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是主流媒體話語權建設的重要驅動力,既為主流媒體的新聞生產和話語權的提升提供了新機遇,也帶來了主流媒體核心功能邊緣化,把關人角色被消解,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被弱化等影響。基于此,要加強主流媒體建設,以黨性原則引領發展方向、以人機協同提供優質內容、以“四全媒體”建設助力話語權重塑,讓人工智能技術最大限度賦能主流媒體話語權建構。
【關鍵詞】人工智能;主流媒體;話語權
在我國,主流媒體是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主陣地,承擔著構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重任。人工智能技術兼具創新性與破壞性,其在新聞行業的廣泛應用帶來了顛覆性變革,同時也使得主流媒體話語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挑戰。本文探索并分析人工智能賦能新聞生產與主流媒體話語權建構之間的內在關系,多維度審視人工智能技術對主流媒體話語權建構的影響,為主流媒體在數字時代強化輿論引導力、拓寬主流價值觀的傳播邊界,開辟新的傳播策略路徑提供參考。
一、技術賦能:生產流程再造與話語權建構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1]在新聞傳播領域,人工智能解構環環相扣的傳統新聞生產模式,提升和優化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重構和再造。
(一)信息采集多樣化,拓寬話語生產的廣度
人工智能是一套算法程序,在新聞生產的信息采集階段實現了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突破。從時間維度來說,智能化給采集效率帶來了變革。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信息的存儲、分享、流轉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打破了人與信息之間的傳統壁壘。另外,記者和編輯從基礎工作中解脫出來,這一轉變促使新聞機構將人力資源重新配置,減少了人力投入,轉而聚焦于更為核心的價值創造——強化信息的人性化呈現、深化內容的挖掘與分析,以及追求報道的獨特視角與豐富多樣性。從空間維度來說,傳感器延伸采集邊界。人工智能時代,傳感器深度融入新聞作品生產流程,突破了人類感官的限制,實現了信息采集范圍的全面延伸。大數據技術的融入為新聞采集發布帶來了革命性變化,新聞的實體信息通過數模轉換為數據信息,經過精細的數據分析和價值挖掘,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海量的素材庫、新穎的報道視角以及精準的預測性信息,進而形成更深層次的新聞報道。
(二)呈現方式多元化,增強話語表達的深度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向“立體化”與“交互化”深刻轉型,用戶接收信息的體驗邊界被大幅拓寬,不再僅僅停留于視覺與聽覺層面,而是進一步延伸至可感知、可觸碰的沉浸式維度,為用戶構建三維立體的動態空間,打造出體驗式、沉浸式的信息場景,通過高度逼真的場景再現與深度的人機交互實現對現實世界的重構[2]。主流媒體的一系列實踐標志著技術革新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開辟了全新路徑。從傳播方向上看,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的信息單向傳遞,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實現了信息與受眾之間的雙向互動,通過線上線下融合、虛擬與現實的無縫對接,極大地增強了信息的滲透力與說服力。特別是其提供的立體化展現與沉浸式體驗,極大地豐富了主流媒體的話語表達形式,使得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更加深入人心,贏得了更廣泛的認同與支持。
(三)消息分發個性化,提高話語傳播的準度
在傳統媒體格局下,信息的篩選與加工均遵循“傳者為中心”的原則,缺乏用戶個性化選擇的空間,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多對多傳播方式[3]。主流媒體通過繪制精細化的個體用戶畫像,實現了“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信息消費模式的轉變,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廣泛而缺乏針對性的狀況,使得主流媒體信息的傳播更貼近用戶個人特征,增強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適配性[4]。除此之外,算法推送技術還展現出其強大的議程設置與輿論引導能力。它不僅能夠依據用戶的個體屬性進行精準的內容分發,實現“一對一”的精準營銷效果,還能前瞻性地設置議題,精準調控輿論走向。這一能力的展現,不僅強化了主流媒體在話語體系上的導向作用,也為其在復雜多變的輿論環境中有效發揮引領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二、風險分析:主流媒體話語權遇到挑戰
人工智能在為主流媒體話語權構建開辟新路徑的同時,其固有特性及技術演進所伴隨的難題,也對網絡信息安全構成了嚴峻考驗。相較于該技術提供的實用工具價值,主流媒體更應保持高度警覺,深刻認識到它可能引發的多重挑戰,確保在享受技術紅利的同時,有效應對潛在的風險與影響。
