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優秀的議論文,其論據不僅要豐富,更要精準、典型、新穎、有力。若想在浩如煙海的素材中篩選、整合出契合論點的論據,考生就要學會對素材進行“選、砍、裁、剪”。
一、獨具慧眼選素材
精心選擇合適的素材作為論據,能夠有效地增強議論文的邏輯性和說服力。考生在選用素材時,應該做到去“爛”除“濫”,本著“人選我棄”“人有我異”的原則,選擇更具新穎性和獨特性的素材,增強內容的深度和吸引力。那么,如何做到“人選我棄”“人有我異”呢?
1.人選我棄。當大多數人都選擇某類素材來支撐論點時,我們就要有意識地舍棄它,去尋找相對新穎、獨特的素材。比如,在論述“勤奮是成功的基石”這一論點時,我們如果選用“頭懸梁、錐刺股”的例子,那么寫出來的作文就會令人感到索然無味。此時,我們就要舍棄這類素材,轉而選擇如“格羅滕迪克勤奮構建現代代數幾何基礎”這樣的事例,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2.人有我異。我們應規避那些“泛濫”的素材,選取那些視角獨特的素材。比如,在論述“挫折能使人成長”時,我們對于“貝多芬失聰后仍創作出偉大音樂”這一素材,可以另辟蹊徑地列舉挫折使他創作出《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表達抗爭精神的不朽作品。這種視角獨特的論據,不僅能夠體現貝多芬的音樂創作過程,也能更深刻地論證挫折是如何塑造貝多芬內心世界并給予他創作靈感的。
考生在平時要注重廣泛涉獵、積累素材、拓寬知識面及視野,關注時事熱點,同時還要培養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從眾多素材中篩選出有價值且獨特的論據。
二、大刀闊斧砍素材
議論文主要針對某個問題、某種觀點、社會事件或現象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通過多種論證方法對自己的見解與主張進行分析論證,最重要的是能夠使人信服。但不少考生在論述過程中,選取的素材往往無法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觀點。
以下幾種論據,考生要注意規避。
1.“三無”論據。指無根據、無意義、無關聯的論據,這類論據在議論文中常常會降低作文的質量和說服力。比如:
①我因為沉迷網絡游戲,成績一落千丈。
②有位學者說過:“學習很重要,因為它能夠改變命運。”
③保持積極心態可以克服一切困難。
④相信我,人際關系是成功的關鍵。
以上均為考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常犯的錯誤,例①,“我”是個別案例,不能代表普遍情況。例②無法考證素材的真實性。例③表述絕對化,實際上很多困難并不能僅靠積極心態解決,還需要實際的行動和策略。例④是個人主觀體驗,不具有普遍性。在寫作中,我們要毫不留情大刀闊斧地刪減此類素材,引用真實、典型的素材,降低陳述的絕對性。只有實證化的素材才能體現議論文論據的確鑿性,言之有據、言之有理。
2.“流行論調”論據。在時評類或分析社會現象的議論文中,考生常常選擇“流行論調”論據。尤其是中學生身處信息化、娛樂化的環境中,又正值青春期,往往對文藝明星如數家珍、崇拜至極,在選擇論據時不自覺地用“流行論調”來論證觀點。殊不知,此類素材往往是減分項,應盡量避免使用。而且此類論據往往僅代表個體特點,無法全面和客觀地反映、體現現實問題,因此在選擇論據時要避免使用“流行論調”,而應深入探討相關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只有形成更為理性和建設性的討論,才能有力地證明論點。青年學生在文中可以選用為國家、為民族、為世界作出貢獻的,值得我們真正崇拜追求的“科技星”“體育星”“國防星”。
三、運斤成風裁素材
不少考生在議論文寫作時將自己熟悉的事例大書特書,生怕遺漏掉任何一個故事情節,“以敘代議”使得論證缺少分析說理的內容。比如:
屠呦呦用大半生致力于抗瘧疾特效藥——青蒿素的研究。為了找到青蒿中抗瘧疾的有效成分,她翻閱大量古籍,帶領團隊幾十年如一日進行實驗。最終,她成功發現了青蒿素,為全球瘧疾防治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及其團隊的事跡充分證明,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這段論述著重敘述了屠呦呦及其團隊的研究經歷,而對于勤奮如何鑄就成功,沒有展開相應的議論和分析,犯了“以敘代議”的毛病。考生可以采用多種論證方法強化分析說理,對上面這段論述進行修改。比如:
屠呦呦及其團隊的偉大成就離不開他們的勤奮努力。是勤奮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到研究中,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實驗數據。在查閱古籍時,屠呦呦的勤奮讓她能夠從眾多晦澀難懂的古籍中篩選出有價值的藥方;在無數次實驗中,是勤奮讓她和團隊成員能夠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實驗方案找出提純青蒿素的方法。正是這種不知疲倦的勤奮精神,支撐著她和她的團隊走過幾十年漫長而艱辛的研究之路,最終取得輝煌的成就。因此,勤奮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奮付出,才能鑄就輝煌。
