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挖掘和利用優異的蕎麥種質資源,篩選適合延安地區種植的蕎麥品種,為當地蕎麥生產提供科學依據,以引進征集的7個甜蕎品種資源為試材,通過連續3年不同區域試驗,對其物候期、生育期、農藝性狀和經濟產量等進行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參試品種生育期為63~85 d,均屬于中早熟品種;株高為60.0~141.7 cm,主莖分枝為1.9~3.6個,主莖節數為6.4~16.0節。株型均為緊湊型,粒色為棕色、褐色和黑色。參試品種單株粒重為1.4~10.5 g,千粒重為26.3~42.0 g,產量658.5~1 792.5 kg/hm2。通過比較不同試驗點的產量表現,發現在寶塔區、安塞區和甘泉縣試驗點,產量最高的蕎麥品種分別為TQ10-05、TQ10-04和TQ10-06,這些品種在當地的種植條件下表現出優異的產量性能,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蕎麥;種質資源;品種;區域試驗
中圖分類號 S 5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20-001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0.00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mparative Regional Trial Study of Different Buckwheat Varieties in Hilly and Gullied Areas
CAO Yan WANG Gai-gai2,LIU Xiao-jin2 et al
(1.Ya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Yan’an,Shaanxi 716000;2.Ya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an’an,Shaanxi 716000)
Abstract To identify and utilize excellent buckwheat germplasm resources, to screen out buckwheat varietie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Yan’a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local buckwheat production, seven introduced and collected sweet buckwheat varieties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hrough continuous trials in different regions for three years, their phenological period, growth period, agronomic traits and economic yield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period of the tested varieties ranged from 63 to 85 days, all belonging to medium-early maturity varieties. The plant heights ranged from 60.0 to 141.7 cm, with 1.9 to 3.6 main stem branches and 6.4 to 16.0 main stem nodes. All varieties had compact plant types, and the grain colors were brown, tan and black. The tested varieties had grain weights per plant ranged from 1.4 to 10.5 g, with 1 000-grain weight 26.3-42.0 MBgvj7d9b+wBOI9EmlzvVmmPRNg3xpSqTclaQ29OrsQ=g and yield 658.5-1 792.5 kg/hm2. By comparing the yield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test sites, the buckwheat varieties with the highest yields in Baota District, Ansai District and Ganquan County were TQ10-05, TQ10-04 and TQ10-06, respectively. These varieties showed excellent yield performance under local planting conditions and have high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Buckwheat;Germplasm resources;Variety;Regional trial
蕎麥屬蓼科蕎麥屬植物,有甜蕎(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和苦蕎[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2個栽培種,其余為野生種[Fagopyrum cymosum(Trev.)Meissn.][1]。蕎麥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含有蕎麥堿、蘆丁、煙酸、亞油酸以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2]。蕎麥還具有抗氧化、預防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以及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等方面的營養保健作用,號稱“百谷之王”[3-5]。最早在《百草綱目》中記載蕎麥具有實腸胃、磨積滯、除百濁、益氣力、續精神等功效[6-8]。蕎麥有生理特性獨特和環境適應性強的特點,因此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當地居民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中延安地區作為的陜北主要種植蕎麥地之一,由于丘陵溝壑區地形復雜、氣候多變,蕎麥的產量和品質常常受到影響,如何在延安地區選擇適宜的蕎麥品種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通過區域比較試驗,了解不同蕎麥品種在丘陵溝壑區的適應性和產量表現,對于優化延安地區蕎麥種植結構、提高蕎麥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蕎麥種植和品種改良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丘陵溝壑區這一特殊環境下的研究較少[9-10]。鑒于此,筆者以7個蕎麥品種(甜蕎)為試材,旨在通過對不同蕎麥品種在丘陵溝壑區的種植表現進行比較,篩選出適應當地環境的優質蕎麥品種,為丘陵溝壑區蕎麥產業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2021—2023年連續3年在3個試驗點試驗,分別安排在延安市寶塔區(2021年)、安塞區(2022年)和甘泉縣(2023年),見表1。
1.2 供試材料 供試蕎麥品種7個,見表2。
1.3 試驗設計
各試驗點均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10 m2,株距4.5 cm,行距33.0 cm,每小區留苗670株,留苗67萬株/hm2。種植管理同當地大田生產。
1.4 項目測定與方法 按照《國家蕎麥品種區域試驗調查記載項目及標準》和《蕎麥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進行項目調查。記載物候期、生育期、播種期、出苗期、始花期、盛花期、成熟期、收獲期、生育期、基本苗、株高、主莖分枝、主莖節數、葉片顏色、株型、花色、粒形、粒色、單株粒重、千粒重和產量等性狀。