(一)迷信科技:主流媒體面臨諸多挑戰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前沿科技已躍升為驅動新聞業變革的首要引擎,但是,“盲目跟風”與“技術至上”的趨勢在新聞行業內悄然蔓延,導致了“行業失焦”和“創新倦怠”的出現。清華大學史安斌教授提出的“追逐亮點綜合征”正是對這一現象的深刻剖析,即一些新聞從業者在缺乏明確的問題導向和中長期戰略規劃的情況下,對前沿科技所表現出的強烈且盲目的膜拜與追求[5],導致技術手段逐漸凌駕于內容價值之上,而失去了新聞作品本身的靈韻。在新技術浪潮的推動下,新聞從業者并未擺脫焦慮:我們還有什么“新奇”的“招數”去吸引用戶的眼球?在此情況下,對“追逐亮點綜合征”進行反思就顯得尤為必要。將技術的變化與主流媒體的發展藍圖深度融合,這不僅是主流媒體鞏固并提高話語領導地位的核心戰略考量,也是新聞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角色轉移:主流媒體“把關”權存在風險
把關人在信息流通過程中“承擔著捍衛法律尊嚴、守護公序良俗和建構公共價值的責任”[6]。人工智能雖然為信息的智能化建設提供了助力,但其所推崇的技術“把關人”卻為別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機,造成信息傳播的監管漏洞[7]。就主流媒體話語權建設而言,把關權如過度依賴于智能技術,會使得主流媒體在引導輿論、鞏固主流意識形態方面的權威性受到挑戰。一是人工智能算法正在逐步承擔起原本由高素質內容把關者所執行的角色,即過度迎合用戶興趣,導致信息同質化嚴重,往往陷入“信息繭房”的陷阱,平臺逐漸從文化價值的守護者蛻變為流量追逐者,主流聲音的傳播力與引導力被削弱。二是用戶成了自我信息的“把關人”,這一轉變賦予了他們前所未有的自主選擇權,但也使得用戶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時,難以準確判斷主流意識形態的正確導向,進而削弱了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威與社會影響力。
(三)技術反噬:主流媒體新聞輿論“四力”受影響
當前,以UGC(用戶生成內容)、PGC(專業生成內容)、MGC(機器生成內容)甚至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形式的融合與博弈,造成傳統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受到影響。技術革新在激發主流媒體自我革新動力的同時,也對其引導力構成了考驗。以大數據和智能算法為核心的信息生成與分配機制,為每一個個體平等地賦予了“數字參與”的價值認同,確保信息內容的傳播方式及展現形態均能夠深度契合個體追求心靈慰藉與“心理舒適區”的內在需求,這造成了用戶難以抵制這種“很懂我”的誘惑與操控,進而被“牽著鼻子走”[8]。除此之外,技術的發展使得互聯網上個人塑造的輿論環境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超越主流媒體的影響力,這無疑為主流媒體擴大其影響力帶來了新挑戰。技術驅動的新聞業創新必然會帶來新聞理念的更新迭代,如何在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的當下,讓技術為主流媒體賦能,承擔好輿論引導主體責任,顯得尤為重要。
三、破局之路:人機良性發展與話語權提升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對主流媒體話語權構建所引發的多重挑戰,主流媒體必須準確判斷、科學對待,并積極尋求變革,以黨性原則引領發展方向、以人機互動提供優質內容、以“四全媒體”助力話語重塑,推動主流媒體話語權建設取得更大的進步。
(一)以黨性原則引領發展方向
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不動搖,通過創新性地構建“黨媒算法”,確保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始終與黨的方針政策同頻共振。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技術觀。這意味著算法技術的應用不僅要遵循技術進步的邏輯,也要實現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和諧共生,確保技術發展服務于社會進步與人民福祉。同時,加強算法開發者、平臺管理者及主流媒體從業者的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使之能自覺將主流價值觀融入算法邏輯。另一方面,主流媒體應積極探索數字技術應用的新路徑,鼓勵主流媒體圍繞“黨媒算法”的創作邏輯,生產符合時代需求的高質量內容,在媒體行業內樹立起算法應用的價值典范,同時強化新聞內容的生產、傳播與安全保障。在我國新聞語境下,新聞媒體是為人民服務的機構,代表群眾的立場,被賦予引導輿論、傳遞正確價值觀的期待[9],因此,堅持黨性原則,堅守主流輿論陣地,密切關注民生需求,是主流媒體不變的職責與追求。
(二)以人機協同提供優質內容
激活人工智能技術的內在自凈能力,需將主流意識形態深度融入技術研發與算法優化的全過程,提升技術的人文內涵與價值導向。“技術進化也是一個不斷被選擇、被發展、被強化的過程,起決定作用、掌握進化方向的還是人”[10],為此,還要加強人工的外部“把關”,在信息的審核、篩選及推送流程中,讓人類智慧成為關鍵防線,優先推送高質量的內容,緊跟時事熱點,并融合算法技術的智能與人工編輯的審慎,實施雙重審查機制,確保信息的價值導向與主流意識形態相契合,為用戶提供有價值、有深度的信息引導。除此之外,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賦能下,受眾在內容創造、傳播表達以及參與對話中擁有更多平等機會和權利,主流媒體應成為全傳播場域的“穩定器”與“指南針”,持續彰顯其在信息傳播中的價值引領與導向作用[11]。
