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時代發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壓力,釋放學生的天性和活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日漸成為當前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在“雙減”背景下,減負增效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數學教育科學化發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重點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實現減負提質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小學數學;減負提質;“雙減”背景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提質的意義
小學數學減負提質的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減負提質力求將學生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和形式、合理設計作業等途徑,逐漸提升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改變教師的主導思維,讓數學教育成果真正惠及學生。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減負提質力求采用開放式、啟發性的引導模式,促進學生的思維運轉和創新思考,扭轉傳統數學課堂上重知識輕能力、重灌輸輕啟發、重主導輕自主的模式,從而保障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數學教育質量的提升。再次,減負提質的最終目的是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在這種目標引領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會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創新家校共育模式,整合數學教育資源,讓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發展的各種能力。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需要反思的問題
填鴨式、被動式的學習模式既不利于學生的自主發展,也會給學生造成大量的聽課負擔、復習負擔和考試負擔。教師必須對這一問題進行反思,樹立人本意識,關注學生發展,剔除過難、過繁和核心素養無關的知識和內容,把學生從繁重的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通過創新教學形式,讓數學課堂增加魅力,激發不同學生的學習動力。此外,在“雙減”背景下,如何設計作業成為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教師必須對傳統數學作業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如教師主導學生作業、作業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等,應讓數學作業貼近生活,注重實踐、強化應用能力。另外,如何構建基于“雙減”政策的全新的數學教育評價體系,也需要教師持續探索。必須改變舊有評價模式,將重綜合素養而不e6pLM9hBaIHEpVgvyZAbBQ==僅僅是分數和成績的評價原則滲透評價體系中,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實現減負提質的策略
(一)滲透全面發展目標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種全面發展涉及各個領域和學科。作為數學教師,要通過減負為提質創造前提和基礎,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成長和進步,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數學教育的綜合價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全面發展育人目標滲透其中,讓數學教育行穩致遠。例如,在教學小數之前,教師的著眼點不能僅僅放在小數讀法、算法的學習上,還應該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等。通過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數學課上真正有所收獲。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需要摒棄做題思維,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如借助數學故事、數學游戲等,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教學效果。不同學生的數學素養是不同的,全面發展目標也需要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現實情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體現個性化、人本化,才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雙減”政策的成果。
(二)糾正傳統教育理念
新課標主張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雙減”政策更要求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學習訴求出發,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基礎、興趣和能力,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抵觸心理和畏難心理。一切以學生為主配置數學教學內容、安排數學作業,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根據學生反饋做出教學計劃和手段的調整,進而達到提質的效果。教師要樹立平等觀念,信任學生、關心學生、成就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力爭把學生的學習依賴行為扭轉過來,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初步了解下一節課的主要內容,然后學生帶著問題回到課堂,圍繞不懂的數學概念和原理向教師和同學請教。這種教學模式既可以提升學生的聽課針對性、提高聽課效果,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而在作業設計方面,教師可以把教師主導的作業設計變為學生自主參與的作業設計,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基礎、興趣、能力設計更加契合自身的數學作業,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果。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可以鼓勵組長為組員設計作業,優等生為后進生設計作業等,通過下放作業設計“權力”,促進學生的更好發展。
(三)創新數學教育方法
1. 啟發式教學
在數學教育中,死記硬背公式定理不利于學生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授課模式,多提問、多啟發、多交流,營造一個人人參與的學習環境,避免灌輸和說教給學生造成的學習壓力和緊張心理。例如,在圓形面積公式的教學中,教師不應直接把公式告訴學生,而是應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圓形面積公式,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空間觀念的形成。教師可以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向學生提問,如:“直接求圓形面積面臨哪些問題”“是否可以把圓形轉化成其他圖形,比如長方形”“圓形和扇形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扇形是否可以成為連接圓形和長方形的橋梁”“由扇形組合成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否等同于圓形的面積”等。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進入自主探索和求解的過程中,最終成功推導出圓形面積公式。
2. 游戲化教學
