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酷暑7月,24歲的楊本燕踏出求學4年的八一農墾大學。那是一個互聯網興起的時代,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她本打算到外面闖出一番天地。可是命運的江流改變了航道,將她帶到了一個離家更近,更需要她的地方。
大方、干練、愛笑是楊本燕留給我的第一印象。想必,初次見到她的孩子們,也會被這燦爛的笑容吸引,忘記了緊張和拘束。
笑,是楊本燕的“名片”。說到可愛的學生她會笑;說到自己家閨女“上升空間”很大的考試成績,她會笑;說起在百忙中抽空帶著女兒看病,被大夫打趣在這巴掌大的縣城“終于看見你媽媽了”的日子,她也能笑。但是,當年畢業被分配到學校教書,卻讓愛笑的她犯了難。“思想斗爭老長時間了。”楊本燕的東北話說得嗓音脆生、咬字利落,語調里卻讓人感受到那種年輕人面對第一份工作選擇時的糾結和彷徨。且不說外出闖蕩的理想,她覺得自己并不是師范專業,能當好老師嗎?教不好學生那不是誤人子弟嗎?
楊本燕畢業這年,呼瑪縣正缺少教師,尤其是鄉村,年輕教師就更匱乏了。可是當年畢業的師范生少,就只能從非師范的畢業生中選人當老師。2006年11月,楊本燕來到呼瑪縣椅子圈小學,正式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椅子圈是呼瑪縣的一個小煤礦,只有百十戶人家,學校位于山腳下,平房教室里只有十幾個學生。學校領導安排她教計算機,同時兼任其他課程。初登講臺,楊本燕本來是信心滿滿,沒想到,第一節課就讓她嘗到了教師的不易。她本想講得面面俱到,結果在講臺上聲嘶力竭地講了一節課,學生卻東張西望,竊竊私語,臉上寫滿冷漠和不信任。這些場景深深地烙在楊本燕心里,不服輸的性格讓她暗暗立下目標:我一定要做一個合格的老師。不知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她把教參背了又背,教案改了又改,課余時間向老教師求教。漸漸地她成熟了起來,終于能像老教師那樣聲情并茂、游刃有余地給孩子們上課了,這下,她體會到了當老師的快樂。
好學上進的楊本燕得到了教育局領導的認可。2012年,她被調入呼瑪縣第一小學,第二年便擔任一年級班主任。跟之前的鄉下小學相比,這里環境新,學生多,擔子重,我怎么樣才能管理好這個班級?楊本燕一遍遍地想。“教學要有規矩,育人要有溫度”,她始終心懷著這樣的信念。
楊本燕用心觀察著班級里49張小臉,愛他們,就先立規矩吧。“看老師,我坐好!”第一節課,所有孩子學會了看老師的同時,雙手擺放桌面上。要知道,初入小學一年級,很多孩子還沒有“規則”意識。規矩一立,楊本燕的課堂,秩序井然。
業務能力強,意味著楊本燕外出學習的機會增多,我不在班級,紀律怎么辦?楊本燕決定培養孩子們的自律習慣。說到自律,一個叫小特(化名)的孩子讓楊本燕的嘴角上揚。小學一年級,小特調皮不服管,楊本燕知道,對于這樣個性十足的孩子,硬碰硬只管得了一時,一旦脫離視線,還是會個性張揚。楊本燕決定給小特立個“人設”———讓他當班長。不得不說,這是一著險棋,萬一班長帶著全班同學一起“個性張揚”怎么辦?