(三)以“四全媒體”建設助力話語重塑
為了提高主流媒體的效能,主流媒體要堅持“四全媒體”建設[12]。全程媒體啟示主流媒體既要努力提高時效性,搶占議程設置權,又要把握好事實的“第二落點”,突破時空束縛來刻畫整體真實,提振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全息媒體則啟示主流媒體積極運用Vlog(視頻日志)、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數據新聞等形態進行報道創新,從而使事實真相更快更廣地傳播。全員媒體啟示主流媒體可以通過與受眾通力協作,不斷取長補短,完善自身新聞圖景,實現其在后真相時代影響力的提升。全效媒體啟示主流媒體合理利用媒體資源來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如利用央視頻APP這樣的主流算法機制,不僅可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還能在社會事件中,通過設置公共議程,有效刺破受眾在大量情緒煽動下形成的“信息繭房”,擴大內容有效觸達,壯大主流聲音,真正做到“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伸向哪里”,對提高主流媒體的引導力大有裨益。
四、結語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媒介技術的飛躍性進展,都是對知識生產邊界與信息傳播速度的一次深刻拓展,也為多元意識形態并存、文化多樣性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媒介平臺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正引領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傳媒變革,媒體產業亦將經歷深刻的轉型與重塑。智能媒體的核心在于其跨越界限的能力,它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實現了信息的高效聚合與個性化分發,這一趨勢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面對這一變革,主流媒體需緊扣時代脈搏,敏銳捕捉新聞熱點,積極擁抱并高效利用前沿傳播技術,力求實現傳播對象的精準鎖定、傳播形式的極致優化以及傳播效率的顯著提升,在網絡意識形態論爭形勢日趨復雜多樣的環境中,有效引導網絡輿論,凝聚社會共識,穩步鞏固壯大自身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EB/OL].(2019-05-16)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5/16/c_1124502535.htm.
[2]劉新剛,裴振磊.虛擬現實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理考察:以馬克思現實人理論為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7(9):57-61.
[3]范潔,張志丹.人工智能時代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5):1-8.
[4]汪青,李明.從疏離到彌合:人工智能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J].當代傳播,2022(4):68-71,83.
[5]史安斌,戴潤韜.從亮點到靈暈:新聞業的內涵式創新路徑[J].青年記者,2019(19):78-81.
[6]武豹.算法推薦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4):98-104.
[7]汪青,李明.從疏離到彌合:人工智能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J].當代傳播,2022(4):68-71,83.
[8]李萬平.智能傳播時代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提升[J].貴州省黨校學報,2021(4):62-69.
[9]陳心茹.基于算法正當性的元新聞話語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3:17-18.
[10]陳昌鳳,霍婕.權力遷移與人本精神:算法式新聞分發的技術倫理[J].新聞與寫作,2018(1):63-66.
[11]喻國明,蘇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傳播革命與媒介生態:從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時代的未來[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5):81-90.
[12]王永濱.發展“四全媒體”助力北京“四個中心”建設:問題與關鍵技術[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