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數智時代背景下,探討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信息智能化、多元數字化及共享生態化的數智化發展特點,分析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校園文化的深刻影響。指出當前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挑戰,如數字資源利用不足、文化內容單一、學生參與度低等。基于此,提出了數智技術賦能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路徑,同時構建了校園文化數字化平臺體系模型,為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的高效建設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數字校園;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數字化平臺體系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CampusCulture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
Xiao Liyao Liu Jinwei
(Faculty of Finance,Trade,Culture,and Arts,Baot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35)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era,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focusing on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multi-dimensional digitization,and shared ecosystemization.It analyze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on campus culture.The paper identifies challenges currently faced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such as underutiliz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singular cultural content,and low student participation.Based on these issues,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empowering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ith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Additionally,a model for a digital campus culture platform system is construc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and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Digital campus;Vocational colleges;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Digital platform system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迅猛發展,職業教育領域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校園文化建設也因此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樹立職業院校形象、提升競爭力至關重要。互聯網的發展為數智化校園建設提供了保障,通過數智化建設的教學和管理,數智化的校園文化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延續,更是通過新技術手段進行創新與拓展的產物。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其校園文化建設更需要緊跟時代步伐,融入數智化元素,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需求。然而,當前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校園文化界定模糊、文化內容單一、數字素養參差不齊、數字資源利用不足等問題。因此,如何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構建適應職業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
一、數智時代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的特點
在數智化技術的推動下,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數字信息與智能技術的融合為校園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逐漸被數字媒體所取代。如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采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的應用,開展虛擬仿真教學實訓等一系列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沉浸式體驗,使他們能夠更直觀地參與和感受文化活動。此外,多元數字化的元素也被引入校園文化中,學生能夠自由表達個性、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從而使得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如重慶數字產業職業技術學院,是全國首個以“數字產業”命名的職業院校,其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精準地把握了學生的文化需求與興趣,進而制定更符合學生實際的文化建設方案,該校線上化的互動模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日益普及,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校園文化活動得以在線傳播與參與,增強了活動的便捷性和覆蓋面。該校打造數字(電競)產業高地,通過數字電競與學生以及外界社會文化空間緊密融合,形成了更加多元的文化生態。同時,共享生態化也是近些年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各高職院校強調無紙化辦公與教學,對于數字化平臺協同與共享構建全新的校園文化生態圈問題,各院校積極打造不同類別的數字化平臺,想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校內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還與其他院校、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合作,共同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基于以上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的特點,不難發現數“智”化發展以成為大的趨勢,這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學習機會,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1]
