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多文本整合的教學方式,涵蓋的內容廣泛,思維跨度大,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情,引導學生探尋群文的共性與差異,從讀懂單篇走向讀通一類,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閱讀效率與品質。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以生為本 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教學以議題學習為核心,通過多文本對比閱讀,引導學生建構對議題的理解。群文閱讀強調在精讀課文時結合略讀或課外閱讀,構建富有生成性的閱讀與教學場。它不僅是教學建議,更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以生為本觀念下,筆者引導學生采用梳理整合、拓展聯系、比較異同等方法,從讀懂單篇走向讀通一類,從而提升閱讀效率與品質。本文選取《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武昌九曲亭記》等幾篇古文,闡述如何在古文復習課精心組織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解,提升思維品質。
一、深究學情,開啟群文閱讀之門
在課程開始前,筆者進行了一項調研活動,所調研班級45名學生均來自農村,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足,課堂參與度不高,在文言文學習方面,他們較難串聯起新舊知識,文言詞匯積累不足。針對此情況,筆者為復習課設定了明確的任務指令。首先,重讀《答謝中書書》和《記承天寺夜游》,根據注釋深入復習文意和關鍵詞語,特別關注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其次,復習古文的語言特色、景物描寫、寫景手法及作者情感,以深化對古文文學價值的認識。最后,利用《課外古詩文讀本》自主學習《武昌九曲亭記》選段,通譯全文,歸納重點實詞,分析景物特點和寫景手法。通過這樣的課前準備和細化任務,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提升復習效果,加強文言詞匯積累和應用能力,為古文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確保大部分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獲得感。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更讓他們在合作與探索中體驗學習的樂趣,為文言文的學習增添動力與活力。
二、尋求共性,貫通群文閱讀脈絡
傳統的單篇文本閱讀只是用前后聯系的方式進行縱向比較閱讀,難以實現同類文本的橫向比較閱讀。只有將多個具有內在聯系的同類文本放在一起閱讀,才能實現橫向比較閱讀,形成有機整合,建構網狀邏輯結構。因此,在引導學生運用求同法從備選篇目中選擇文章組成群文時,教師可深入分析它們的主題、寫作手法、作者、人物、事物、表達方式以及觀點等要素,并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聯系。通過小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這些聯系,從而構建出有意義的群文組合。如本文所選取的三篇文章都以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生動的描寫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展現作者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贊美。
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有效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群文間的共性與聯系。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這三篇文章在主題、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上的共性,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它們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內涵;還可以通過分析三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幫助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追求。通過這樣的群文閱讀和分析,學生可以形成對同類文本的整體認識和理解,提高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這樣的閱讀過程也有助于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閱讀中不斷發現新的聯系和觀點。
三、比較差異,深化群文閱讀認知
在群文閱讀的教學中,揭示作品的共性是基礎,但發掘文本間的差異更是深化認知的關鍵。這種求同比異的策略,能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文本,培養他們嚴謹的思維和思辨能力。如本文所選的三篇文章在語言特色、思想情感和表達方式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這些恰恰體現了古文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例如,在語言特色上,《答謝中書書》采用了駢散結合的方式,使文章既具有整齊劃一的節奏感,又不失靈活多變的特點。不僅展現了作者高超的遣詞造句能力,也使得文章更具藝術感染力。《記承天寺夜游》和《武昌九曲亭記》則更多地采用了散句,文章節奏舒緩,給人一種自然流暢的感覺。在思想情感上,《答謝中書書》全文都在贊美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歸隱山林的志趣。這種情感體現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自然和諧的人生理想。而《記承天寺夜游》和《武昌九曲亭記》雖然也有對景色的贊美,但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體驗。在表達方式上,《答謝中書書》以寫景與抒情為主,通過細膩的描繪和深情的抒發,將自然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記承天寺夜游》和《武昌九曲亭記》則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廣度,能夠更全面地展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緊密圍繞統編語文教材的編排意圖,以教材文本為核心進行拓展,注重挖掘文本間的內在聯系和認知點。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古文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技巧,同時也能夠領略歷史人物的風采和人生智慧。
四、活動引領,增添群文閱讀樂趣
只有在科學合理的情境中,學生才能實現深度學習,鍛煉閱讀思維。為深化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精心策劃了“穿越時空的對話”群文閱讀課堂實踐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化身為探尋歷史真相的采訪者,與歷史上的文學巨匠蘇軾、蘇轍、陶弘景進行心靈的交流。
在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探尋這些文人墨客創作背后的故事和心路歷程。通過深入研讀相關文獻,學生了解了蘇軾在逆境中的樂觀豁達,蘇轍對自然景致的熱愛與文字中的靈感之源,以及陶弘景獨特的世界觀察角度和內心的寧靜深遠。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更讓他們領略到了古代文人的風采和精神世界。為更好地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筆者設計了評價量表,科學、規范地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綜合表現(表1)。
借助評價量表,教師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文學鑒賞、批判性思維及實踐應用能力進行全面評價,確保活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這一課堂實踐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還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在采訪過程中,學生需深入剖析作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思維,而且有效提升了他們的核心素養。
相較于單篇教學,群文閱讀教學能巧妙組合與獨創開發,為經典文本注入新活力。教師通過群文重組,能夠發掘文本文化內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幫助學生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