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歷史悠久的漢字,以其形義結合、形魂一體的特點,成為思政課智育、德育、美育不可替代的寶貴教學資源,體現了課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初中思政教師要在教學中創造性地開發和使用這一資源,以猜漢字、拆漢字、演漢字等方式,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愛,培養其文化自信,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
漢字 初中思政 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課程,豐富和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有助于學生弘揚傳統美德,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而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和根脈,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我們日學而不察,日用而不覺。漢字不僅具有作為語言符號的工具價值,更具有作為教育素材的文化價值。教師在教學中深挖漢字資源的價值,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帶領學生一起領略漢字的魅力,可以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愛,培養其文化自信,達成本課程的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筆者立足初中思政教學實踐,基于教材內容,梳理主題漢字,旨在探究以漢字為素材的教學設計策略。
一、猜漢字——激發興趣,導入主題
中華漢字造型獨特,意蘊豐富,卻又大道至簡。追根溯源,以古漢字作為教學資源設計導入環節,可以一舉多得:其形象與簡體漢字似是而非的聯系,能有效引發學生的聯想;其簡潔形象化的線條,蘊含了特定的信息或觀點,便于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根據教材提煉的主題漢字,能簡潔明了地明確教學主題和任務。
例如,在設計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第二框“學習成就夢想”導入環節時,就可以以繁體漢字、篆書形象“學”“習”作為教學素材,別開生面地開啟本課的學習之旅。教師可設問:你認得這兩個字嗎?在你看來,①至⑦各自表達什么意思?學生結合繁體字和現行簡體字的象形之處,不難猜出這兩個字為“學”“習”。教師輔助學生了解7個小圖像的含義:圖像②兩只朝下的手代表扶掖、提攜、教導之意;圖像③“爻”,古代組成“八卦”中每一個卦的長橫短橫,互相交錯成“爻”,表示物象的變動、變化,知識無窮;圖像④屋宇代表孩子學習的場所,即學校;圖像⑤“子”,代表小孩子,所以①“學”的本義為小孩子在學校受教導,學知識;圖像⑦,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從羽從白,數飛也”,由此可確認⑥“習”的本義為小鳥學飛。在學生明白了這兩個字的本義之后,教師進行一個導入提問:了解了“學”與“習”的本義,你能說說它們內涵的區別嗎?帶著思考,學生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
又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成長的時空”時,教師以甲骨文“友”字形象為單元導入的切入點,請學生根據字形說說“友”的內涵。學生通過兩只相互靠攏的手,認識到“友”是相互扶持,體會到友誼在生命成長中的重要性,懂得怎么經營與呵護一段友誼;通過兩只手朝向同一方向,了解志趣相同可為“友”;聯想到生活中以握手為禮,人們見面或作別時,同時伸出右手相握表示友好,認識到我們不可能與所有人成為朋友,但是要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化解矛盾握手言和。漢字“友”形象生動地詮釋了友誼的特質,指導了建立與呵護友誼的方法,這就是中國人對“友”的獨特理解。“友”字作為單元主題字,賦能單元大任務大目標的設定。
二、拆漢字——深入探究,提升思維
正是基于漢字立象以盡意的特點,拆解漢字結構,聯系教材對其各組成部分進行本義探索和分析,會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在探究中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活動生動新穎,既培育了核心素養,又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八課“國家好 大家才會好”為例,探究與分享活動可以以漢字“國(國)”作為教學活動素材,用圖像展示造字本義——在武器的保護下,有城池,城內有房,有田,有牲畜……根據教材提供的圖片和文字(國字原作“或”,字形像以“戈”守衛“口”。后來在字的周圍加方框表示疆域,構成“國”字)信息,教師可提問:在中國先人的觀念中,組成國家的要素有哪些?學生根據觀察和經驗可知,人口、領土、主權和政權等是國家至關重要的利益。這時再回答教材設問“結合篆書‘國’和已有生活經驗,分析國家生存和發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便可借古喻今,明白“國家利益是一個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生存需求和發展需求的總和,它關系到民族生存、國家興亡”。教學中,教師可以繼續拓展提問:請你舉例說明我們國家從古至今重視國家利益的表現。學生根據語文、歷史所學或者知識積累便可理解將士為何要守疆戍邊,仁人志士為何要救亡圖存,割地賠款為何是國之大恥,外交官面對霸權辭令時為何不卑不亢……例子中出現的真實的形象和情節,可以讓學生領悟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進而增強其政治認同,培養其愛國情懷和擔當使命的責任感。
擔當不光體現在強國使命上,也體現在家庭責任中。“孝”字上下結構,由“耂”部(老人)和“子”(孩子)組成,是個會意字。金文“孝”中的形象是一個小孩兒攙扶著老人走路,儼然一幅生動的“善事父母圖”。教師在教授七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一框“家的意味”時,可以以“孝”字形象為載體,引導學生認識到,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內涵。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從孔子的教導中,我們可知,培養孝敬父母長輩的優良品德優先于研修學問,可見中國人的道德觀中百善孝為先。教師可繼續提問:生活中,孩子對父母長輩做哪些事可體現這一品德?使學生從生活點滴小事層面的思考延伸至精神慰藉的層面,從而認識到盡孝在當下,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用行動表達孝敬之心。
一“國”字讓學生感悟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一“孝”字使學生理解了“能以事親謂之孝”。兩個漢字形象地彰顯了言不能盡傳的先人之意,在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中,錘煉高尚品格、培育家國情懷和政治認同的育人追求水到渠成。
三、演漢字——創設情境,培育品德
朱光潛認為,咬文嚼字,表面上只是在斟酌文字的分量,實際上是在調整思想認識和情感表達。古人凝望天空日月星辰,觀察大地飛鳥走獸,體驗生活起居勞作,用線條描摹、勾畫、記錄,創造了漢字,借助形象化的方式,傳達了很多德育信息。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表演漢字的形式,創設道德體驗場景,寓教于樂。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二課第二框“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中寫道:“在逆境中前行,需要鼓足勇氣,迎難而上。在青少年時期經歷一些挫折和考驗,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路。”教師可以根據漢字“挫”,為學生創設一個感受場景:請一名學生坐在凳子上,教師一只手按住學生的肩膀;然后示意學生站立,在學生嘗試站起來時,教師施加一個向下的阻力,同時告知學生拼盡全力嘗試站立。演示完后,教師提問該生的感受,引導其他學生一起深刻認知挫折。
提問1:你嘗試站立時,老師用勁施壓,你有什么感受?
參演學生表示感受到壓力,越想向上,阻力越大,一度想坐下。
提問2:當你拼盡全力沖破阻力站起來時,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表示感受到強烈的戰勝阻力的意志,站起來那一刻,整個人都輕松了,有勝利感。
教師引導:在生活中,如果大家感受到壓力,說明你正嘗試前進或進步,但此時的壓力會給你挫折感。如果你認識到,處于上升期的你需要更多的努力,嘗試全力沖破壓力,戰勝挫折,你便會有成就感,你會變得比以前更強大。
通過表演漢字“挫”,學生對挫折有了全新的認知,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看待阻礙與失敗,形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態度,在生活中磨煉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魯迅形容漢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漢字瑰寶是對學生進行信念教育和審美創造教育的理想教材。教師將漢字引入教學活動設計,能助力思政課程實現智育、美育、德育的綜合培養目標,也能帶領學生在實踐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東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