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當下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文章立足“表達本位”開展寫讀式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主張在課前預習階段以寫導讀,在課中學習階段以寫精讀,在課后練習階段以寫延讀,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表達本位 寫讀式 語文閱讀教學 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是停留在低層次的讀懂、理解上。閱讀成為粗糙的瀏覽,其創造功能難以發揮,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難以得到培養。基于此,筆者積極探索在閱讀教學中立足“表達本位”,進行寫讀式語文閱讀教學,引領學生以寫作的視角審視文本,發現、賞析、借鑒、運用文本的表達妙處,積累更多的讀寫體驗和經驗,培養“文章怎么寫”的語文閱讀思維,提升言語實踐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核心素養。
一、課前預習:以寫導讀
如何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文本的過程中,真正開展有效的閱讀,避免浮光掠影式的泛讀,是語文教師共同面臨的難題。蘇州徐飛老師把寫作視為“呼”,閱讀當作“吸”。他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表明了這樣的閱讀觀:未經表述的閱讀是膚淺的。因此,有效的預習文本和深度自讀,離不開動筆去寫和表達。教師在學生課前預習過程中,可以整合相關學習任務,確立以下三個主要環節,以寫導讀。
1.摘錄要點
閱讀完一篇文本,對文本內容加以概括,摘錄出要點,是提升閱讀素養的重要途徑。至于摘要的角度和方式,可以隨文而選,靈活多樣。學生可以從內容、結構、思路、主題等角度出發,用原文詞句,或用自己的語言,或用指定的語言形式進行概括。
例如,教師執教《蘇州園林》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摘錄文中關鍵句,組成一段話,介紹蘇州園林的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近景遠景的主要特點,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習慣和素養。
2.批注精彩
善于讀書者,總是書不離手,手不離筆,手眼并用。可見,一邊閱讀,一邊批注,是閱讀文本、走進文本的良方。在預習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即時撰寫批注,從詞句、段落、篇章等角度,或理解,或鑒賞,對文本的精彩之處做初步賞析。《安塞腰鼓》中反復出現“好一個安塞腰鼓!”,教師讓學生通過續寫一組排比句“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好在……,好在……”,注寫出文本的內容、語言方面的精彩,品味文本的真正妙處。
3.發現疑惑
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記錄、推敲文本的“反常、矛盾”處,是品析文本、提升自主閱讀效果的絕佳之路,也是積淀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昆明的雨》中“這種東西也能吃?!”為何連用兩個句末點號?魯迅為何在《社戲》結尾發出“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樣的人生感慨?孟子筆下“大丈夫”的標準在當下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教師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及時記錄自己的讀后疑惑,既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度閱讀,也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二、課中學習:以寫精讀
閱讀教學中的“寫作實踐”,多是為閱讀服務的。“寫”是推進閱讀的有效方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有效的寫作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有方向地閱讀,深入地思考。結合日常課堂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創設以下三類寫作實踐活動。
1.筆述核心話題:以“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在師生問答式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學生應接不暇地回答,但多數問題是無效的,學生的回答也停留在較淺層次。而“寫讀式”課堂能給學生整塊的時間,讓學生安靜下來,沉浸在文本語言里。
筆者執教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文時,問及本文的主題時,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母愛”。很顯然,學生們受到固有概念的影響,未能深入文本形成自己的見解。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寫”的活動:“本文中的母愛不同尋常,在于……”有學生在靜靜閱讀、深入思考后,呈現了寫讀體驗:“本文中的母愛不同尋常,在于愛莫能助,在于小心翼翼,在于樸素至極,在于忍著巨大病痛依舊給孩子生的勇氣,在于苦口婆心,在于良苦用心,在于始終放心不下。”這樣的寫讀活動,因為要形成文字,所以學生讀得更細;因為要系統理解,所以學生讀得更深。
2.補綴留白之處:以“寫”加深學生閱讀體驗
于漪老師曾說,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賅、言簡意深、言簡意豐的關鍵詞句、重點詞句,教學時注意把握這些詞句,引導學生用重錘敲打。筆者在日常閱讀教學中,通過猜想和補白的方式,幫助學生挖掘語言文字背后隱藏著的含義,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加深閱讀體驗。筆者在執教《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讓學生想象和補寫阿長買“三哼經”的過程,體會買書過程的曲折、糾結、艱辛,切身感受“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對阿長的敬意。
3.變換語言形式:以“寫”提升學生語用素養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其“實踐性”的主要體現,恰如黃厚江老師所說的“語文課就是‘玩語言’”。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語言單位進行重組和加工,形成新的語言組合,可以縮寫,增強概括能力;可以仿寫,提高對言語形式的感知能力;也可以改寫,深化對文本語體特征的再辨識。
例如,執教《老山界》一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老山界的山高路陡以及翻越老山界之難,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寫讀活動:“找出文中表現老山界山高、陡、窄、險的語句,并將這些語句整合成一段對老山界的集中描寫。這段話要有明確的中心、恰當的語序,上下文的銜接要自然。”這樣的變換語言形式的寫作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語用實踐能力。
三、課后練習:以寫延讀
文本閱讀教學結束后,學生還可以開展相關寫作活動。
1.課內練寫
課后寫作是檢查閱讀成效和深化閱讀效果的有效途徑。教師在進行文本閱讀教學后,可以讓學生寫文本評論,對主題、選材、手法以及價值觀等進行多角度審視;還可以讓他們沿著文本的情節、邏輯和文風等進行續寫,力求實現文章立意的創新、豐富與發展。例如,筆者在《貓》一文的閱讀教學后,設計了“慧心薦文”環節:“假如你向好友推薦這篇文章,你會怎樣推薦呢?請結合自己的體悟,為本文撰寫一則推薦語,50字左右。”文本的“課后練寫”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認知,幫助學生構建出新的文本價值。
2.課外延寫
針對教材中的經典課文,筆者為學生配套編制了拓展閱讀周報,為其取名《文苑》。每期周報精選3~4篇文章,選文以同類主題、同類手法、同一體裁、同一作者為主。學生使用在教讀中學到的寫讀式閱讀方法,課外自主閱讀《文苑》周報。其中,摘錄要點、批注精彩、發現疑惑三個板塊為必選,筆述核心話題、補綴留白之處、變換語言形式為三選一項目。同時,學生采用旁批和總評的方式,撰寫閱讀心得,并交給教師評閱。教師整理學生存在的主要疑惑,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段集中交流和解惑。
基于“表達本位”的寫讀式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有了切實的閱讀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動筆閱讀”的習慣,也能避免浮光掠影式泛讀的盲目和低效,從而真正提升閱讀的成效。當然,這種閱讀教學方式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檢驗、優化,讓閱讀與寫作形成連接,真正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表達本位’的‘寫讀式’語文教學策略研究”(編號:C-c/2021/02/113)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