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大學生面臨學習、就業、生活等多重壓力,如果沒有采取有效的調節措施,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在現代高校教育中,不僅傳授學生文化知識、專業技能是教師的職責任務,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維護學生心理健康也是高校教師的職責任務。我國當前十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并且出臺了許多策略措施,著重加強體育教學,通過體育運動改善學生身心素質。本文分析了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出了體育教學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關鍵詞:體育運動;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現代教育中,學生心理健康逐漸成為教師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首要問題。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是關鍵條件,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預和引導措施。根據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國專家學者進行了諸多研究,國家也出臺了很多政策方針。其中,全面健身、加強體育是關鍵政策,將體育運動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并且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升,同時調和學生心理狀態,釋放學生生活、學習中的壓力,使學生保持愉悅放松的心境。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分析
心理健康并非靜態不變的狀態,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涉及內容十分豐富。很多專家學者都對學生心理健康特點進行分析和研究,總結心理健康的概念,即在社會環境中的個體,要達到心理健康的標準,就要符合多項條件。其中,先決條件就是高級神經功能正常,其次要滿足行為適度、人格完整、情緒穩定、可以自我調節、與社會同步等條件,能夠盡快適應社會[1]。從大學生的角度分析,很多大學生都存在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焦慮、抑郁、偏執等等。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內在因素包括:自我認識、抗壓能力和情商;外在因素包括:學習壓力、就業問題、人際交往等等。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如果沒有采取有效的心理調節措施,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普遍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在復雜思想、人格特征的作用下,會不斷出現心理矛盾,同時校園環境不夠完善、社會環境不夠和諧會使學生產生壓力和落差感。所以,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并非偶然[2]。年齡、專業、性別等因素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影響,所以學生之間會存在差異。
根據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同時綜合學生的社會角色,基于心理健康理論進行分析可知,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包括:正常發展的智力水平;健全的人格;完好的自我認知與評價能力;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自我協調能力,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適應環境的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年齡相符的心理行為。
三、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
(一)助力心理健康發展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提升身體素質,也能夠改善心理素質。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制約關系,如果處于亞健康的狀態,則會引發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果身體健康,則有助于健康的心理活動,同時也能促進健康的自我意識發展,對人格健全、品質培養有很大幫助。本質上,體育運動是一種促進內循環的手段,對自我完善有很大幫助。通過體育鍛煉既可以強化體魄,也能熏陶精神,使心理狀態更加積極,最終實現人格升華。體育并不是單純的體能提升、技巧訓練,體育精神才是內涵,既能滿足人的心理欲望與精神需求,也能促進情緒調節,對精神具有磨練作用[3]。從身體機能的角度分析,體育鍛煉對人的智力發展有促進作用。因為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腦供血、供氧充足,進而提升大腦運作機能,使腦細胞功能增強并促進新陳代謝。經常運動的人具有更好的感官能力,大腦機能發育更好。在運動后,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腦細胞會分泌更多核糖核酸,在原本的基礎上增加10%~12%。核糖核酸對神經激素的分泌有促進作用,有助于新蛋白質分子的組成,這種分子被稱為“記憶因子”,能夠改善記憶、提升智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體育運動對人的精神健康有促進作用,能夠側面提升人的心理健康。
(二)改善學生心理狀態
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必然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具體來說:體育運動能夠治療各類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焦慮、自閉等等。各個心理健康因素也會受到體育運動的影響,所以運動對心理有極大地改善作用。很多學者都認為體育能夠治療抑郁癥,也有一些學者進行對比分析,對學生運動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探究,結果表明:運動后的學生有更高的幸福和快樂指數。如果長時間堅持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心健康發展[4]。在大學中,很多人都將體育運動作為緩解壓力、提升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能夠提升自信心,有效減輕習得性無助感,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逐漸提升學生的逆商。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在面對應激性生活事件時,遭受的心理負面影響相對較少,可見體育能夠緩解壓力,促進身心健康。在大學生培養的過程中,保障學生心理健康是重要任務,組織開展多樣化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充分利用運動的方式治療學生的心理疾病,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直面問題等精神品質,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三)提高學生人際關系
學校體育鍛煉通常采用群體活動的方式,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之間需要合作交流,所以體育能夠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使大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不同的場合下,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形成不同的體育活動,活動參與者之間相互聯系,形成特殊的社會群體。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會營造出開放、自由的氛圍,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友好交流,使交往中的緊張感弱化或消除[5]。通過體育活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同時通過在集體成員共同行為傾向的影響下,學生的內心世界會逐漸打通,彼此之間產生同伴意識,消除學生的孤獨感,有助于友善、互助、親切的人際關系建立。不僅如此,體育活動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具有情緒調節功能,使人格偏差問題得到有效預防,能夠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群體生活,并且逐漸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四、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分析