四、細致入微剪素材
所謂剪素材就是圍繞論點剪掉論據素材中一些冗雜的文字,使論證更加精練。比如:
論點:創新引領發展
論證:上個世紀,喬布斯不斷推陳出新。從最初的電腦到后來的智能手機,他始終追求創新。他敢于打破傳統,挑戰行業規則,將簡約美學和先進技術完美融合,引領了全球電子產品的發展潮流。
修剪方法:只選取喬布斯具有代表性的創新成果,以及他敢于打破傳統、融合美學與技術的創新理念和行動。
修剪原則:緊扣主題,只保留與論點緊密相關的核心內容;突出重點,強調能夠最有力證明論點的關鍵情節和關鍵信息;簡潔明了,舍棄繁瑣的細節,使論據簡潔清晰。
修剪論據:喬布斯在蘋果的發展中,勇于創新,打破常規,融合美學與技術,引領潮流,凸顯了創新對發展的重要性。
修剪效果:聚焦于“創新引領發展”的主題,突出喬布斯創新的具體成果和創新的方式特點,而不過多涉及其他非創新相關的內容。
總之,有效運用論據是議論文寫作成功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選、砍、裁、剪”讓每一個論據成為論點最有力的支撐。考生只有在寫作中不斷地實踐、總結,才能真正提升議論文的寫作水平。
【文題呈現】
(2024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國家,都會面對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要認真對待“被定義”,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
以上材料能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結合你的體驗和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寫作示范】
于“被定義”辨是非
于“自定義”展風華
◎一考生
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每個群體乃至每個國家,都無法避免被外界“下定義”和“貼標簽”。這些定義和標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社交。以筆者芻蕘之見,我們應該辯證看待“被定義”,為自己的提升助力;勇于進行“自定義”,使自己的風華彰顯。
不在“被定義”的花叢中迷眼,明辨是非,去蕪存真,才能為提升自我助力。君可見,王安石執著于變法,毅然挺立;君可見,陶淵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回歸田園,怡然自得;君可見,蘇軾被貶至黃州、惠州、儋州,顛沛流離,卻依然豁達樂觀……他們都曾被世俗定義,都曾被詆毀、被非議,但他們去蕪存真,不因他人的定義而迷失自我,或為山河無恙,鞠躬盡瘁;或聽從內心,安然自適。
在“自定義”的天地中跨步,勇敢前行,塑造自我,才能彰顯風華。9秒83,是蘇炳添超越年齡標簽的限制,在勇于“自定義”中所創造的奇跡;用美妙的歌聲驅散黑暗,是蕭凱恩打破世俗對視障人士的偏見,在堅持“自定義”中所鑄就的傳奇;泳道上破繭成蝶的飛躍,是張雨霏經受住無數外界的質疑,在踐行“自定義”中所展現的勝利……私以為,吾儕青年應踔厲奮發,打破“被定義”的限制,以妙筆繪就屬于我們青年一代的華章,彰顯自我風華,勇毅前行。
我們不能為“被定義”所束縛,不能讓它成為我們認知的全部。我們應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用理性客觀的態度將那些有助于我們成長和進步的意見內化于心,以此作為自我提升的動力和指引。與此同時,我們也應勇敢地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己的品行,彰顯自己的獨特風華。我們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來確立目標,而不是簡單地、一味地接受外界給我們的定義。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前進,不斷嘗試和探索,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被質疑、被否定,但我們只要選擇了方向,便只顧風雨兼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只有自己才能決定人生的軌跡。
我們要理性對待“被定義”,對之進行篩選和分析;也要勇于進行“自定義”,去塑造和彰顯自我。這樣我們才能在繁復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活出璀璨的人生。
點評
文中所用素材有的放矢,綜合分析增強了說服力。王安石、陶淵明、蘇東坡三個事例論述“不因他人的定義而迷失自我”的重要性,蘇炳添、蕭凱恩、張雨霏三個事例強調真正的人生要“在‘自定義’的天地中跨步,勇敢前行,塑造自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增強了與論點的契合度。
【王學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