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世紀青島工人音樂伴隨著青島工業的發展和青島工人階級的壯大而出現并不斷發展,在其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音樂文化呈現出鮮明的特征,不僅體現了青島工業崛起和工人階級成長的歷程,更對青島音樂文化、青島城市文明建設以及中國工人音樂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將對與“20世紀青島工人音樂”相關的代表性文章進行綜述,旨在為后續的深入研究做準備。
[關 鍵 詞] 20世紀;青島工人音樂;綜述
一、關于20世紀工人音樂發展的研究
目前,還沒有直接針對“20世紀工人音樂發展”進行系統研究的專著,現有成果都集中在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類
與“20世紀工人音樂文化”相關的學位論文共有8篇,主要可以分為對不同工人群體音樂文化的研究和對工人文藝機構與團體的研究兩大類。
1.對不同工人群體音樂文化的研究
其中《自我言說與他者言說——“話語”視角下中國近現代以來煤礦勞動音樂文化研究》和《河北開灤煤礦音樂研究》這兩篇文章都是針對煤炭工人的音樂研究。《自我言說與他者言說——“話語”視角下中國近現代以來煤礦勞動音樂文化研究》以近代以來中國煤礦勞動音樂文化為研究對象,以國家、社會、礦工為文章的三大話語主體,詳細介紹了豐富的煤礦勞動音樂文化,如煤礦勞動號子、煤礦勞動悲歌、窯神祭祀音樂、煤礦生產戰歌、礦難歌曲等形式。作者提出生產勞動是社會發展、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各行各業的音樂都不是孤立的文化現象,都是學界值得關注研究的。《河北開灤煤礦音樂研究》從企業的角度來研究一個大型企業發展進程中的音樂發展史,作者著眼于文化學角度,指出研究開灤煤礦音樂藝術對于深化河北音樂史研究、豐富工人音樂文化內涵有著重要意義。《大慶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生活的變遷——從1959到新世紀》這篇文章是針對石油工人的音樂研究,作者以大慶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為個案研究對象,從工人日常生活的視角出發,探討工人在企業社區形成和逐漸解體的過程中生產生活的變遷;其中第三章“文化活動:從集體學習到消閑文化”敘述了承擔工人日常文化實踐的重要場所——大慶工人文化宮,簡單介紹了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體現出石油工人在單一重復工作外另一種放松愉悅的生活態度。
2.對工人文藝機構與團體的研究
其中《“十七年”時期中國“工人文化”研究》和《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研究(1950—1990)》這兩篇文章都是選擇全國最早建立的工人文化宮之一——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為研究對象,對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的緣起、機構發展、功能影響等做系統整體的研究。其中工人文藝活動只作為一小節內容進行了簡單的敘述,介紹了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組織的各項公開展示自身階級文化的活動,如教歌活動、歌詠比賽、戲劇觀摩等。
《1950—1966年天津業余音樂藝術團體建設初探》將1950年至1966年的天津業余音樂藝術團體分為傳統業余、新型業余、隸屬于政府部門和廣播電臺的業余音樂藝術團體三類,筆者對每一類業余藝術團體的資料加以舉證并進行闡述,其中由工人組成的群眾業余團體占多數,體現了20世紀中葉工人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地位。
(二)期刊論文類
與“20世紀工人音樂文化”相關的期刊論文共有13篇,主要可以分為對工人歌曲及創作的研究、對工人文藝機構與團體的研究和對工人音樂活動的研究。
1.對工人歌曲及創作的研究
《“五四”時期的工農革命歌曲——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是對中國早期工人運動音樂歷史的研究,時間跨度為五四運動前夜到二七大罷工(1923年),作者列舉了幾首代表性的工農革命歌曲,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出,作為新的文化生力軍的工人階級,一登上政治斗爭舞臺,就力爭用音樂藝術為本階級利益服務,并在歌曲中展現出藝術創造的巨大潛力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除此之外,《漫談工人同志的歌曲創作》《大眾文化:工人話語的失落與重構》《時代呼喚當代工人歌曲》《誰來為工人歌曲創作的貧乏買單》《工人歌曲何時再響亮》《中國當代工人歌曲創作的歷史脈絡與藝術特征》,這六篇文章都是針對工人歌曲的研究,涉及工人歌曲的歷史發展、創作特征、發展現狀等內容,主要目的是把全社會關注的目光吸引到工人歌曲創作上來,促使創作者創作優秀的工人音樂,以展現當代工人的風貌,推動工人歌曲創作的繁榮發展。
2.對工人文藝機構與團體的研究
