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布迪厄理論,分析林語堂翻譯,解析其翻譯慣習,展現個性化翻譯藝術;探討文化資本助力精準翻譯,社會資本推動資源匯聚;關注譯本跨場域遷移,促進文化交流,反映了文學價值隨社會變遷而演變。以期為中國文學外譯提供新視角與啟示,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助于推動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
[關 鍵 詞] 社會翻譯學;林語堂;文學場域;布迪厄理論;文學外譯
一、引言
林語堂,作為現代文學界的璀璨明星,其卓越成就不僅體現在對中華文化的深刻挖掘與獨特表達上,更在于他跨越國界,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其作品《京華煙云》等,憑借細膩的情感、宏大的歷史敘事及幽默犀利的文風,在國內贏得廣泛贊譽,同時也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在翻譯領域,林語堂同樣貢獻顯著。他深諳文化交流對增進國際理解與文明互鑒的重要性,故而全身心投入中西文化的譯介中。通過譯創《孔子的智慧》等經典,他不僅精準傳遞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精髓,還巧妙融合了中西智慧,賦予這些文化遺產新的生命,成功地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
此外,林語堂還積極出版了一系列介紹中國文化的譯著與著作,如《浮生六記》《古文小品譯英》《道德經》等,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更為西方讀者提供了一扇窺見中國文化深邃與魅力的窗口,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理解。
林語堂對于反映中式文化、中式哲學等文本的英譯,既涉及以譯者為主體的選擇,又涉及不同文學場域中譯本的播遷,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翻譯現象,從社會學角度來分析更能看清其背后的社會運作機制。
二、社會翻譯學
隨著翻譯學領域的不斷拓展與深化,越來越多的學者選擇從社會科學的視角來審視文學翻譯,賦予翻譯活動更為廣泛的社會意義。布迪厄的社會學理論架構繁復,其核心精髓凝聚于三大基石之上,即慣習(habitus)、資本(capital)及場域(field)。
據布迪厄(1990:54)的深入闡述,慣習可視為社會行動者內在的一套動態且可塑的性情傾向架構,它既承載了被社會結構形塑(structured)的印記,又具備主動建構(structuring)社會現實的能力。具體而言,慣習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雙重轉化的旅程。一方面,它是個體在社會化進程中不斷將外界的社會規范內化于心,進而成為其認知與情感的一部分,體現了社會化主體的深刻烙印(Bourdieu&Wacquant,1992:126);另一方面,慣習又能無意識地指導行動者的實踐活動,使之行為舉止合乎邏輯且富含深意,實現了從內在傾向到外在行動的自然過渡。這一概念深植于歷史經驗的沃土之中,經過時間的沉淀與內心的轉化,成為一種持久且個性化的心理狀態,其形態深受行動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地域特色、人生軌跡及文學素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布迪厄提出的這一理論框架——慣習、資本與場域的相互交織,為剖析文學翻譯這一復雜現象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它不僅揭示了譯者決策背后的深層動因,更為國內外學者開辟了一條新穎而深刻的譯文解讀路徑。
本文基于布迪厄社會學理論,分析林語堂翻譯實踐。首先,解析林語堂的翻譯慣習,即獨特的翻譯方法和在翻譯中的主動介入,體現了他對翻譯藝術的深刻理解與個性化詮釋。其次,探討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對翻譯過程的雙重影響。林語堂深厚的文化底蘊構成其文化資本,助其精準把握原文精髓;而廣泛的社會聯系與影響力則構成其社會資本,為翻譯活動提供資源與支持。最后,關注林語堂譯本在跨文學場域遷移中的社會效應。譯本在不同文化環境中被重新解讀與接受,不僅促進了文化交流,也反映了社會變遷中文學價值的演變。
三、林語堂的翻譯慣習及其在翻譯過程中的介入
(一)林語堂的翻譯慣習
林語堂在前人翻譯理論的基礎上,提煉出三項翻譯的基本原則,即忠實性、流暢性及美學考量。針對“忠實標準”,他進一步細化為以下四個要點。