1.5 數據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1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蕎麥品種物候期及生育期比較
由表3可知,在不同的試驗點,同一蕎麥品種播期、出苗期、始花期和盛花期均不同,但都在播后3~6 d出苗,播后20 d左右進入始花期,25 d 左右進入盛花期,40 d左右進入成熟期。7個參試蕎麥品種生育期為63~85 d,均屬于中早熟品種。同一蕎麥品種的生育期在不同試驗點也有差異,其中TQ10-01、TQ10-02、TQ10-03和TQ10-04在甘泉縣試驗點生育期均最短,分別為64、68、68和63 d;TQ10-05和TQ10-06在寶塔區試驗點生育期均最短,為67和68 d。
2.2 不同蕎麥品種經濟性狀及異色率比較
由表4可知,7個參試品種主莖分枝為1.9~3.6個;主莖節數6.4~16.0節;株高為60.0~141.7 cm,株高最高出現在寶塔區試驗點的對照品種,株高最矮為安塞區試驗點的TQ10-04,較安塞區CK矮
12.8 cm。7個參試品種單株粒重為1.4~10.5 g,單株粒重最高為寶塔區試驗點的TQ10-0 較寶塔區CK重1.1 g;千粒重為26.3~42.0 g,千粒重最高為甘泉縣試驗點的TQ10-03,較甘泉縣CK重9.2 g。3個試驗點的7個參試品種株型均為緊湊型,粒色為棕色、褐色或黑色。同一參試品種在不同試驗點,異色率有差異,其中寶塔區試驗點的TQ10-01和TQ10-05異色率均較高,較寶塔區CK高20%。
2.3 不同蕎麥品種產量比較 由表5可知,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點產量有差異。在寶塔區試驗點,產量排序為TQ10-05>TQ10-03>TQ10-06>TQ10-04>TQ10-02>CK>TQ10-01。
在安塞區試驗點,產量排序為TQ10-06>TQ10-04>TQ10-03>CK>TQ10-05>TQ10-02>TQ10-01。在甘泉縣試驗點,產量排序為TQ10-06>CK>TQ10-02>TQ10-03>TQ10-05>TQ10-01>TQ10-04。另外,TQ10-01、TQ10-02、TQ10-03、TQ10-05和TQ10-06均在甘泉縣試驗點產量最高,產量分別為1 132.6、1 673.8、1 635.8、1 535.8和1 792.9 kg/hm2,但除TQ10-06外均低于對照品種。
3 討論
在該研究中,對丘陵溝壑區不同蕎麥品種進行了區域比較試驗。對比分析發現,不同蕎麥品種在生育期、形態特征和產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同一蕎麥品種在不同試驗點種植,其生育期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與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有關,一方面不同試驗點所處的緯度、經度以及海拔高度等地理位置因素,可能直接影響到當地的日照時間、溫度分布和降雨模式,這些地理因素的變化會對蕎麥的生長發育產生重要影響[11-13];另一方面氣候是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同試驗點的氣候特征,如溫度、降雨、濕度、風速等均可能對蕎麥的生育期產生顯著影響[14-17]。除了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外,農業管理措施也可能對蕎麥的生育期產生影響。例如,播種時間、施肥量、灌溉方式等管理措施的差異可能導致蕎麥在不同試驗點的生長狀況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其生育期[18-19]。試驗還發現,參試蕎麥品種除TQ10-04外,其他品種產量均在甘泉試驗點最高。這可能與其遺傳特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有關。這些品種可能更適合在甘泉試驗點所在的丘陵溝壑區種植。因此,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試驗點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選擇適宜的品種,以確保蕎麥的正常生長和高產。同時,在進行品種推廣和種植技術優化時,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制定針對性的種植策略。
4 結論
3年區域試驗研究表明,參試的7份蕎麥種質資源在不同試驗點物候期、生育期、形態特征和經濟形狀等差異較大。其生育期為63~85 d,均屬于中早熟品種。同一品種在不同試驗點產量差異較大,在寶塔區、安塞區和甘泉縣試驗點,產量最高的蕎麥品種分別為TQ10-05、TQ10-04和TQ10-06。這些品種在試驗點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和高產性,為今后蕎麥種質資源的選育和推廣提供了重要參考。該研究主要關注了蕎麥的生育期、形態特征和產量特性,未涉及其他重要的經濟性狀,如抗逆性、抗病性以及品質等。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擴大試驗范圍,綜合考慮更多因素,以更全面地評估不同蕎麥品種在丘陵溝壑區的適應性和產量潛力。
參考文獻
[1] 陳慶富.蕎麥屬植物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 楊志杰,宋文亮,李春艷,等.蕎麥品種篩選試驗初報[J].陜西農業科學,2019,65(5):15-16.
[3] 張麗君,馬名川,劉龍龍,等.山西省甜蕎品種資源的研究[J].中國種業,2014(6):42-45.
[4] 嚴偉,張本能.苦蕎部分營養成分分析及評價[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18(6):103-106.
[5] 張美莉,胡小松.蕎麥生物活性物質及其功能研究進展[J].雜糧作物,2004,24(1):26-29.
[6] 楊玉霞.蕎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8.
[7] ZHU F.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ealth effects of Tartary buckwheat[J].Food chemistry, 2016,203:231-245.
[8] 林汝法.苦蕎舉要[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3-4.
[9] 劉榮甫,王全友.蕎麥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10] 劉榮甫,黃榮華,王全友,等.密度與施肥水平對春播蕎麥蘇蕎2號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7):102-106.
[11] 李月,宋志新,石桃雄,等.甜蕎品質與生態因子和農藝性狀的相關性研究初報[J].廣西植物,2013,33(4):468-474,495.
[12] 覃初賢,覃欣廣,邢釔浩,等.廣西蕎麥種質資源主要農藝性狀鑒定與評價[J].廣東農業科學,2020,47(10):11-17.
[13] 馮慧民.陜北黃土丘陵區蕎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1993(8):8-9.
[14] 梅林森,趙幫泰,郭曦,等.高寒山區蕎麥機械化播種裝備及技術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19(2):37-39.
[15] 方彥杰,張緒成,于顯楓,等.旱地全膜覆土穴播蕎麥田土壤水熱及產量效應研究[J].作物學報,2019,45(7):1070-1079.
[16] 李春花,尹桂芳,王艷青,等.云南苦蕎種質資源主要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6,17(6):993-999,1007.
[17] 蔣志聰,辜義萍,蔣瑩,等.越西縣秋蕎麥氣候適應性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6):179-181.
[18] 樊冬麗.山西省蕎麥品種資源的遺傳多樣性研究[D].太谷:山西農業大學,2003.
[19] 何偉俊,曾榮,白永亮,等.苦蕎麥的營養價值及開發利用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2019(12):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