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影片名通常運用精練而富有深意的語言,對影片的核心內容和主題進行高度提煉與總結,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意義,堪稱電影作品的靈魂所在。因此,在翻譯電影片名時,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要根據譯語受眾的文化習慣,使譯文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以紐馬克翻譯理論為指導,針對典型中英文電影片名翻譯實例,進一步分析紐馬克翻譯理論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指導作用。
[關 鍵 詞] 電影名;交際翻譯;語義翻譯
一、引言
電影片名是一部影片的精華,可以折射出影片的故事脈絡、核心人物、敘事主旨和特有的審美特征。一部好的影片片名,不但可以吸引潛在受眾的注意力,還可以提高影片的票房吸引力,提升影片的商業價值;同時,它還能成為導演個人風格的鮮明印記,展現電影獨特的藝術內涵和高度,從而使電影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得到更好的傳播和交流。
電影片名翻譯不能單純從傳統翻譯理論著眼,而要以紐馬克的翻譯理論為基礎,從受眾的反應出發,采用交際翻譯方法,既注重譯名廣告效應,又兼顧片名的藝術性;同時對電影片名進行語義翻譯,盡可能保持原名的形式、內容和風格。
二、理論背景
彼得·紐馬克于1981年在其力作《翻譯入門》(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兩個概念,該理論從語言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為翻譯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1]。紐馬克在分析和總結各派翻譯思想的基礎上,將文體論、話語分析、符號學、格語法的理論、功能語法和跨文化交際理論應用于翻譯理論和研究中,對翻譯理論、翻譯教學、翻譯語言學以及翻譯技巧都進行了精辟的論述[2]。
(一)交際翻譯
在交際翻譯中,譯者可以重組句法,運用更常見的搭配和常用詞,以確保譯文流暢、地道、簡明易懂。這種翻譯方式強調擺脫原文語言結構的束縛,充分發揮譯文語言的優勢,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期待。因此,譯者可能會調整原文的邏輯關系,刪除重復內容,使含糊不清的概念變得明朗,并對獨特的語言表達進行規范化處理,以確保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還強調了意義應優先于形式的原則。這意味著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形式上的忠實與意義上的傳達發生沖突,譯者應優先考慮如何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信息。這種以信息傳遞為重點的翻譯策略,有助于打破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障礙,進而促進文化交流。
(二)語義翻譯
在語義翻譯的方法論中,譯者的首要任務是保持對原作者的忠誠,遵循源語言文化的精髓,確保翻譯內容忠實于原文的深層含義。當原文的某些內涵在目標語言中可能引發理解上的障礙時,譯者才會采用解釋性翻譯策略,以輔助讀者跨越文化或語言的鴻溝。這種翻譯方式往往傾向于“超額翻譯”,即比字面翻譯包含的信息更多,以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在表達形式上,語義翻譯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力求使譯文與原文在形式上保持較高的相似性,并盡可能保留原文的文體特征。這種翻譯方法不僅關注文字內容的忠實傳達,還注重原文的語言風格、句式結構、修辭手法以及音韻節奏等方面的再現。
即使原文的篇章語言在某些方面偏離了譯出語的常規文體規范,語義翻譯也會努力在譯文中予以相應的體現,以保持原文的獨特性。這種處理方式要求譯者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和敏銳的文體意識,能夠準確捕捉原文的語言特色,并在譯文中進行恰當的再現。
(三)關聯翻譯法
1991年,紐馬克對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作了重新審視后,提出了一個新的翻譯概念。1994年,這個新概念趨于成熟、完整。他將其稱之為“翻譯關聯法”(a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并指出這個翻譯關聯法并不排斥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而是在此基礎上將二者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3]。在《翻譯問題探索》一書中,紐馬克提出,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應當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或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根據不同的內容和文體,他將文本功能分為抒發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4]、審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應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語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電影片名實際上是編劇精心設計的產物,由于電影片名的復雜性和多維度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內在差異和障礙,使得影片名譯的難度變大,更具挑戰性。
