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一款名為“亞軌道飛船體驗服務太空艙2027年首飛”的商品在某電商平臺上架,并以100萬元的價格售賣,預售價5萬元,該商品一上線即售空。據悉,這是我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深藍航天推出的亞軌道旅行項目,在國內尚屬首次,這也意味著太空探索或將邁入大眾時代。
所謂亞軌道飛行,就是搭載一枚可回收火箭一子級加飛船載人艙的組合火箭,抵達100千米以外的外太空再返回,不會進入地球軌道。
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的乘客能體驗到乘坐飛船和火箭上升進入太空、進入太空之后的失重以及從飛船中返回地球,最終回到地表的全過程。整個飛行過程在10分鐘左右,大概有4分鐘到5分鐘的時間是處在一個失重的環境中。
根據深藍航天的規劃,在布局亞軌道旅行之后,下一步還將開發外太空旅行。
當外太空旅行成為可能,有哪些新職業將會迎來發展呢?我們不妨來暢想一番。
★飛船駕駛員
載人飛船上主要負責操縱與控制飛行的航天員。
如美國航天飛機的乘組就設有1名專門的駕駛員,在航天飛機發射和返回著陸時坐在駕駛艙右座(指令長坐在左邊的位置上),相當于飛機副駕駛的位置。雖然在航天飛行中,駕駛員要配合指令長完成駕駛和操縱航天飛機的任務,但事實上,駕駛員掌握航天飛機操縱桿的時間,最多只有幾秒鐘,因為操縱桿幾乎都由指令長掌握。駕駛員要想真正擁有“駕駛”航天飛機的機會,還得等到晉升為指令長的那一天。一般來講,大多數駕駛員在執行一兩次航天飛行任務之后,都有機會得到晉升。駕駛員跟指令長一樣,要接受專業技術訓練并協同有關專家工作。與航天飛機不同,載人飛船的乘組人員名額只有2—3個,不另設專門的駕駛員,而一般由指令長兼任。
/ 航天員選拔分幾步?/
預選條件:早期的宇航員都是從空軍的飛行員或試驗飛行員中選拔,但隨著飛船的設計逐步改進,對宇航員體格的要求亦相應地降低;候選人須擁有工程學、力學、醫學或數學相關專業的大學學歷;會講英語(太空之旅的主要語言)或俄語。
首先是通過預備航天員選拔,這一關尤其重視對人體功能的分析評價,包括運動心肺功能、頭倒位耐力、下體負壓耐力、前庭功能、超重耐力等均須達標。其次,進行基礎理論學習、體質訓練、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心理抗壓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訓練及大型聯合演練等8個方面近百項訓練及多人飛行訓練,這些基本訓練一般會持續18個月。最后,考核情緒穩定性、心理素質、危機處理能力及醫學處置技能。
★飛船檢修師
負責飛船操作、設備管理和維修的專業技術人員,同時還要協助航天駕駛員工作,對電子、機械、推進器技術等專業知識要求非常高。一般從航空航天工程及相關領域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中選拔,其需要跟隨飛船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特殊情況時可代行飛船駕駛員職責,也須通過一系列航天飛行基本訓練。
/ 讀哪個專業最有可能成為飛船檢修師?/
它就是面向航空航天發展前沿,以先進制造技術為基礎,探究飛行器制造方法與規律,融合航空航天工程、機械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多學科的高新技術專業——飛行器制造工程。
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要求學生成為掌握較寬厚的飛行器制造工藝、飛行器維修、性能檢測、故障診斷等相關專業知識,面向飛行器制造、結構修理、運營管理及其相關領域,從事設計制造、維修維護、適航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學科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空間飛行、星際探索提供裝備支持。
★太空景點勘探員
由于外太空的很多地點尚未被開發,且荒無人煙,外太空旅游興起后,需要安排人員進行景點勘探、地質研究和地理因素形成講解,找出潛在可挖掘的觀測點和旅游可行性,因此需要航天公司派遣相關人員進行勘探研究,而具備外星土壤研究背景和地質學相關知識的專業人員很有可能成為首選。
/ 多所高校開設行星科學專業 /
行星科學是在天文學和地球科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包括行星天文學、行星地質、行星物理、行星化學、行星大氣、行星生物學、比較行星學等分支學科。其主要研究太陽系各層次天體的運動和軌道、表面形貌、物質組成、內部結構、空間環境等,主要學習和掌握化學、物理、生物、天文等學科的各種原理和方法,圍繞地外天體,以行星樣品或探測數據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行星的起源、物質分布和循環及其演化特征,探究地外環境宜居性以及潛在生命信號。
2020年12月26日,繼成都理工大學設立全國首個行星科學領域的本科班(英才班)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山大學、貴州大學也先后宣布設立行星科學本科專業。?
★太空旅行顧問(導游)
未來,隨著外太空旅行成為現實,太空旅行顧問(導游)將承擔引領旅客探索宇宙的任務,為其提供專業的旅行指導和旅行支持。作為一名太空旅行顧問(導游),需要全面了解太空旅行的相關知識,包括但不限于火箭發射、宇宙飛船功能、太空站設施、行星探測器、宇宙的形成與演化等歷史、科學及航空航天等相關知識,為旅客提供太空旅行的全程規劃和咨詢服務,為其制定太空旅行行程等。
/ 帶你暢游天際的天文學專業 /
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它主要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以各種現代尖端技術作為探測手段觀測天體發射到地球的輻射,發現并測量它們的位置,探索它們的運動規律,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及其演化規律等。天文學大致可分為天體測量學、天體動力學、天體物理學三大研究領域。
天文學專業在本科階段的主要課程大體包括基礎天文、天體物理(理論和實測)、量子力學、天文技術與方法、電動力學、理論力學、原子物理、恒星物理、計算天文學等核心課程,以及大學英語、線性代數、微積分、高等數學等公共課程。學生畢業后可到天文、物理、空間科學、航天、測地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教學、技術應用和科學普及等方面的工作。
開設院校: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云南大學、廣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齊魯師范學院、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2024年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明確了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目標,提出了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其中,“宜居行星”主題下的太陽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尋等優先發展方向備受關注,相信未來的商業航天領域將涌現出越來越多與外太空有關的新職業,為對太空科學感興趣的高考生們提供廣闊的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