其中《一個年青的業余音樂舞蹈團體——介紹北京市工人業余歌舞團》簡單介紹了成立于1953年的北京市工人業余歌舞團,作者指出工人業余藝術團體是我們國家文藝大軍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同時展望了在祖國社會主義工業建設日益發展的將來,工人業余藝術團體將會更加光彩奪目。類似的文章還有《一束鮮艷的泉城業余文藝之花——訪濟南市工人業余藝術團》《進一步豐富職工業余文化生活——盧灣區工人俱樂部文藝活動分子的情況分析》等。
3.對工人音樂活動的研究
《安源工人歌詠的傳統》選取安源工人歌詠活動為研究對象,對工人運動簡況、歌詠發展、代表作品做了介紹,最后指出與安源工人集中區相類似的地區、企業還有很多,如青島紡織等企業,研究有助于人們對中國工人歌詠運動的發展歷史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可以為今后編寫中國近現代音樂通史提供更加豐富的音樂史料。
本部分資料體現出20世紀50年代后學界對工人音樂的重視,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特定時代下應運而生的工人音樂是音樂發展史上值得關注、發掘、研究的內容。
二、關于青島工人音樂的研究
目前,沒有直接針對青島工人音樂研究的學術成果,筆者將涉及“青島工人音樂研究”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一)著作類
涉及“青島工人音樂文化”的著作有6部,大部分作品將青島工人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方面按照時間順序進行了梳理總結。
其中《音樂之島》對青島市音樂發展脈絡的概況做了歷史性的回顧,第五章“黃鐘大呂寫春秋”將青島的音樂創作和活動按照時間順序進行了梳理,其中提到早期工人運動的民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工人音樂的創作和20世紀80、90年代豐富多樣的工人音樂活動,富有歷史性和參考性,為筆者的寫作提供了資料。《青島藝術史· 音樂卷》作為青島有史以來的第一部音樂史書,為筆者研究青島音樂提供了資料和借鑒。《青島藝海》記載了青島建置以來音樂、電影、戲劇、曲藝等諸多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演變,以及藝術名人與青島的故事,其中“曾經輝煌的青島工人劇場”這一篇簡單講述了作者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親眼看過的各種文藝演出,展現了當時豐富熱鬧的工人文娛生活。《青島市志·社團志》和《青島市志·文化志/風俗志》中記錄了青島各類工人文藝、宣教活動,包括話劇、歌舞、京劇、呂劇、曲藝等各類音樂團體、俱樂部、文化宮等,展現了青島音樂文化生活的概況,同時也為筆者進一步挖掘史料指明了方向。《民族民間歌曲集成·青島分卷》中收集了一些1949年前青島被帝國主義國家侵略,工人毅然反抗和斗爭的歌曲,例如《反帝歌》《罷工歌》《磨洋工》等,此書為筆者的寫作提供了珍貴的音樂本體資料。
除此之外,筆者也在有關山東音樂研究的專著中查閱到有關20世紀青島工人音樂文化的介紹。《文藝志資料·音樂專輯》和《文藝志資料·文藝匯演、比賽專輯》都提到青島工人的音樂創作、會演、比賽等活動,對筆者梳理青島工人音樂歷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位論文類
《近代西方音樂在青島的傳播研究》從文獻學的角度出發,結合近代青島的社會、人文背景,對近代西方音樂在青島的傳播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研究時間范圍是從德國占領青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897—1949),在第四章“1946年—1949年西方音樂在青島的新發展”的第二小節“蓬勃發展的群眾歌詠活動”,作者挑選了幾個進步音樂演出團體進行了介紹,其中提到1949年10月成立的青島市學生音樂團體聯合會(簡稱“學音聯”)囊括了20世紀40年代青島學校、工廠成立的音樂團、歌詠團。“學音聯”這一音樂團體在《20世紀上半葉青島學校音樂教育研究》中也有簡要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城市音樂活動的調查與研究》以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的城市音樂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青島市城市音樂活動發生的歷史背景、發展現狀及市民對音樂的參與和熱愛程度進行了深入調查,在考證和研究的基礎上,將青島市城市音樂活動總結出群眾性、準專業性和專業性三大板塊,工人音樂活動體現出了“音樂之島”的群眾性特點。
(三)期刊論文類
《“青島之夏”音樂節對青島城市文化發展的影響》中提到“青島之夏”音樂節作為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匯演活動,自改革開放后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音樂節折射出了當代文化的迅速發展,集中展示了20世紀80年代山東青島人民豐富的文化生活,其中不僅有專業團體,也有工人組成的業余團體參加演出,具體的演出內容、形式等史料值得筆者進一步挖掘整理。
