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傳統茶文化在國內外備受關注。清代宮廷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清代宮廷茶文化對京味茶文化的形成影響深遠。在中國茶史上,乾隆皇帝對茶的熱愛和追求可以和宋徽宗相媲美。他在茶室、茶具和茶舍的投入上實屬歷代帝王之冠。乾隆修建在圓明園、頤和園、香山、北海等處的專屬茶舍,被后世稱為乾隆茶室。乾隆茶室建造的時代恰逢清代繁盛的頂峰——康乾盛世;乾隆茶室也毫無疑問是清代宮廷茶文化的精華所在。
清代宮廷茶文化內涵分析
茶,作為自然的饋贈,在人與自然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宮廷飲茶始于中唐時代,直至清代,飲茶依舊風靡。清代宮廷茶文化更是集養生修身、愉悅情志、教化安邦等作用于一體,既屬于皇室貴族愛好,又屬于朝堂國事政務,在宮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封建帝王對于茶的嗜好,往往會形成一種社會風尚。乾隆時期的宮廷茶文化深受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將園林景觀作為回歸精神的物質載體。如其修建在賅春園的清可軒茶舍,整體環境布局注重自然與人工的結合,保留自然山石和樹木的原有形態,并將其融入茶室周圍的景觀中,營造出一種與自然相融合、和諧統一的氛圍。他在御制詩中寫道:“步磴拾松枝,便試竹爐火”,折斷的松枝在竹爐中烘烤,品茶賞畫也別有一番情趣。
清代宮廷茶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文人意蘊與儒雅風采。乾隆皇帝本就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他對茶文化的推崇不僅體現在飲茶的行為上,更體現在對茶道的理解和推廣上。茶被視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工具,茶會不僅是品茶的場合,也是文人雅士交流思想、展示才華的舞臺。每年正月,乾隆皇帝會從初二至初十之間擇吉日在重華宮舉行茶宴,宴請文武百官,“列坐左廂,宴用盒果杯茗”,飲茶品茗,聯楹賦詩。
乾隆時期的宮廷茶文化也是社會等級和禮儀觀念的體現。在宮廷中,飲茶的禮儀非常講究,從茶葉的選擇到茶具的使用,都有嚴格的規定和儀式,這些規定和儀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
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清代宮廷茶文化豐富的精神內涵。宮廷茶文化通過自然觀念、文人意蘊、社會等級制度等方面展示了乾隆皇帝對于茶文化的熱愛和對茶品質的追求。清代宮廷茶文化既承載著歷史的傳統,又融入了社會的需求,體現著歷史與社會的平衡,它不僅代表著一個時期茶的獨特內涵,更象征著中國茶的文化內涵與獨特價值。
乾隆茶室的室內布局與功能分區
乾隆皇帝對于茶舍室內陳設十分考究,無論是空間整體的布局規劃,還是茶具器物的挑選,都顯示出乾隆皇帝的高雅品位。以西苑焙茶塢茶室和萬壽山清可軒為例,可以一窺宮廷茶舍室內陳設的布局風格。
一、西苑焙茶塢
西苑焙茶塢茶室(圖1)整體布局為東西走向的方形空間布局,室內利用隔罩、隔扇的手段將房間分隔為兩部分,從而達到增加室內面積、提高舒適程度、保證私密安全性,增加室內裝飾效果等效果。房間中的家具常以單數組合出現,以床為中軸線,兩側對稱布置成組成對的炕案、小格或書桌,墻飾則貼掛于墻、門、柱之上。屋中隔扇為清代皇家常用的“芝麻紗”,一種針眼如芝麻粒大小的紗織品。隔扇西側較為私密的空間中擺放檀木桌椅,床榻兩側擺放陳設茶器的茶籯、茶器格柜或茶棚,內有茶壺、茶葉罐等茶器。入口正對的分隔空間則擺放條桌、香幾與立柜。據乾隆《焙茶塢》詩句:“竹根培雪護階斜,樸塢蕭然號焙茶。灶側居然坐陸羽,笑茲宜付彼為家。”可更進一步地還原出其室內陳設場景:房間內擺放著乾隆最愛的竹茶爐、鴿炭鼎、茗碗以及全套雞翅木茶具,茶灶上則擺放陸羽茶仙雕像,墻壁上懸掛乾隆御筆“巖泉澄碧生秋色,林樹蕭森帶曙霞”對聯。焙茶屋的擺設充滿了濃厚的文人氣息。
茶舍內色彩多為古樸簡潔的原木色,利用器物自身的色彩與花紋,不多加色彩進行修飾,以其材質形態突出本身的自然之美。在空間上,茶舍雖被分隔成兩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但同屬于一個場所中的兩個空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各類陳設家居、茶具器物選材考究、尺寸精確、做工精細,營造出茶舍文雅的氛圍,彰顯出乾隆皇帝皇家宮廷富貴和精巧雅致的文人氣息以及其獨到的藝術品位,使得兩處空間緊密相連,且在功能上存在“繼承”的關系。