一為非字面直譯原則。林語堂指出,理解詞義是理解句義的基礎,但詞義并非孤立、固定的,而是靈活多變、相互關聯的。翻譯時應避免機械地逐字對應,而應注重整體語境和語義的連貫性。
二為傳神達意。他強調,翻譯不僅僅是傳遞文字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傳達原文的精神風貌和情感色彩,使譯文能夠生動再現原文的韻味。
三為相對忠實觀。林語堂認為,絕對的忠實在翻譯中幾乎無法實現,因為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音韻美、意義美、風格美等。譯者所能追求的,是在保持原文基本意義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實現多方面的相對忠實。
四為譯文通順。他提出,要達成通順的標準,譯者需從句子整體出發,深入理解原文句意,并依據中文語法和表達習慣進行翻譯。
至于“美的標準”,林語堂同樣給予了高度重視。他認為,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也是美的創造。他視翻譯為文字與藝術的雙重橋梁,強調在轉換文字的同時,更需捕捉并再現原文的精神風貌與美學韻味。林語堂深信,翻譯之美不僅關乎字、詞、句的精巧搭配,更在于深刻傳達原作的意境、情感與神韻。他提出了“五美”翻譯理念——音美以悅耳、意美以傳情、神美以入魂、氣美以流暢、形美以悅目,旨在全方位保留并提升原文的美學價值。在翻譯實踐中,林語堂精心平衡直譯與意譯的尺度,靈活運用音譯加注等手法,確保譯文既能忠實于原文的文化精髓,又不失為獨立的藝術創造。
尤為重要的是,林語堂始終將讀者的閱讀體驗置于首位,追求譯文的通順流暢與易于理解,使目的語讀者能夠自然融入原作的世界,感受其獨特的審美魅力。這種對讀者負責的態度,使得他的譯作不僅準確傳達了原作的思想情感,更以其質樸而不失深度的語言風格,贏得了國內外讀者的廣泛好評。林語堂對翻譯美學的追求,不僅豐富了中國翻譯理論的寶庫,更為中國文學在國際舞臺上的傳播與交流開辟了新路徑。
(二)林語堂的翻譯慣習在翻譯活動中的介入
1.文化層面
《秋燈瑣憶》中寫道:
原文:余為秋芙制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 翩然塵世。每當春暮,翠袖憑欄,鬢邊蝴蝶,猶栩栩然不知東風之既去也。
林譯:I made a dress with a plum flower design for Ch’
iufu,with fragrant snow all over her body,and at a distance she looked like a Plum Fairy standing alone in a world of mortal beings.In late spring,when her green sleeves were resting on the balcony butterflies would flit about her temples,not knowing that the sea- son of the Eastern Wind was already gone.
在描繪那位宛若仙境中走出的仙子——秋芙時,林語堂先生的翻譯策略展現了他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刻理解與巧妙融合。面對“綠萼仙子”這一富含中國古典美學意蘊的稱謂,林語堂并未直接尋求字面上的對應,而是創造性地將其譯為“Plum Fairy”。這一譯法乍看似乎與中文原意無直接關聯,實則蘊含了深刻的跨文化考量。“Plum Fairy”在西方文化中,往往讓人聯想到身著潔白芭蕾裙、體態輕盈的舞者形象,這一形象不僅為西方讀者所熟知且喜愛,更承載了西方藝術審美對優雅與純凈的向往。林語堂先生以此作為橋梁,將中國文化中難以言喻的清雅與西方文化中的經典美學元素相結合,采用歸化策略,使西方讀者在閱讀時能夠迅速產生共鳴,仿佛親眼見到了那位從東方畫卷中走出的仙子,體驗到了與原文讀者相似的情感共鳴與審美享受。
2.審美層面
《聲聲慢》是李清照抒寫的對亡夫的懷念與自己孤單凄涼的境況的詞,全詞有一種沉郁、凄婉的愁緒。林語堂在翻譯時也很好地兼顧了忠實通順與美,并且將原文那種哀怨體現得淋漓盡致。
原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林譯: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to black!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keeps on droning:pit-a-pat, pit-a-pat! 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 to be expressed by one word “sad ”?