三、電影片名翻譯實例分析
(一)交際翻譯
在對英語電影名稱進行漢譯時,如果原片名不能很好地表達出影片的主旨,那么直接使用語義翻譯就很難將影片的主旨表達出來,這時我們應該堅持以譯入語受眾為中心的原則,努力使譯文能夠在目標受眾中引起與原文本讀者相似的情緒和反應。與此同時,要達到影片的商業目的,吸引更多的受眾,翻譯必須要有足夠的吸引力,才能激發觀眾的興趣,讓他們進入電影院親自感受這部電影的魅力。
1.意譯法
意譯這一翻譯策略的根源在于不同語言間存在的本質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文本的思想實質與目的語的表現形式有不可調和的沖突,那么為保證忠于原文,我們就必須放棄對其表面形式的完整再現,而采用意譯法。值得注意的是,意譯不同于“胡譯”和“亂譯”,它建立在對影片內容深刻而準確的理解基礎之上,要求譯者緊緊抓住原文的核心意義,同時靈活舍棄那些束縛譯文表達的原文形式。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實現原文意義在目標語言中的有效傳遞,使譯文讀者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深刻理解并感受到影片所傳達的思想與情感。
金凱瑞主演的愛情電影“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中文譯名為“曖曖內含光”。而中譯名則出自漢代崔瑗的《座右銘》——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指表面上看著黯淡無光,而內部依然蘊含著光芒。這部電影的另一個譯名為《美麗心靈的永恒陽光》,如果直譯也未嘗不可,但前者用中文詩句對應外國詩句,和電影片名交相呼應,十分巧妙,切合電影主題,后者相比之下則遜色很多。
電影《年少日記》的譯名是“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該片以成年與少年時期雙線并行的方式進行敘事,講述了中學老師?鄭有俊在發現一封未署名的遺書后,必須與時間賽跑,找出企圖輕生的學生,阻止悲劇發生的故事。影片通過鄭有俊的視角,回顧了自己與哥哥的童年經歷,揭示了家庭暴力、教育壓力等主題。電影結尾揭曉了真相:哥哥在10歲時跳樓自殺,自己按部就班地工作、結婚。電影情感深沉、敘事冷靜,對觀眾有強烈的情感沖擊和思考價值,而英文譯名則揭示了電影的主旨,也暗示了主角的“日記”還在更新。
2.編譯法
英文電影“Thelma and Louise”聚焦于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主婦塞爾瑪,她與同樣感到孤獨的女友路易絲相約前往郊外旅行,本意是借此機會放松心情、逃離日常的煩惱。然而,一次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她們不慎卷入了一場致命的沖突,意外殺人。這一變故徹底顛覆了她們的旅程計劃,迫使兩人踏上了逃亡之路,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心理壓力,她們在逃亡的過程中逐漸尋找自我、審視生活,并試圖尋找解脫與救贖的可能。如果直譯為 “塞爾瑪和路易絲”則會使觀眾不知所云,降低觀影熱情,而譯為“末路狂花”則概括了電影劇情,生動浪漫。
電影“Inception”被翻譯為《盜夢空間》,這部電影敘述了一名特工帶領他的精英團隊潛入他人的夢境之中,巧妙地從目標的潛意識里竊取機密信息,并且具備改變他人夢境構造的非凡能力的故事。Inception 的意思是“開端”,同時“incept”有捕捉和抓住的意思,在中文語境中很難找到一個詞或短語可以完全表達其深層含義。因此,根據交際翻譯理論,當源語和譯出語的語言文化發生沖突,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替代詞時,根據其主題和內容“改名”為“盜夢空間”,可以使標題更鼓舞人心。
經典喜劇《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被翻譯為“A Chinese Odyssey Part I - Pandora’s Box”。根據交際翻譯理論,譯者首先應將原標題中的“月光寶盒”和“西游”轉換為西方觀眾所熟悉的表達。譯者入鄉隨俗,利用希臘傳說中的著名人物奧德修斯艱難的返鄉之旅,隱喻唐三藏和徒弟的西天取經之旅就像奧德修斯的經歷一樣,這種處理方式避免了文化差異產生的誤解,更有利于西方觀眾理解電影名字。在電影中,各個角色為爭奪“月光寶盒”而戰,經歷了各種麻煩和災難,而盒子最終帶來了希望和幸福,與此同時,“月光寶盒”和潘多拉的盒子都有著魔力,所以這種譯法十分恰當。
愛情電影“Serendipity”細膩地描繪了一段由莎拉與喬納森共同編織的浪漫而又略帶遺憾的情緣。兩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決定以一種近乎童話的方式——將愛情的未來交給命運來裁決,卻未曾料到這一決定悄然間讓兩人錯失了彼此生命中最為珍貴的十年時光。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兩人各自踏上旅程,而心中卻始終懷揣著那次邂逅的深刻記憶與未了的情愫,不斷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追尋著那份曾經擦肩而過的緣分,渴望能夠重逢并彌補那些因命運捉弄而錯過的時光。英文單詞“Serendipity”指意外發現珍奇事物的才能;意外新發現;巧事;機緣湊巧。每一種語言都是其獨特文化土壤的深厚積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習俗與情感。因此,翻譯工作遠遠超越了單純的語言交換,它實際上是一種深刻的文化交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出色的譯名不僅僅是文字的替代,更是對原名中文化精髓的精準捕捉與再現,它如同一座橋梁,引領著譯文讀者跨越文化的鴻溝,領略那些異國他鄉的獨特風情與韻味。通過這樣的翻譯方式,不僅促進了語言之間的互譯,更加強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尊重與融合,為世界的多元化發展貢獻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中文譯名《緣分天注定》,不僅指明了電影的愛情片性質,也迎合了中國觀眾的品位。