二、數智時代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挑戰
為了深入掌握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研究者對包括國家級示范性高職院校、省級示范高職院校、普通高職院校以及民辦高職院校在內的不同級別和性質的十所高等職業院校進行調查研究。[2]在此次調研中發現,盡管各類院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同院校之間的發展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異,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也面臨著不少問題與挑戰。
(一)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挑戰
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成為制約校園文化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因素。由于資金和技術的限制,一些院校在硬件設施和軟件開發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導致數字平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足,進而影響了數字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信息化教學融合的不足
盡管隨著信息化教學軟件的增多和升級,但教師和學生的數字素養參差不齊,大多數教師的應用仍停留在基礎層面,如記錄考勤、布置作業、在線考試等,未充分利用數據分析功能來反思改進教學策略。[3]同時在實操訓練中,實驗室設備的有限和信息化管理不足,也限制了學生的實操機會,導致理論與實際操作嚴重脫節。
(三)數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難題
許多院校在數字文化內容的創新和更新上投入不足,導致資源內容單一、更新緩慢,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學生表示缺少社交媒體和在線社區等創新途徑的校園文化活動,盡管一些院校引入了數字化工具和平臺,但對其潛力的挖掘和應用不夠深入,未能充分發揮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且缺少新的校園文化建設模式。
(四)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的挑戰
在數字化校園中,高職院校學生的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也面臨挑戰。隨著校園數字化服務的普及,如在線課程平臺、電子圖書館和社交媒體,學生的個人信息和學術數據被頻繁收集和處理。這些數據如果未經妥善保護,就可能遭受未授權訪問、數據泄露或網絡攻擊,從而侵犯學生的隱私權。同樣,學生可能也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容易受到網絡威脅。
(五)“數字鴻溝”現象
盡管數字化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但在實際應用中,一些學生因經濟條件、技術能力或文化背景的限制,無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未能公平地享受到數字化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益處。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平等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機會,進而制約了數字化校園文化的全面推廣和普及。
三、數智時代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路徑
(一)改善數字化基礎設施
針對職業院校在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多渠道融資來增加資金來源。政府部門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職業院校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院校也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校園數字化管理平臺,科技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學校提供教學資源,雙方共享成果,既節省了資金又提升了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
為了提升數字平臺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職業院校應著力優化硬件設施和軟件開發。硬件方面,如向所有教室、機房和多功能實訓室都配備交互式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此基礎上配置多種物聯網設備,通過智能型物聯網+控制系統進行統一控制。[4]網絡方面,首先保證校園有線網無線網全覆蓋,確保網絡的高速與穩定,使師生實現5G網絡下移動辦公和學習。軟件方面,定期對軟件進行升級,整合新媒體技術,開發人機互動的交互式展示系統和移動智能學習社區,以促進信息發布和交流,這不僅確保其功能全面、運行流暢,還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使用體驗。
(二)深化信息化教學融合
為解決信息化教學資源分散和使用不足的問題,職業院校需整合現有數字化教學資源,建立資源共享平臺,促進教師間的資源交流與共享。例如,開發“智慧教學資源庫”,整合教學資源、案例庫、試題庫和實驗操作視頻,通過校園網絡向全校師生開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教學內容多樣化和質量提升。同時,教學應與數字化技術融合,如在教學中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通過識別學生學習狀態,評估其興趣和專注點,通過后臺數據分析可了解其知識掌握情況。院校還需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培訓,盡管計算機輔助分析數據,但是教師應具備讀懂數據,運用數據進行實踐的能力,如大數據分析學生課堂上網頻率、互動情況等行為模式,教師可以更精準地繪制學習重點圖像,并據此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優化教學策略,實現個性化教學,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總之,高效的數據分析以及信息化教學能減輕學生教學負擔,提升學習效果與質量。