把游戲引入數學教學,既是為了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為了營造減負提質的學習環境。當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時,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親身感受數學學科的魅力,克服學習緊張心理,并獲得應有的學習收獲。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融入游戲的教學內容很多,如:在數的認知中可以融入撲克牌游戲;在正方體學習中可以融入魔方游戲等。此外,尋寶游戲、猜謎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也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實施,以滿足學生對數學課堂的訴求和期待。以角色扮演游戲為例,在方向和位置的學習中,學生可以扮演騎手,教師扮演顧客。學生自己設計最短送貨路線,把“顧客”從網上購買的鮮花、外賣、文具等送給老師。通過這樣的方法,讓數學學習變得精彩紛呈。
3. 多媒體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數學教育創造了無限的空間。一方面,圖片和視頻等網絡資源可以有效豐富數學教學內容,創造視聽學習情境,提升學生的聽課效果;另一方面,云課堂、數學講座、數學家紀錄片等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并激發學生的人生理想。此外,便捷、即時的網絡互動平臺可以為學生對話交流創造良好的環境。學生可以圍繞數學問題在群里展開討論和辨析,活躍大腦思維、增強學習共識并達到互幫互助的目的。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提升數學學習效率,比如借助電子郵箱進行小組作業設計;借助電子思維導圖促進數學復習;借助電子游戲(如找不同、推箱子、俄羅斯方塊、數獨等)提高思維能力和運算水平;借助于在線學習軟件檢測自己的數學學習盲區、發現知識短板并促進自主改進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并提升學生的信息意識和技術水平。
(四)豐富數學作業形式
1. 貼近生活
生活即教育。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必須貼近生活,通過融入生活場景、生活素材和生活活動,糾正以課后習題和數學試卷為主的作業形式。學生應借助數學知識去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從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小數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份購物作業,要求學生去附近的超市購物,體驗小數在生活中的具體存在,并能正確讀出小數,會計算簡單的加減法。學生可以拍攝自己的購物小票,在課堂上展示和交流購物經歷,并舉出一些具體的小數運用案例。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很多數學知識都來自生活。作為教師,要在數學作業中體現生活化元素,同時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避免把超出學生認知范圍的生活內容體現在作業中,以免加重學生的畏難心理。
2. 注重實踐
實踐性和實用性是數學學科的特點。但傳統的數學課堂忽視了這一點,很少給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這會影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利于數學知識的轉化,更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應基于“雙減”政策的要求,把傳統的書面作業轉變為動手實踐操作類型的作業。例如,在教學幾何圖形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制作小木桌的作業,學生需要利用生活材料和工具,在家長的輔助下制作一張小木桌。通過親身實踐和操作,學生可以認識長、寬、高等幾何要素在小木桌中的具體表現,使數學知識形象化、立體化。教師應鼓勵學生依據自身興趣和能力自主設計實踐性作業,包括制作魔方、制作統計圖、制作方位地圖等,讓每一位學生發揮各自的才華。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動力。
3. 著眼未來
“雙減”背景下的數學教育既要關注當前,也要放眼長遠,立足學生的未來發展。教師應把培育學生的道德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作為重要任務,使數學作業的價值得到進一步凸顯。例如,在統計圖的教學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社區人口數據,包括新生兒數據、老齡化數據等。通過統計圖對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學生既能獲得數據意識和運算能力的提升,也能強化交際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更加了解人口問題。今天的小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使命,作為數學教師,應在數學作業中多設計一些社會調查、人物訪談、數學講座方面的內容,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揮集體智慧和才干,保障作業的高效完成。
4. 打造全新評價體系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要打造全新的教學評價體系,以減負提質為方向,改變傳統以分數為評斷依據的單一化評價體系。通過豐富評價內容和手段,使評價體系更加全面和準確,更契合“雙減”要求。在評價目標上,要把提高學生的思維發展、促進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實踐素養納入評價體系。在評價事項上,要把作業評價放在顯著位置,通過作業評價反思課堂教學、了解學生數學基礎、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在評價方法上要強化多元化,除了傳統的筆試測驗外,還需要重視口頭評價、線上評價、家長評價和學生自評等在構建完整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評價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數學教學的方向、發現學生的不足。特別是在激勵學生的發展動力方面,評價的作用不可或缺。優等生可以通過激勵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勇氣;后進生也可以通過正面評價增強學習自信,保障聽課質量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5. 適應“雙減”政策要求
“雙減”政策的實施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戰,尤其是那些習慣灌輸和主導教學的教師,他們需要經歷一個適應過程。為此,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全面理解“雙減”政策的深遠意義,并通過評比和考核激發教師的實踐動力。同時,教師也應加強自我學習和研究,準確把握“雙減”的方向,通過更新觀念和改進方法,確保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然而,一些教師對“減負提質”存在誤解,如認為減負與提質不可兼得,或擔心減負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甚至認為追求教學形式的趣味和新穎會損害數學學科的嚴謹性,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這些思想上的誤區影響了“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因此,教師需要正確理解減負和提質的關系:減負是手段,旨在剔除阻礙學生綜合發展的低效內容和守舊方法;提質是目標,要求將成績提升和能力提升相結合,教師既不應故步自封,也不應為了減負而減負。
參考文獻:
[1] 劉筱晴.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討[J]. 小學生:上旬刊,2023(11):46-48.
[2] 梁富霞. 小學數學作業分層優化設計策略[J]. 文理導航:中旬,2023(12):16-18.
[3] 馬瑩. “雙減”政策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活動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 考試周刊,2023(43):118-121.
[4] 高曉艷. 試論“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0):63-65.
甘肅省武威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基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W〔2023〕GH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