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蘭、竹、菊自古被稱為謙謙“四君子”。竹作為其中之一,謙虛謹慎是它的品格,堅韌不屈是它的氣節(jié),無私奉獻是它的風骨,高風亮節(jié)是它的靈魂。竹子還與松樹、梅花合稱為“歲月寒三友”。“竹有節(jié),能挺立;人有節(jié),能堅毅。”自古以來,竹子被視為高尚品格的象征、廉潔正直的代表,人們在品味竹的清雅高潔中以竹明志。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古至今,竹子因其堅韌、挺拔的特質(zhì),深受世人喜愛和推崇,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和奮進的力量。唐代張九齡曾詠竹,稱“高節(jié)人相重,虛心世所知”;鄭板橋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借物喻人,表現(xiàn)了竹子堅韌不屈的高尚品質(zhì),表達詩人不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惡劣卻始終剛正不阿、傲骨嶙峋的骨氣。
“竹因節(jié)而雅,人因品而優(yōu)。”文天祥之父文儀,人稱革齋先生,學識淵博,文氏家風嚴正,為人善良。文儀在家中庭院里栽滿了翠竹,以此考察文天祥的詩歌和品格,造就了其高尚的文學素養(yǎng)和堅韌不拔的品質(zhì)。文天祥的一生是“忠孝廉節(jié)”的忠實踐行者。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拒不投降,他服藥自殺,但藥力失效,未能殉國。次年,元軍逼迫文天祥寫書信招降南宋的流亡政府,文天祥不從,寫下《過零丁洋》作為回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名句,足見其氣節(jié)。此后,文天祥被囚禁三年,歷經(jīng)利誘勸降、嚴刑拷打、宰相庭審、親情威逼等考驗,但他不為高官厚祿所引誘,就義前在衣帶上寫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的詩句,視死如歸,高風亮節(jié)。
除此之外,竹子中空外直、虛心向上,從“扎根”到其破土而出直至凌云,竹子都是保持“空心”,常被人贊為謙遜內(nèi)斂、虛懷若谷、高風亮節(jié)的象征。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zhì),也是共產(chǎn)黨人一貫的優(yōu)良作風。
任弼時同志一生功勛卓著,但從不居功自傲,不論對部屬還是對群眾,他始終和藹可親、不擺架子。“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為人處世當如竹子那般“有節(jié)”和“虛心”,傳承弘揚先輩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優(yōu)良作風,正確對待人與事,以謙遜之心蓄進取之志,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謙讓有禮,靜下心學習、俯下身實干,不學巧偽、不爭名利,在務實篤行中行穩(wěn)致遠。
“廉學清荷潔似玉,堅如磐石貞若竹。”青青翠竹,清秀欲滴,正直而無邪,竹的品格堅貞、剛毅、挺拔、清幽、有節(jié),它是君子的象征。黨員干部就要像竹子那樣扎根泥石、厚積薄發(fā),在艱苦環(huán)境中摔打磨礪、淬煉本領,在基層一線摔打磨煉,敢啃最硬的骨頭、勇接最燙手的山芋、善拔最硬的釘子,在知重負重中練就鐵肩膀、硬脊梁。
青竹直耐清風破,自有高潔不染塵,黨員干部當以“竹廉”潤“心廉”,有像竹子一樣的氣節(jié),根正守節(jié)、虛心無畏,以廉為寶、清白做人,涵養(yǎng)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氣節(jié)高雅,寧折不屈,謙遜低調(diào),躬身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