二、萬壽山清可軒
萬壽山清可軒的建筑風格與周圍山水環境相契合,倚巖而建,使得茶室與自然環境相互呼應形成一種山居的氛圍。清可軒整體為方形布局,同樣利用仙樓、隔罩的手法將整體室內空間劃分為功能不同的三個區域,三個區域各具特色,乾隆茶室滿足帝王茶飲生活的閑情逸致。在乾隆茶室中佛龕、山水畫、文房用具等凸顯了乾隆在飲茶品茗之外,對儒家和佛教文化的重視。
室內(圖2)采用樸素的裝飾風格,家具陳設(圖3)以紫檀木茶具格為中心。紫檀木茶具格被放置在樹根寶座(圖4)與楸木書桌的正前方,茶器格柜內擺放竹爐,另外還有古銅面渣斗、宣德青花龍紋帶銅膽紫檀木座花插以及儲存泉水的鈞釉缸等。
南面有安楠木雕夔龍一面、掛檐板寶座床五張,床的西面有黃氆氌坐褥一件、錦坐褥靠背迎手一份。北面為倚巖而建的石墻,構成室內“屋中有峰巒,山包屋亦包”的景象。陳設的器具多采用竹材和樹根制作,展現出自然簡約的“山齋”特色。從家具和陳設的分布大致可以看出,茶室西面可供撫琴品茗、修身養性;中間區域可供學習書畫、盤坐冥想;東面可供參禪禮佛。以及就云樓樓下明間,其罩內面東,安楠柏木包鑲床三張,兩邊黑漆金花二層柜槅一對,柜內放有大量書籍;北罩內面東,安紫檀菠蘿漆心寶座一張,罩外南北墻安紫檀琴案一對。從上設鑒賞器物同樣可看出,罩內面東可閱覽書籍,北罩內可鑒賞陶冶情操。茶室通常在室內設有茶器組(圖5),由放置于紫檀條桌上的手提茶具(圖6)和放置于高幾上的竹爐(圖7)組成。
東墻面西設紫檀嵌玉六方龕一座,內供奉銅胎古佛一尊,龕下設紫檀供桌;擺設類有龕上設的字冊頁、器物、佛珠等;墻飾類有貼于龕后的御筆藏經紙經,龕內御筆藏經紙墨畫蓮花竹子畫二張以及墨刻嵌四塊玉,佛說十一相思念,如來經一冊。其擺放形式為:圍繞家具中寶座,兩邊擺設成對香幾,前面擺放書案,在其上擺放書房類陳設,如文房用具、書籍、器物等,墻飾貼掛于墻、柱、門、罩上;以家具中佛龕為中心,龕內供有佛像觀音,龕周圍擺放有與宗教相關的經籍和器物,墻飾貼于龕后與龕內,其內容以佛教中的藏經字畫為主。
這些家居除本身具有的功能外,同樣也是室內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家居分隔出的各個小空間,其功能主要圍繞著整體場所的空間屬性,室內空間往往隔而不斷。從心理的尺度上對空間區域進行布局劃分,可以讓室內空間的流通性和統一性得到保證。清可軒整體布局注重視野和空間的開放感,通過設置大窗戶和開放的門廊,將室內與室外景觀相連,使自然光線和景色能夠自由流動,增強了茶室的開放和通透感。由此可見,清可軒不僅是一處可以讓乾隆皇帝“片時許可清”的茶舍,也是一座可以吟詩作對、抒發胸臆的文軒。
乾隆時期茶室整體采用東西走向的長方形空間布局,利用隔扇、隔罩等手段將房間分隔為幾個部分,室內隔罩又以落地罩、碧紗櫥以及檻窗裙板為主,以其極富裝飾性的特征對室內空間起到了裝飾的作用。室內空間各個部分功能分區明確,涵蓋了品茶、學習、閱讀、冥想等活動,從而達到增加室內面積、提高舒適度、保證私密性的目的,改變了傳統房間“口”字形的布局。室內空間往往與室外環境相關聯,室內光線通透,空氣流通,置身室內便可感受到室外園中的景象。室內色彩也多為古樸簡潔的原木色,沒有過多的色彩修飾,利用陳設器物自身的色彩與花紋,突出獨屬于東方的韻味美。家具擺放則以床為中軸線,兩側對稱布置成組成對的炕案、小格或書桌條案。室內懸掛書畫、對聯,增加了幾分文人氣息。總體來說,乾隆茶室的布局設計極具文人氣息和皇家品位,注重空間利用、家具陳設和裝飾風格和諧統一,同時保持與自然環境的聯系與開放感。
現代茶室設計的借鑒與發展
一、歷史與現代的融合
清代宮廷茶文化在中國茶道傳統中獨樹一幟,凝聚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悠久的歷史傳統。深入挖掘清代宮廷茶文化的內涵,不僅有助于總結清代茶室設計的經驗,更能將其精髓融入現代茶室實際設計中。現代茶室的設計以清代宮廷茶文化為靈感源泉,從自然觀念、儒道思想、文人意蘊、茶道文化等多個角度入手,結合清代宮廷茶文化的歷史背景,打造具有鮮明主題和特色的茶室空間,以此營造出歷史悠久的氛圍,引發人們的共鳴。同時,在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主題與現代審美的有機融合,避免使用過于沉重的傳統色彩,易造成空間的壓抑感,而應結合當代審美趨勢和設計元素,塑造與時代主題相契合的環境氛圍。
二、空間與功能的優化
