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已然成為全球文化研究領域的核心議題之一,盡管現有研究廣泛覆蓋了單一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范圍內的綜合性分析,但針對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可視化研究仍相對缺乏,限制了對該地區文化遺產深層次的理解與評估。利用CiteSpace 6.3.1軟件,對2008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間中國知網發布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獻進行詳細分析并聚焦于安徽地區的研究數據,旨在通過構建知識圖譜及其可視化分析,進一步深化對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現狀、核心議題及未來發展趨勢的認識。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作者合作網絡和機構合作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地域性和跨學科特征,凸顯了其傳承與保護過程與現代社會發展趨勢融合的緊迫性。目前,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雖面臨合作有限和缺乏集中的研究力量,但通過促進跨學科合作與交流,其研究和保護工作有望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從而為地方文化的持續傳承與創新性融合提供堅實的基礎。
[關 鍵 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CiteSpace;知識圖譜;安徽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是構成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核心,其涵蓋了傳統音樂、舞蹈、戲劇、傳統手工藝、傳統技藝、口頭傳統等多種文化形式,反映了特定地區的文化身份與歷史底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作為新興學科,展現出跨學科特性,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通過多元視角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1]。然而,在全球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遺失的危機。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文化身份的核心,遺失意味著割斷文化的精神命脈[2]。因此,保護和繼承這些無形遺產已成為全球性課題。
位于中國東部的安徽省,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民族構成,孕育了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徽劇、皖南竹編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僅彰顯了安徽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如此,關于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研究仍相對較少,特別是缺乏從可視化角度進行的深入分析與理解。本研究采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工具,著眼于對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現狀、核心議題及未來趨勢的理解。利用CiteSpace知識圖譜分析工具在揭示研究數據間內在聯系、趨勢變化及跨學科特性方面的顯著能力,為本研究提供了創新的分析視角和方法論工具。CiteSpace,作為一種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生成的知識圖譜,能有效組織和分析大量信息資源,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它也是一種廣泛應用的文獻分析工具,通過結合計量學、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技術,可對限定主題進行深入的知識挖掘,并支持多維、多元和多時段的動態展示和文獻解析[3]。通過構建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圖譜并進行可視化分析,揭示該領域的核心主題、研究熱點以及演變趨勢,為安徽乃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科學依據和新的思路。此外,本研究還探討了如何通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促進該領域的研究合作與交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的文獻資源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關鍵字,以安徽作為主題關鍵詞,于2024年4月1日進行的精確搜索,搜索范圍覆蓋2008年1月至2024年3月間的相關文獻資料,初步篩選出317篇相關文章。為保證研究結果的精確性與可信度,對收集的文獻進行了嚴格的質量控制,剔除了包括報紙、會議記錄、學位論文、匿名文獻及廣告等非核心樣本,保留了期刊和特色期刊共223篇有效文獻作為研究的原始數據樣本。
(二)研究方法
選擇CiteSpace作為主要研究工具,源于其處理大規模文獻數據的獨特優勢。CiteSpace能夠將文獻中的關鍵詞、作者合作網絡和機構合作模式轉化為直觀的知識圖譜,揭示研究趨勢和學科間的交互關系。相比傳統文獻回顧方法,CiteSpace提供了更動態、全面的分析視角,拓展了知識圖譜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的應用,促進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發展[4]。
通過科學計量學方法構建和分析知識圖譜,本研究探討了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態勢和發展趨勢,滿足了學術界對動態知識結構分析的需求。利用中國知網(CNKI)導出的文獻生成關鍵詞共現、作者及機構合作網絡圖表,解釋了該領域的主要研究主題、核心團隊和熱點變化,促進了學術交流,并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二、發文量總體情況及年度分析
對收集的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獻進行分類整理,以年份作為統計單位,得到了一幅反映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發文量變化的統計圖(見圖1)。發文涵蓋了文化類(38.5%)、音樂舞蹈類(17%)、旅游類(9%)、體育類(8%)等多個領域。從2008年1月到2024年3月,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研究文獻數量呈現出起初緩增、中間快增再逐漸減少的波動趨勢。2021年至2022年,關于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文獻發表數量明顯下降,學者的研究激情減退,說明該研究領域進入了瓶頸期。為了突破這一瓶頸,亟須結合其他領域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激發學者們對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熱情。2023年度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課題申報工作開始后,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同年發表了20篇相關領域的論文,預測2024年關于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發文量將穩步提升。
三、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熱點與主題分析
(一)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通過分析,發現發表文獻量超過3篇的作者僅有5人,顯示該領域尚未形成高產出的核心作者群體,研究者分布較為分散,缺乏領軍人物或主導研究小組。研究中堅力量集中于王新亮、孔華、許敏娟、李奇辰和唐杰曉5人。其中,王新亮在淮南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擔任院長,所發表的3篇文章中一篇刊登于CSSCI期刊《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導向作用和引文中心性,但其文獻均為獨立發表,無合作關系。
因此,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亟須跨學科、多領域的合作,以促進學者之間的深入交流,進而豐富研究視角,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應用領域的實踐性研究。
(二)機構合作分析
