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張浙江杭州城市麥田的照片,引發網友關注。落日余暉,金色麥田,聯合收割機正在作業,現代化高樓林立,高鐵飛馳而過。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能看到風吹麥浪,令不少人心生艷羨。一位網友留言說:“城市現代化、科技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在同一個畫面出現,幸福感有了具象的表現。”
云南紅河,千年開墾而成的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河谷”良性循環,生生不息;浙江青田,魚依稻而鮮,稻依魚而香,稻魚共生的傳統生產方式煥發新的生機;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逐水草而居,食肉飲酪”的生產生活方式代代相傳,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活態傳承的農業文化遺產,根植中華大地,呈現著先民智慧,煥發出勃勃生機。
浙江湖州,年積溫較低,冬季農作物容易受凍害。農業專家葉明兒,利用先民們在沿海鹽堿地上發明的筑墩栽培技術,結合現代智能化溫度控制與霧噴節水灌溉技術,解決了柑橘種植難題,讓小柑橘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果”。現代科技賦能讓農業生產更具智慧和效率,傳統農耕文明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者充分結合,現代農業就有了更多可能;既有科技支撐又有文化滋養,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將越走越寬。
素材解讀
如何激活農耕文明的優秀基因,讓其融入現代,是文化課題,也是時代考題。在“贊天地之化育”中感悟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得時之和,適地之宜”中體會順天應時的智慧,傳承“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的節用理念,弘揚耕讀傳家、敦親睦族的家風家訓……以古人之規矩、開今人之生面,賦予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能提供更加優質的精神文化食糧,讓人們的精神家園更豐盈。
適用話題
文化遺產、現代化、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