在現代茶室設計中,空間布局的關鍵在于實現室內與室外的完美融合,使茶室與周圍環境相輔相成,呈現出開放式的格局,讓內外空間相互貫通。室內區域應根據功能需求合理劃分,包括品茶、學習、閱讀、冥想、茶會等不同功能的區域。可以借助隔扇、隔罩等形式將整體空間劃分為功能性區塊,同時確保茶室有足夠的空間容納茶桌、座椅和行走區域,避免過度分隔,以保持整體空間的連貫性。為了充分利用自然光線,室內設計應考慮大窗或天窗等元素,將光線引入茶室,打造舒適明亮的氛圍。若有花園或庭院,可通過大面積的玻璃門窗,將室內景觀與室外自然景致融為一體,增加空間的開放感和通風性。在選擇功能性家具時,可考慮融入清代宮廷風格的家具,以豐富空間設計。在材質方面,應優先選擇天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石頭等,結合現代造型手法,營造舒適自然的氛圍,讓人們通過空間體驗感受到與自然相融的愉悅感。茶具器物的陳設應與空間風格相呼應,可以選擇造型簡約的現代茶具搭配華麗精致的仿古器物,從而在視覺上創造全新的感受。在色彩上,可采用暖色調或深色調,與傳統茶室氛圍相輔相成,同時與現代裝飾風格相契合。
三、文化與技術的創新
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茶室空間設計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體驗。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可以更好地結合五感,增強環境空間的感知體驗。例如,茶室中可以選擇自然環境的聲音,如竹林葉片的摩擦聲、流水的潺潺聲、鳥鳴的歡快聲以及古琴的輕柔聲。同時,利用數字化形式合理地再現傳統文化情景,為觀者營造出最優的體驗。這種技術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茶室的氛圍,還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理解,為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正是由于乾隆皇帝對于茶道的追求與享受,他在各處園林別院中修建了多處茶室,茶室作為他獨特的隱居場所,可以讓它遠離政務繁忙和宮廷禮儀的束縛,專注于茶的品位和茶藝的實踐。同時,茶室的修建也展示出他對茶文化的支持和重視以及對宮廷茶文化的推動,向宮廷成員和民眾都展現出茶文化的價值與魅力。茶室也成為展示乾隆皇帝審美和文化追求的場所,茶室的設計往往融入了精心設計的園林景觀,展現出乾隆對自然美的追求和對園林構造的獨到見解,他的茶室空間為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乾隆茶室代表著清代宮廷茶文化的精髓,它強調茶具的精湛工藝、品茶禮儀的獨特韻味、茶文化藝術的繁榮等。這種宮廷茶文化的傳承不僅豐富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也承載了宮廷文化的歷史記憶和審美理念,對后世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乾隆茶室雖然地處北京,但無論是家具與陳設還是茶與茶具,它們都吸納了各地茶文化的精華,并通過茶商、文人等渠道進行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推動了不同地區茶文化的融匯與創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對外交流。此外,茶文化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其所倡導的茶道藝術,促成了茶具制作、茶詩、茶繪等藝術形式的繁榮。茶具制作精細的工藝和獨特的設計美學,使其成為藝術品和收藏品。茶詩和茶繪則以茶為主題,豐富了中國書畫藝術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通過對乾隆茶室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清代宮廷茶文化,不僅有助于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對京味茶文化的保護與推廣產生一定的啟示作用。
作者簡介:
陳健捷,1976年生,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傳統工藝文化與現代設計;通訊作者劉學睿,2000年生,女,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作者單位: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