同時,實訓水平是衡量職業院校教育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實訓室設備和信息化管理的優化,加大實驗室設備的投入,尤其是引入信息化手段的仿真實驗設備。例如,建立“虛擬實驗室”平臺,利用3D仿真技術模擬實驗操作環境,使學生能夠在線進行虛擬實驗操作,這不僅有助于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有效解決實驗室設備不足的問題,同時提升實驗的安全性和效率,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三)提升數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構建一個全面展現校園文化生活的數字化共享平臺。首先對校園文化內容進行界定分類,其次建立數字平臺,通過層級化頁面設計,不僅展示學校的辦學理念、歷史、校園風貌,還涵蓋了各類人文活動、信息互動、校風校紀以及各類表彰等內容。這樣的設計旨在打造一個立體化、可視化的特色校園文化環境。此外,平臺還應建立校內外資源共享機制,與教育機構、文化團體合作,使學生能夠訪問到更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和其他機構的資源,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為豐富校園文化資源并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高職院校需增加對文化內容的投入,鼓勵師生參與原創數字文化內容的開發。這包括創作數字藝術作品、錄制文化講座,以及運用VR、AR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等,從而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文化體驗。通過整合校內資源和師生的創作,院校能夠不斷擴展文化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并定期更新資源,以滿足學生對新穎文化資源的追求。此外,院校應推動數字化創新實踐,并提供校園文化創新項目基金,通過組織數字化創新競賽和項目式學習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數字技能以及創意發揮。校園文化數字化平臺應提供大賽報名信息和渠道,并賽后展示獲獎作品,進一步促進了數字資源的利用。
(四)加強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
職業院校應制定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學生和教師的個人信息得到有效保護,建立詳細的信息安全政策,涵蓋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和傳輸環節,實施先進的數據加密技術來保護敏感信息,并明確責任分工及數據安全標準。高職院校應引入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提升數據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問題,調研發現十所院校均未完成,雖有一定難度,但也為未來數據信息安全提供了明確發展方向。此外,定期進行安全審計是確保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措施,建立應急響應機制是處理安全事件的關鍵,這些措施將有效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護師生的個人數據。
在提升師生的信息安全意識方面,高職院校應采取綜合措施。如定期組織信息安全培訓課程和專題講座,以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和最新威脅應對策略。通過信息安全模擬演練和實踐活動,增強師生在實際場景中的應對能力。同時,提供易于理解的信息安全手冊和在線資源平臺,幫助師生掌握基本安全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師生的信息安全意識,確保數字化校園環境的安全穩定。
(五)縮小數字鴻溝
數字教育是公平包容的、有質量且開放合作的教育。為了確保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接觸到必要的數字設備和互聯網接入,除機房學習外,職業院校可以為其提供經濟資助和設備支持。如通過設立“數字化資助計劃”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免費或低價的筆記本電腦及網絡流量補貼,同時設立校園計算機借用點,確保沒有個人設備的學生也能使用數字資源,并設立校園數字化支持中心,為學生提供設備維修、技術咨詢和操作指導服務,幫助學生解決在使用數字工具時遇到的技術難題。
提升學生的數字技能是縮小數字鴻溝的關鍵。職業院校可以通過開設“數字技能提升工作坊”等技術培訓課程,教授學生網絡安全、在線工具使用等基礎和高級技術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字素養。這樣的培訓不僅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能,還能增強他們利用數字資源的能力。同時,高職院校應致力于增強數字資源的普及和可獲取性,通過數字化平臺,將圖書、學習資料、課程視頻和教育軟件等資源實現共享,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免費訪問。平臺的設計應考慮不同設備的兼容性,確保即使是低配置設備的用戶也能無障礙地使用,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數智時代職業院校校園文化數字化平臺體系構建
在數智時代背景下不難發現,數字化平臺是目前解決智能校園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高職院校目前基本具備校園網絡基礎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包括教務、學生、辦公OA管理系統等)、教學信息資源庫系統建設以及數字化圖書館系統建設,但是鮮有關于校園文化方面的數字化平臺。調研結果指出各大職業院校大多重技能,輕文化,缺少文化內涵方面系統性的分類界定與內容宣傳,但校園文化對于推動高職院校的文化傳承和創新又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針對職業院校試圖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校園文化數字化平臺框架體系,與信息化管理系統等一系列數字化系統共建校園網絡生態體系,實現“萬物互聯”,各平臺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以確保實現教學過程數字化、學習過程數字化、管理服務數字化、領導決策數字化以及校園文化數字化。
校園文化數字化平臺采用分類分面法,從6個維度將校園文化進行劃分,其核心框架主要包括:學校歷史文化、學校理念文化、學校環境文化、學校行為文化、學校視覺文化以及非遺文化六個模塊,每個模塊下設二級類目,不同模塊具備不同的內容與功能(如圖1)。通過維度層、類目層以及功能層的交叉整合,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校園文化生態體系,該框架體系為推動校園文化的數字化轉型和廣泛傳播奠定基礎。