阜陽師范大學自2009年以來累計發表20篇關于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文章,顯示了其在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的引領作用。安徽師范大學和安徽大學分別自2012年和2010年起,分別發表16篇和15篇關于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文章,體現了高等教育機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安徽財經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和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等高校的參與,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正向跨學科和跨領域的融合趨勢發展,這不僅豐富了研究內容,還推動了學術創新和知識更新。盡管各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上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機構間的合作空間仍然廣闊。
鑒于此,強化跨學科間的交流合作,特別是在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藝術與技術等領域之間構建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對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研究與實踐應用有重要影響。
四、研究趨勢與發展方向
(一)關鍵詞聚類分析
在CiteSpace生成的聚類視圖中(見圖2),用尋徑算法以及LLR(對數似然比)算法進行聚類,得到的聚類模塊值Q為0.7349,平均輪廓值S為0.9093。結果說明,采用這種設置和算法得到的聚類結構非常顯著,聚合度高,因而可認為該聚類結果是可靠和令人信服的。這類分析方法能夠有效地展現研究領域內的主題聚類和結構布局,便于研究者深入洞察領域動態[5]。
通過剖析聚類內部結構,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8個聚類并非完全異質,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合,綜合分析揭示了該領域內豐富的研究層次。研究集中于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策略,強調了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花鼓燈”反映了對活態傳承的探討,而“鄉村振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等關鍵詞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發展戰略的緊密結合。地理文化特征的研究,如安徽省內的“民俗體育”,突出了特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地方文化中的位置。通過對大別山區和連片特困地區的社會經濟背景進行分析,探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促進地區發展和社區參與中的潛在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轉型亦為研究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策略和消費模式正在適應新的市場需求,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新興領域中的創新應用。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在理論構建與實際操作的結合上,揭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繼續深化的必要性。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提供了策略和路徑,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變遷中的創新性發展。
(二)關鍵詞凸顯分析
從2008年1月至2024年3月間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是研究熱點的重要階段(見圖3)。2010年至2012年的研究重點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方面。2014年的文化傳承與文化生態研究深入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環境共生的關系。2015年關鍵詞“皖南地區”的突出表現強調了地方性的重要性。2016年至2017年的產業化研究則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潛力與可持續發展。2016年至2019年的傳承保護研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多元化的策略和框架。2018年后互聯網+與數字化的出現,表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現代化趨勢,科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逐漸增強。2020年至2022年古村落與數字化的持續關注,預示著未來研究將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的新角色,以及在傳統文化保護與現代社會需求之間的平衡。這些關鍵詞和時間節點凸顯了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豐富性和層次性,揭示了研究從傳統文化價值挖掘到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轉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經濟與技術融合中的演變。
五、結束語
通過運用CiteSpace軟件,對2008年1月至2024年3月間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獻進行綜合性可視化分析,能促進對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現狀、核心熱點及發展趨勢的理解,揭示了該領域內的跨學科交流和合作的新模式趨向。為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展示了可視化技術在文化遺產研究中的創新應用。數據結果表明,從最初的基礎理論探索,到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應用,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經歷了從傳統保護到現代應用的轉型。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學術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認識的逐漸增強,也體現了研究者試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經濟發展和文化旅游等領域的積極嘗試。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致力于維護和促進全球文化多樣性,強調文化多樣性的核心在于其表現形式的多元性[6]。這是一個跨國界、跨文化的觀點,需要各領域的專家共同合作,以綜合的方法來理解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通過分析文獻中的作者合作網絡和機構合作,盡管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涉及多個學科和領域,但目前尚未形成集中的核心研究團隊和跨學科合作網絡。為了深化研究并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保護與活態傳承,需要強化和擴大跨學科合作,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構與實踐仍然是學者研究的重點方向。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地域性特征顯著,比如對特定地區和文化形式的深入研究,這種地域性特征為理解和保護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同時也揭示了需要進一步擴展研究視野,加強省內外以及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可視化分析工具的應用應進一步拓展至其他未充分探索的領域,助力揭示復雜數據中的隱藏模式,從而推動科學研究與學術創新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段曉卿.2001-2020年CNKI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文化遺產,2021(4):28-36.
[2]常語桐.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強文化自信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9.
[3]王林,薛瑋,潘陳益,等.虛擬現實研究熱點及演化趨勢分析[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7,7(3):34-44.
[4]吉國秀,郭曉宇.知識圖譜分析的可能性與民俗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一項基于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2007-2020)的可視化探索[J].民俗研究,2021(6):144-153.
[5]高培,尹槐,譚雪露.國內近20年貴州侗族民居研究綜述: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J].中外建筑,2023(3):18-23.
[6]康保成.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改革、創新及其他[J].湖南社會科學,2013(5):200-203.
作者單位:1.池州學院 韓國加圖立大學
2.天津城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