(二)語義翻譯
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本名的形式、內容和特色,以保證譯文能充分體現原文的精神內涵。如果原作的名字很容易理解,又沒有文化障礙引起的誤會,那么直譯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直譯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著的風貌,又能讓譯入語讀者直觀地體會到其字面意思和深刻含義。
例如,Save the Last Dance(《留住最后一支舞》),Driving Miss Daisy(《為黛西小姐開車》),Saving Private Ryan (《拯救大兵瑞恩》),Slumdog Millionaire(《貧民窟的百萬富翁》),Fight Club(《搏擊俱樂部》),Titanic(《泰坦尼克號》),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Gandhi(《甘地》),Coco Chanel(《香奈兒》),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桂河大橋》)等。上述提到的電影片名翻譯實例,譯者巧妙地運用了語義翻譯策略,不僅精準地保留了原電影名的核心語義,還巧妙地融入了電影的主題、故事背景或主要人物等元素,使得翻譯后的中文片名既自然流暢又能夠準確傳達原片名的信息,同時能激發觀眾的觀影興趣。
(三)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相結合
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我們時常面臨既要保留原名的字面意義,又要傳達其深層文化內涵的挑戰。此時,將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相結合便成為一種理想的選擇。通過語義翻譯可以確保譯名在字面意思上與原名保持一致,盡可能保留原作的語言特色和風格;而通過交際翻譯則能夠進一步挖掘和傳達原名的隱含意義、情感色彩以及文化背景,使譯名更加貼近目標語言讀者的接受習慣和文化心理。這種結合并非簡單的疊加,而是需要譯者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敏銳的文化洞察力和高超的翻譯技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仔細權衡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需求,找到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使譯名既能夠忠實于原作又能夠引起目標語言讀者的共鳴。
2009年印度上映的喜劇電影“3 idiots”可以作為一個反面例子。這部電影采用插敘的手法,講述了法罕、拉加與蘭徹在印度著名學府帝國工業大學中結下了深厚友誼的故事。這部電影流傳最廣的譯名就是內地版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但其實看完整部電影后,觀眾會發現它跟寶萊塢沒什么關系,所以這里用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結合是不合適的,只會讓沒看過電影的觀眾產生誤解。臺版的《三個傻瓜》或港版的《作死不離三兄弟》就很貼合電影主旨。
美國電影“Forrest Gump”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魯姆于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智商只有75的阿甘如何憑借純真善良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成為大學橄欖球明星,經歷多次與摯愛——珍妮的悲歡離合,無意中參與重大歷史事件,最終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和父親,展現了一個普通人的非凡人生旅程。如果將電影名直譯為福雷斯特·岡普,那么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并沒有任何意義,和電影內容劇情也沒有任何關系。而譯者借鑒了中國知名作家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的名字,巧妙地將中國小說和電影原版小說相融合,將其譯為《阿甘正傳》,成為經典,得到了大眾的認可。
四、結束語
電影作為集視覺、聽覺、情感與思想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其片名往往是影片內容的精煉概括與主題思想的集中體現。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觀眾的語言習慣、審美偏好及文化背景存在差異,所以在進行電影片名翻譯時,必須充分考慮目的語觀眾的文化習俗與接受心理,靈活運用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等策略,力求使譯名既能夠忠于原名的核心意義,又能夠符合目的語觀眾的口味,易于被其理解與接受,從而更有效地促進電影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參考文獻:
[1]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senes)[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2]陳婧. 彼得·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翻譯理論的分析與探討[J]. 常州工學院學報, 2004(5):68-70.
[3]楊士焯. 彼得·紐馬克翻譯新觀念概述[J]. 中國翻譯,1998(1): 48-50.
[4]陳婧. 文本類型翻譯理論與翻譯標準的再討論[J]. 宜賓學院學報,2005(1): 103-105.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