本部分資料體現出目前學界對青島音樂文化發展的研究已經十分豐富,但還未有學者聚焦到對青島工人音樂發展的研究上,大多是將工人歸屬于人民群眾群體,放置于大類群眾文化生活中,以此來體現某一音樂活動的群眾性特點。
由于以上兩部分研究資料均缺少對20世紀青島工人音樂發展全面系統的論述,于是筆者從歷史學的角度,大量搜集關于青島工人狀況研究的現有成果,這些成果為本文的寫作思路、結構框架、理論依據提供了翔實的歷史參考資料。
三、關于青島工人狀況的研究
(一)著作類
提及青島工人狀況的著作筆者收集到了5部,從不同的切入點為筆者提供了翔實的史料。
《青島工人運動史(1897—1949)》和《青島工人運動史(1949—1993)》這兩部由青島總工會工運史研究室編著出版的書籍,從青島近代工業的建立與發展談起,將德占、日占、共產黨成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不同時期的工人運動、工人生活狀況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為筆者提供了翔實的歷史背景資料。《青島城市發展史話》和《青島城市文化形成史》這兩部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的青島旅游全書系列叢書,對青島城市文化發展進行了全面的敘述,其中對近代青島工業的發展也有章節單獨敘述,展現了青島工業從小到大、由低到高、從制造業興起到成為制造名城,相伴青島的城市化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近代青島社會與生活研究》提到青島工人是青島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力量和被動犧牲者,通過列表對比的方式,直觀地展現了1897年至1937年青島工人的貧苦生活狀況。
(二)學位論文類
關于青島工人狀況的研究有15篇學位論文,其中對筆者后續研究有直接影響的有1篇。
《青島工人狀況研究(1897—1937)》是目前唯一一篇聚焦青島工人的研究論文,文章通過整理和分析相關史料,將1897—1937年青島工人的整體狀況加以梳理,論及這個時期內青島工業的發展概況、工人來源、勞動狀況和家庭生活情況,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青島城市發展史上相關領域的空白,但是對青島工人音樂的研究沒有提及。
除此之外,相類似的文章還有《北京產業工業工人生活研究(1956—1966)》《上海工人的收入與生活狀況(1927—1937)》《近代濟南工人階級生活狀況研究(1904—1937)》《抗戰時期重慶工人收入與生活狀況研究》等,分別對不同時段、不同地區的工人狀況進行了研究,體現了學界對工人狀況問題的關注,但也可以發現對工人音樂的研究十分薄弱。
(三)期刊論文類
《民國時期青島港碼頭工人生存狀況探究》從青島碼頭工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環境,初步介紹了民國時期的工人團體地位低下、貧病無依、薪酬低廉、工作環境惡劣、生活條件差等特點,其中還提到了刊登于《青島日報》的《碼頭工人歌》,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碼頭工人的生活。
《青島紡織往事》介紹了青島紡織工人的俱樂部,提到其當年為豐富紡織工人的文化娛樂和體育生活所起的作用,作者還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記憶,簡單敘述了猶如“小社會”的紡織大院生活,這些都為筆者的寫作指明了收集資料的方向。
綜上所述,國內關于工人音樂的研究還是相對薄弱,目前還沒有學者對青島的工人音樂發展做系統性的研究,現有成果中也并沒有結合工人群體的身份、心理、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進行具體的分析與研究,這就為后續研究拓寬了研究空間和角度,而且以上這些豐富翔實的論證,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李耀然.河北開灤煤礦音樂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2]曲常明.大慶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生活的變遷[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3]武斌.“十七年”時期中國“工人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4]羅忠镕.漫談工人同志的歌曲創作[J].人民音樂,1958(8):5-6,27.
[5]陳晞.中國當代工人歌曲創作的歷史脈絡與藝術特征[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21(2):33-39.
[6]王家棟,王靜怡.音樂之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7]楊雪,黃景麗,黃迎周.青島藝術史:音樂卷[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