(一)歷史文化模塊
學校歷史文化模塊旨在展示學校的歷史沿革、重要事件和歷史成就等。通過數智化技術手段,將豐富的校史資料轉化為可視化內容,用戶可上傳、下載以及分享學校歷史的相關視頻,如校慶紀念片、歷史影像資料等。該模塊下設二級類目:虛擬博物館,提供學校歷史文物、檔案的3D展示,用戶可以通過虛擬導覽體驗學校的發展歷程;校史年表,則以可互動的時間軸形式去展示學校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發展階段,支持用戶點擊,詳細了解相關背景信息;校友互動區,為校友提供交流機會,并展示校友的成就和貢獻,增強校友與母校的聯系。歷史文化模塊主要是讓師生和校友能夠隨時隨地回顧學校的光輝歷程,感受到學校文化的深厚底蘊。
(二)理念文化模塊
學校理念文化模塊聚焦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辦學宗旨、校訓校風等核心價值觀。通過互動功能,學校可以傳達其教育哲學,并鼓勵師生參與討論,提出對學校理念的理解與建議。該模塊設立二級類目,如理念墻,以圖文和宣傳片的形式展示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宗旨和發展愿景,支持師生留言和發表心得,提供深度解讀;理念傳播活動區:在線組織相關主題的討論會、征文活動或視頻競賽,鼓勵師生積極參與,表達對學校理念的理解與支持;教師風采錄,通過視頻和文章展示優秀教師對學校理念的闡述和實踐案例,激發全體教職工的教學熱情;校長寄語,定期發布校長視頻或文字寄語,傳達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愿景,促進全校師生共同進步。理念文化模塊主要是讓學校理念文化得以更直觀、生動地傳播,讓師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認同學校的核心精神。
(三)環境文化模塊
學校環境文化模塊是展示校園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和建筑風貌等,展示學校在環保、綠化、景觀設計等方面的成就。該模塊設立二級類目:虛擬校園導覽,通過360°全景圖展示校園內的環境和其他特色景觀,讓用戶尤其新生足不出戶即可“漫游”校園,了解宿舍環境與設施等;環保倡議互動區,發布和推廣校園環保活動,如“綠色校園”項目,并提供參與渠道,提升師生環保意識;照片分享,學生可以上傳校園美景照片,分享在校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并通過點贊和評論進行互動,讓師生可以隨時感受到校園的美麗與溫馨,增強師生對校園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四)行為文化模塊
學校行為文化模塊是從制度文化以及社團活動角度去分類,強調校園內師生的日常管理、行為規范、禮儀文化、社團活動,涵蓋教師的教學風范、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校園的管理規范等。該模塊設立二級類目:行為規范宣傳,通過短視頻形式介紹學校的行為規范,如禮儀、校園文明行為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習慣;日常管理通報,主要針對學生的考勤、曠課、宿舍管理以及校園環境維護等方面進行日常管理通報。通過該模塊,學校可以定期發布管理周報,向學生通報其在考勤、宿舍管理等方面的表現。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此模塊查看自己是否存在違紀情況,并了解解除處分的流程和要求,在系統下完成解除處分自動化流程。活動日歷,用戶可以查看校園活動日歷,在線報名參加各類校園活動,并查看活動回顧,方便師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總之,行為文化模塊主要是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文化氛圍的營造。
(五)視覺文化模塊
學校視覺文化模塊通過規范的視覺識別系統,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設計,以及校園藝術作品等,將學校的形象文化傳遞給每一位師生和訪客。該模塊設立二級類目:VI展示區,提供學校徽標、標語、標準色、字體等視覺元素的下載和使用規范,便于師生在校內外傳遞學校形象;視覺文化創意區,則利用校園內外的數字屏幕、網站和社交媒體統一發布視覺文化相關海報、短視頻等內容,增強對外形象的傳播效果;校園商城鏈接至線上商城,便于用戶以及校友購買帶有學校標志的紀念品,加強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理念文化的傳播和認同。視覺文化模塊主要是鼓勵師生參與學校視覺文化元素的創作與創新,幫助學校在各類場合統一視覺形象,提升整體文化辨識度。
(六)非遺文化模塊
非遺文化模塊屬于高職院校美育浸潤活動下的特色模塊,推崇非遺文化入校園,目的是通過數字化平臺將地方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進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該模塊設立二級類目:非遺展示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非遺文化的在線展示空間,提供互動體驗和詳細介紹;非遺課程,結合傳統手工藝、民俗表演等,開發線上課程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親身參與非遺項目的學習與創作;非遺作品展示區,學生可以上傳自己創作的非遺作品,并與同學交流心得體會,通過點贊和評論功能互動。非遺文化模塊主要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非遺文化,還要通過實踐活動增強文化認同,進而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審美素養。
五、結語
在數智化時代背景下,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提升學校競爭力和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需充分利用數智化技術,推動校園文化與數智化的深度融合。本研究提出了多種建設路徑,但實現數智化校園文化仍需長期努力。職業院校應持續優化數智化基礎設施,打造具有職業院校特色的數智化生態系統平臺,從而提升校園文化水平,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溫雪,李增華.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途徑研究[J].林區教學,2024(2):50-53.
[2]劉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高職院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9(35):65-68.
[3]羅瑤瑤.“雙高計劃”背景下數字化校園進階智慧校園的建設路徑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13):97-99.
[4]喻會.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建設路徑探索:以長江職業學院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3,29(6):90-93、110.
(責任編輯 吳烏英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