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里克·奈瑟爾(Ulric Neisser 1928-2012年)出生于德國的一個猶太家庭,后因逃避納粹迫害,隨父母移居美國。1946年奈瑟爾在哈佛大學學習,先主修物理學,后因崇拜米勒教授而改學心理學,獲得學士學位后在斯沃斯莫爾學院學習,師從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的柯勒教授,獲得碩士學位。1956年,奈瑟爾又獲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7年,奈瑟爾出版了《認知心理學》一書,成為心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因此被譽為“認知心理學之父”。他的另一本知名著作為《認知與現實》。
奈瑟爾提出的理論認為,記憶并不是僅僅針對某一時刻留下確切的、靜止的快照,而是在事后對于事件進行心理重構。記憶本身可能會被蒙上各種各樣的心理色彩。科學家由此開始研究人類的記憶有多么不準確,并且探索我們應該如何對其予以糾正。它還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思考記憶的方式——回憶的環境或許與記憶形成的環境同樣重要。我們的心靈并非完美的錄音機,而且我們更容易記住我們對于某一事件的記憶,而非記住這一事件本身。不精準性是很容易乘虛而入的。奈瑟爾證明,記憶形成的過程,以及我們形成記憶的背景,在心理層面上的意義,與我們對被記憶事件的最初體驗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