從目前大學生總體發展狀況來看,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加劇,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學生面臨極大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壓力,容易出現焦慮、抑郁、自卑等心理疾病。從性別差異入手,分析男生與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可以發現,女生不論是性格特征,還是社會對她們的期望都與男生不同。從情感情緒的角度來看,女生更加敏感,容易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6]。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女生的行為容易受限,所以可能面對更多社會壓力,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相較于男生,女生的心智更加成熟,有比較豐富的情感世界,在學習中也更能集中注意力。但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女大學生更容易在求職中碰壁,很多企業傾向招聘男生,所以女生就業難度更高,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但大部分女生對體育運動興趣不高,同時缺少心理調節的手段,所以綜合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整體來看,參與運動的學生,各項心理健康因子都比不參與運動的學生高,說明參與運動能夠舒緩情緒、調節心理,使個體有更強的控制感,也有助于個體情緒的轉移,使應激性生活事件造成的應激概率下降。
五、學校體育教育制定相應的教育對策
(一)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為充分發揮體育教育的作用,使學生通過體育運動養成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應該從學生的心理健康分析入手,了解學生心理狀態,然后采取對應的干預措施。通過調查研究可知,體育運動能夠有效調節和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學生提升自我調節能力。體育運動通常要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開展,運動可以打破年齡、性別、專業等界限,使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幫助學生融入集體[7]。在大學生心理測量方面,可以采用心理測量法與問卷調查法兩種方法。通常會引入國外的心理健康測評工具,包括:《焦慮自評量表(SAS)》《癥狀自評量表SCL-90》等等。也可以進行MBTI人格測試,這是當前比較流行的一種人格測試方法,更容易吸引大學生,有助于幫助大學生了解自我。在專業心理測評中,《癥狀自評量表SCL-90》廣泛應用,能夠檢查人的精神與心理狀態,通過該表格的調查可以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并且綜合分析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然后制定綜合干預方案,發揮體育運動的優勢作用[8]。
一方面,開展常規體育課程,傳授學生基礎體育知識。可以采用游戲法、比賽法、溝通法等教學方式。例如:抑郁是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采用體育游戲的方式治療學生的抑郁心理。通過身體活動釋放內啡肽,即“快樂荷爾蒙”,以此提升情緒,使抑郁感有效減輕。同時,游戲具有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的作用,通過開展體育游戲的方式,使學生感到開心和放松,有效緩解學生焦慮的情緒,緩解學生的抑郁心理。
另一方面,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課外體育活動,包括:參與比賽、表演等等。也可以組建專業小隊,組織學生參與市級、省級的專業競賽,既要提升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也要營造競技氛圍,使學生通過體育運動養成積極情緒。例如:針對自閉心理,可以采用體育活動的方式。將體育活動與藝術表演結合,包括:舞蹈表演、武術表演等等,為學生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和渠道,使學生的內心情感得到釋放。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以社團或小組的形式開展活動,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交流,可以提升學生的社交技能。對于自閉的學生來說,與興趣相投的人更容易交流。在成功表演后,會獲得贊揚,能夠增強學生自信心,對緩解學生自閉也有很大幫助。
(二)加強心理咨詢教育
可以從心理咨詢教育著手,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結合,深化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使學生具備鍛煉意識,并且主動利用體育運動進行自我情緒調節。為此,可以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內容,包括:心理效應、人際交往、異性關系處理等內容。使學生了解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且堅持心理助人的基本原則,掌握生活中面對危機的處理方法。也可以開展心理健康專題教育講座,將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結合在一起[9]??梢越M織開展各類體育活動,與周邊學校、社會機構、家庭達成合作關系,引入全民健身理念,利用校園媒體宣傳體育文化,提升學生鍛煉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大學體育課程豐富,學生有充足的課余時間可以開展體育活動。學??梢詫Ⅲw育鍛煉與學生學習、生活結合在一起,同時豐富心理咨詢渠道,開展心理健康辯論會、交流會等活動,深化學生對體育與心理健康的認識,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鍛煉并學習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
(三)強化體育活動
為發揮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干預作用,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該轉變傳統觀念,堅持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基礎理念,根據學生身心特征、差異進行分析。主要分析性別差異,然后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例如:男生基礎體能相對較好,對體育運動興趣普遍較高,喜歡競技類項目,包括:籃球、足球、攀巖、武術等等;女生基礎體能相對薄弱,大部分女生都比較關注自己的形體外貌,所以可以開展舞蹈、健美操、瑜伽等項目[10]。但這只是普遍心理特征,也會有一些個性獨特的學生,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參與項目。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技術進行體育和心理健康管理。在成績管理中增加體育項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開展各類體育項目,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理狀態,并且結合學過的知識采取有效的自我調節手段。學校要加大重視程度,營造開放、活躍的體育文化氛圍,組織多彩的體育活動,使學生身心壓力得到釋放。例如:通過打籃球、踢足球等運動量較大的運動方式來緩解學生焦慮情緒,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消耗大量體力和熱量,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同時鍛煉學生協調性與耐力,增強學生心肺功能,這些都有助于緩解焦慮。
六、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不僅可以助力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也能改善學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同時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要采用體育運動有效干預學生心理,使學生保持健康的狀態。首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其次,強化心理咨詢教育,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最后,強化體育活動,發揮體育運動的干預與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侯小孩;吳楚升;曾曦毅.校園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以廣東理工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4):154-157.
[2]李海燕.體育運動對高職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干預研究[J].體育視野,2023,(14):100-102.
[3]陳曉斌.高校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評《大學生心理健康》[J].中國學校衛生,2022,43(06):963.
[4]陳麗芳.體育運動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2,(07):61-63.
[5]朱偉;李國興;葉興和.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探究[J].體育風尚,2021,(10):20-21.
[6]楊昊宇;徐旭.不同運動項目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作用[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19):109-110.
[7]王云媚.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新體育,2021,(18):101-104.
[8]朱偉;林偉龍;蘇松鵬.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J].體育風尚,2021,(09):8-9.
[9]陳常遠.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研究[J].體育風尚,2021,(09):287-288.
[10]安信龍.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04):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