中了。
我從今年開始又看了好多書,甚至去B站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既然從外部環境里找不到自我,那就自己去塑造自我,雖然這個世界不需要理想主義,但是我相信自己仍然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創造一點理想主義。
本科學的是廣播電視編導,偏新聞方向,學校會經常要求拍攝新聞采訪片,但是其實我一直更加熱愛電影,所以更希望進行個人化的劇情片、實驗片的創作。于是大學期間在學校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創辦了一個工作室(一直是理想主義者,很少為了賺錢而拍片子,更多的是為了創作)。大學期間拍了不少作品,大部分都是零成本,部分作品入圍了影展,還參加過國內的一些編劇訓練營,拿了不少獎項,也收獲了意想不到的驚喜。突然覺得,好像所學專業并不能限制自己內心真正的熱愛。大學的第三個暑假,正在努力考導演專業的研究生,希望能有機會體系化地學習拍電影,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讀的學前教育,一直到大三,才慢慢地在課程里找到了解析自我的路徑和新的興趣點。起因是選了一門課,叫教育社會學,它為我打開了新的視角,讓我一點點回憶起前二十年的經歷,重新認識和審視了自己,當wZUmPwiUHmxoiFdBY7CzBGwfx9YHFvqSqy9JSTLkqnE=敲下課程論文的最后一個字時,我抱著電腦坐在床上開始流淚,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學校生活,為Class cultural difference(階級文化差異)帶給我的痛苦,為那些沒能從山里走出來的我曾經的同學們。
大學這三年其實也在學業中苦苦掙扎,苦練英語、鋼琴、崗前見習,每天從清晨到深夜都在庸庸碌碌地忙著。而現在想來,三年前被錄取到這個專業,可能是命中注定的,這一瞬間的釋然,與其說是與專業和解,不如說是與自己和解。
終于在畢業前一年感受到了教育學的魅力,好像太晚,又好像一點都不晚。
當初報志愿時我想學美術,家里不同意,非要讓我學財經金融。以他們樸素的價值觀來看,美術當個愛好就可以了;但學財經金融,就算未來不去銀行上班,懂點跟錢相關的理論,往后總是會用上的。
最后還是讀了國際金融,但自己的興趣一直與美術有關。靠大學時期畫漫畫和頁面設計的經驗,進了大廠的內容部門,但畢竟不是科班,越干越吃力,發現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和專業院校的比,始終有差距。后來去了證券公司,轉做財經內容采編,混到了企業中層,找到了自己的舒適圈。
還記得剛畢業的時候,經常抱怨自己四年都學了啥啊,貨幣銀行學、國際結算、國際商業基礎……這輩子也用不上。但現在回頭一看,有了一些不一樣的觀點,四年的知識體系搭建還是給了我不一樣的階梯。
喬布斯曾這樣回憶自己的大學生涯:“在我念大學時,是不可能把未來的很多點連接起來的。只是在十年之后,當我回頭看時,(才發現它們)是如此的清楚和顯然。”“人是不可能向前預測如何把這些點連接起來的,只能在回首往事時這樣做。所以你必須相信在你的未來,這些點將得以連接。”人生的每一次選擇也許都是一次無心播種,你永遠不知道哪一顆種子會率先破土發芽、生根開花,而我們現下要做的,是把汗水灌進土地,耐心等待下一場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