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信息技術的到來,像是一股源頭活水,給語文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豐富的教學資源、強大的信息容量、生動的圖文展示、強烈的視覺沖擊、便捷的操作手段……信息技術給語文教學帶來的便利無可替代,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信息技術為語文高效課堂插上奮飛的翅膀。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是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打造“沉浸式”課堂的一種不可多得的手段。 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播放作者簡介和背景,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寫作目的;播放課文朗讀視頻,讓學生被精彩的畫面、動情的朗讀所吸引,提高學習的專注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放映歷史畫面,再現悲痛場景,提醒學生勿忘國恥牢記使命……如學習《黃河頌》這篇文章時,我用多媒體播放了課文的朗讀視頻,當黃河九曲連環、波濤澎湃的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大家都被它壯觀磅礴的氣勢所深深地震撼了,被悲壯激昂的朗誦所打動了,仿若大家就站在黃河邊上,與黃河對話,感受著黃河的怒吼咆哮。與此同時,學生們理解了黃河所象征的中華民族抵御外敵時偉大堅強的精神,并在朗讀時讀得深情而投入。
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語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大作、經典美文,所以語文課堂就是發現美、欣賞美、品鑒美的過程。師生徜徉于文學海洋之中,擷取一朵朵知識“浪花”,是多么愜意的事!信息技術就是把“語文之美”呈現出來的一個平臺。通過信息技術,湖光山色、四季變幻、民俗風情……一一展現在師生眼前,大飽眼福之時,也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學生的情趣。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教學時運用多媒體播放絢麗多彩的春天的視頻,并配上歡快悅耳的樂曲,讓學生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感受春的氣息,鑒賞春之美。完畢讓學生對著五彩斑斕的春景圖進行配樂朗讀,學生被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所深深吸引,并受到感染,讀得認真投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仿若置身其間,讀出了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整合資源,增強語文素養
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學生通過各大網站、學習類app、班級學習群等網絡渠道,搜集相關學習資料,并把資料進行整合、提煉,擇優而用,摒棄不良信息。把整合后的學習內容或資源與他人分享、探討,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修改、整合,不斷完善。如在學習《鄧稼先》后,讓學生課后通過網絡平臺去搜集、整理科學家袁隆平、錢學森、楊振寧等人的事跡,并為他們設計頒獎詞,學生們興致盎然,匯報成果時個個準備充分,積極發言,無形中對科學家們無私奉獻、愛黨愛國的精神有了深層次的認識。特別是在閱讀同一個主題的多篇材料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對比、整合,信息之間互相滲透、補充,讓知識不斷地得以拓展、充實。如在學習完《陳太丘與友期行》,了解到“誠信的重要性”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計算機搜索有關誠信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鞏固知識點,還可以查找積累有關“誠信”方面的小故事、名言警句等。
四、優化教學方式,促進專業成長
信息技術的運用,為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保障,特別是能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如名師教學視頻、優質課件、全面的教案內容……為教師備課、上課提供了非常便利有用的參考和借鑒。如我在教學《孫權勸學》時,從“希沃白板”軟件上下載了幾位同行的優質課件,根據自己班級學情進行挑選、整合、修改課件內容,然后再從其他網站搜集下載“勸學”主題的文章,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談談感想,悟出諸如“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的道理。面對豐富而充實的教學資源,學生學得興致盎然,課堂氣氛輕松活潑,效果顯著。信息技術對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也有極大的作用。如在學習《驛路梨花》時,教師在課件上出示“誰才是小茅屋的主人?”“為什么要以驛路梨花為標題?”“從此文中你得到什么啟示?”等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每組可以自主選擇其中一個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學生利用不同的數字化信息技術手段查找相關信息,成員間進行討論整合后,向大家匯報。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合作探究精神。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