林語堂在翻譯“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時,深刻洞察了原句背后的文化意蘊,巧妙呼應了中國古語“女為悅己者容”,尤其考慮到李清照創作此詞時的心境——丈夫已逝,她打扮的動機與對象皆成空談,這份孤獨與無奈在林譯中得到了細膩體現。而“by the window”的譯法,不僅保留了原詞中“守著窗兒”的靜謐場景,更增添了幾分倚窗而立的哀愁與等待,將詞人內心的孤寂與時間的漫長刻畫得淋漓盡致。
林語堂對“點點滴滴”的譯介“pit-a-pat, pit-a-pat”,不僅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更在讀者心中勾勒出一幅幅雨夜愁思的畫面,讓人聯想到雨打梧桐、芭蕉帶愁的古典意境,那份連綿不絕的雨聲,如同詞人心中難以排解的憂愁,一點一滴,直至天明。至于全詞以“sad”一詞作結,其簡潔之中蘊含的力量不容小覷。沒有繁復的修辭,沒有刻意的對比與渲染,僅憑這一詞,便足以概括全篇的哀婉情緒,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使整首詞的韻味更加悠長、引人深思。
四、林語堂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布迪厄社會學中的資本概念,是理解社會空間地位差異的關鍵。在翻譯領域,翻譯者所需的資本可源于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對特定領域的深入了解,或通過出版譯作等方式展現專業成就。這些資本共同構成了翻譯者在該領域內的競爭力與地位基礎。
林語堂作為譯者的文化資本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詳細描述:(1)教育背景與語言能力。林語堂自幼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既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又精通英語及其他西方語言。這種雙語乃至多語能力以及廣泛的知識儲備,構成了他作為譯者的重要文化資本。(2)學術成就與翻譯實踐。林語堂在翻譯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他的譯作數量多、質量高,且影響深遠。(3)文學創作與影響力。除了翻譯工作外,林語堂還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和散文家,他的文學作品同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這種文學創作經驗為他作為譯者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靈感來源,使他的譯作更加生動、富有感染力。
林語堂的社會資本包括:(1)社會網絡與人際關系。林語堂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擁有廣泛的社會網絡和人際關系。他早年與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交往密切,后來又與海外出版商、學者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些人際關系為他提供了寶貴的翻譯機會和出版資源,使他的譯作能夠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并獲得廣泛關注。(2)社會影響力與認可。林語堂的譯作和文學作品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他的譯作不僅豐富了西方讀者對中國的了解,也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種社會影響力使他在翻譯界和文化界擁有較高的地位和話語權,為他后續的翻譯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機會。(3)贊助與支持。林語堂的翻譯事業還得到了來自出版商、學術機構等多方面的贊助與支持。例如,其翻譯與引介的核心理念,得益于約翰·黛公司出版商理查德·沃爾什夫婦的鼎力支持與資助,這一寶貴助力顯著加速并優化了其翻譯實踐活動的成效,為學術成果的傳播與影響力的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種贊助與支持不僅為他提供了物質上的幫助,也增強了他在翻譯領域的信心和動力。綜上所述,林語堂作為譯者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都極為豐富和強大。他的教育背景、語言能力、學術成就、文學創作經驗以及廣泛的社會網絡和人際關系共同構成了他作為譯者的獨特優勢,使他在翻譯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林語堂翻譯文本在文學場域間的播遷
從社會學特別是布迪厄的場域理論視角,審視林語堂英譯作品的“文學場域遷播”,我們可以發現其背后的深刻動力與復雜過程。
(一)正面分析
1.文化資本的積累與轉換
林語堂通過英譯《浮生六記》《京華煙云》等中國經典,成功地將中國文化資本引入國際文學場域,并贏得了廣泛認可。他的譯作不僅保留了原作的精髓,還巧妙地適應了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這一過程體現了文化資本在跨場域轉換中的增值效應,林語堂也因此提升了個人在國際文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2.場域內的占位與影響力提升
林語堂的英譯作品如《生活的藝術》,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僅銷量可觀,更成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這些成就不僅彰顯了林語堂個人的翻譯才華,也為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更多關注。他通過譯作在文學場域中占據了有利位置,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體現了譯者習性與場域張力之間的微妙平衡。
(二)反面思考
1.文化誤讀與扭曲
盡管林語堂力求準確傳達原文的文化內涵,但文化差異和翻譯者的主觀性仍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誤讀和扭曲。這種現象提醒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應更加謹慎地處理文化差異,努力減少誤讀和扭曲的發生。
2.場域內的競爭與沖突
在文學場域中,不同文化和文學作品競爭激烈。林語堂的英譯作品在獲得國際認可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其他文化的挑戰和質疑。這種競爭和沖突反映了文學場域的多元性和動態性。林語堂作為譯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翻譯水平和文化修養,以應對這些挑戰,并在保持文化獨立性和尊重文化差異之間找到平衡點。
六、結束語
將林語堂翻譯作品置于社會學視角,極大地豐富了翻譯研究的內涵,為中國文學外譯的復雜性探索開辟了新路徑。布迪厄理論的應用,使我們得以細致剖析林語堂翻譯實踐的每個環節,從生成到傳播,再到接受,每一步都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動因。這不僅揭示了翻譯活動背后的多元性與復雜性,更凸顯了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此研究不僅是對林語堂個人翻譯成就的深刻解讀,更是對中國文學外譯整體策略的一次反思與啟示。它提示我們,翻譯不僅是文字間的轉換,更是文化、社會、政治等多種因素交織的復雜過程。未來,隨著全球化與文化交流的深化,社會學理論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將更加重要。它將成為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促進全球文化深度對話與融合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們應繼續深化這一領域的研究,為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傳英.翻譯規范理論的社會學重釋[J].上海翻譯,2013(3):14-19.
[2]王洪濤.社會翻譯學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7.
[3]林太乙. 林語堂傳 [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陸洋. 論“美譯”:林語堂翻譯研究[J]. 中國翻譯,2005(5):49-55.
作者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