楊本燕是個有眼光也有智慧的人。小特善良又聰慧的天性被她喚醒。他不僅改變了自己的行為,還帶著全班同學一起學習。楊本燕開會回來,班級特別安靜,一問,同學們說:“小特帶我們寫練習冊呢!”“得讓小特起到榜樣的作用。”楊本燕認真地說。在楊本燕的班級里,誰想當班長,誰想當學習委員,甚至是澆花的小組長,就必須先把自己約束好。從此,班級“管理員”個個兢兢業業,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六年級時,楊本燕外出參加班主任大賽,正好學校舉辦運動會,教學進度、學校活動哪個都不想落下。出門在外的她滿心掛念……回到學校,同事的一句話讓她“昂首挺胸”:“楊老師,你們班學生太像樣了,你看看,孩子們這邊準備運動會,這邊抽空在乒乓球案子上把作業都寫完了。”楊本燕知道,自己立下的規矩,如今已然“成就方圓”。
6年時光倏忽而過,楊本燕也從孩子們口中的楊老師變成了“燕姐”。2019年7月,楊本燕的班級交出了數學、語文全縣第一的畢業答卷。
“楊老師愛孩子,做人做事都非常踏實,為人上進,雖然不是師范專業畢業,但是一步步走進了這個職業。在學校總是臨危受命,工作上從不談條件。”提到楊本燕,呼瑪縣第一小學的范校長贊不絕口。
范校長特意提到楊本燕連續帶畢業班的事。2019年,楊本燕送走自己第一屆畢業班,本該返回一年級的她,又一次承擔起教授畢業班的重任。楊本燕告訴自己,就算班級成績落后,也絕不能急于求成。她因材施教,對于底子弱的學生,她抽出課間為他們補基礎;對于計算能力不足的孩子,就專門出計算題,哪怕一天只做幾道,在這樣日復一日的“打磨”下,班級成績穩步提高。范校長多次提到楊本燕有“大局意識”“集體感”“愛學生”“不辭辛苦”。楊本燕對這樣的辛苦并不在意。她說,人的一生總要在年輕的時候好好奮斗,這樣老了才不會留下遺憾。
送走第一屆學生后,楊本燕又分別在2020年和2023年擔任了兩屆畢業班班主任,中途接手的班級,情況復雜。楊本燕一邊勸自己“有一點點進步就可以”,一邊用心對待著每一個學生。她曾說,教師的責任體現在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我要確保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學到知識、學到做人的道理。
楊本燕用心血澆灌的種子,早已在每個學生和家長的心里發芽。第一屆學生六年級最后一次考試后,學校其他班級的同學都回家了。楊本燕被一位同學“吞吞吐吐”地叫到了教室。回憶當年的場景,在學校從教20多年的朱校長感嘆:“這么多年,這是第一次。”原來,孩子們瞞著“燕姐”偷偷布置了教室,買了蛋糕、卡片,要跟楊本燕鄭重其事地告別。眼淚、贈言、擁抱、感激……孩子們想讓楊本燕跟著去初中,繼續當他們的班主任。家長們在微信群里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感謝之語。這些讓楊本燕哭得難以自已,那個被眼淚浸濕的不眠之夜,注定讓她永生難忘。
楊本燕在關注學生們學習的同時,非常注重培養他們勇敢面對生活的心態———“要做一個心大的人”。無論對自己的女兒還是學生,楊本燕都這樣說。學習不用焦躁,今天比昨天進步就好。遇到困難也不要怕,時間會沖淡一切。身心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對自己要有自信……
從2013年到2019年,帶第一屆學生的6年時光與女兒的童年正好重合,是家人們承擔起了照顧女兒的責任。楊本燕時常翻看女兒小時候的照片和視頻,也經常疑惑女兒怎么一下就長這么大了……“楊老師干活兒不對付,永遠都是那么有干勁兒,家庭還很和睦,你聽過她跟愛人打電話嗎?就像說相聲一樣。”宋老師,這位在呼瑪第一小學任教了一輩子的教師笑盈盈地說。
對于媽媽的忙碌,已經懂事的女兒看在眼里,她學會了在媽媽臉上“察言觀色”,看見媽媽今天臉色不好,就會像個小大人一樣跟媽媽談談心。她知道,媽媽大部分的煩惱都來自班級的學生們,但是她也有不知道的“秘密”。與她同班,有一個叫小劉(化名)的男孩,3歲時因為疾病,一只眼睛失明,不得不安裝義眼。因為這段特殊經歷,小劉變得孤獨而又自卑。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楊本燕幽默風趣的性格讓他漸漸放下防備。小劉對楊本燕講述了很多他接受治療的過程。聽著孩子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楊本燕忍不住把小劉摟進懷里,泣不成聲。后來的課堂上,楊本燕總是刻意提問小劉,改善他的專注力,回答不出的問題,耐心地引導他。課間,楊本燕帶著孩子們一起陪小劉玩兒。可以說,小劉身體的病痛、心理的波動、性格的養成,楊本燕是“點點滴滴總關情”。如今的小劉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再害怕別人的目光,不再因為自己的身體缺陷而自卑。然而,這么多年,包括楊本燕女兒在內的全班同學,誰都不知道小劉眼睛的“秘密”。楊本燕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呵護了一個孩子幼小的心靈,呵護了一個生命個體最起碼的尊嚴。
盛夏的呼瑪,陣陣涼風拂面。這座地處祖國邊陲的小城,因為有了楊本燕這樣甘于奉獻的教師們的付出,有了更加堅固的守護。家鄉的發展需要知識與文化的傳播,為興疆固邊育人育才,做一名新時代邊疆教育的追夢人,是楊本燕的理想。2023年寒假,在北師大培訓結業式上,楊本燕收獲了一句特別喜歡的話: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邊境縣。你怎么樣,邊境縣教育便怎么樣;你是什么,邊境縣教育便是什么;你有光明,邊境縣教育便不會失去希望!
“我只想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孩子們照亮前進的路。”楊本燕認真而又堅定地說。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