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錦囊
科普作品主要指把科學技術向普通大眾進行普及的一種文體。科普作品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把人類研究開發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傳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使之為公眾所理解,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1.理解基本內容及詞語的含義。科普作品具有鮮明的準確性、真實性,不夸張、不歪曲,其內容來不得半點虛假。考生閱讀時,首先要弄清文章所介紹的事物的概念、特點、構造、作用等,才能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
2.把握其表達方式。一般來說,科普作品以說明為主,因此,掌握一定的說明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下定義、作解釋、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列圖表等,這些說明方法都是用來說明事物特點或介紹科學知識的。另外,科普作品有時為了更生動地說明,還會采用一些修辭手法。所以,在閱讀時考生要體會這些表達方式的作用,對我們全面了解事物有很大幫助。
3.對信息進行篩選。篩選,就是依據試題要求,鎖定閱讀范圍,進行過濾、選擇,從中選出所需要的詞語或句子。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答案就在原材料中。必須根據題意從原材料中找出與各個選項相對應的句段,并從中提煉有效信息,找準已知條件,作為解題的依據。
4.對信息進行比較。在鎖定閱讀范圍,篩選出原文信息后,把原文與題干中的選項對照,辨明正誤。比較時要特別注意范圍大小、程度高低、數量多少、可能性與現實性。命題者往往會為考生提供一些解題信息,將難度降低,或遺漏不全,或歪曲事實,或無中生有,或移花接木,使錯誤選項有破綻可尋。這樣,對錯誤選項的排除成了我們一步步接近正確答案的階梯。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古時,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們的祖先很早就以太陽升落和高低來判斷時間,安排生產生活。圭表是最早的天文測量儀器之一,它是通過觀測太陽投影的長短來測節氣、定農時的,也可以用來測定一天當中的正午時刻。我國南北朝時期,有一種計時工具叫“秤漏”。它有一個盛滿水的大桶,通過一根細管把大桶的水引入另一個小水桶中,通過稱它的重量就實現了時間測量。現在我們知道,它利用的是虹吸原理。虹吸過程中,水流有較好的均勻性,秤漏的計時精度也就相對較高。我們看到的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其原因是地球在自轉。天文學家使用望遠鏡等觀星儀器,通過觀測恒星,并結合地球相對穩定的自轉特性,能夠提供較為準確的時刻,即“世界時”,世界時的一天就是太陽兩次過頭頂的時間間隔。
今天我們為什么需要更精確的時鐘呢?由于地球自轉速率受月球等天體攝動的影響(如存在著潮汐現象),以及天文觀測的技術能力限制,世界時的測量遠不能滿足人類發展航天技術、精密測地等需求。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實驗發現,一些分子和原子內部的量子躍遷能夠產生周期非常穩定的信號,非常適合時間測量,于是原子鐘就成了最早應用量子力學研制的測量儀器。為了解決天體攝動的影響,人們引入另外一種非常重要的時間尺度,叫“協調世界時”,它利用原子時的均勻性,采用原子時的“秒長”,而在“時刻”上盡量靠近世界時。當它與世界時的偏差接近0.9秒時,全世界在同一時間,統一對協調世界時進行加1秒或減1秒的調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閏秒”。1972年,協調世界時正式成為國際標準時間。有了國際標準時間,我們為什么還要產生我們自己的北京時間?那是因為國際標準時間不是一個實際的物理信號,是滯后一個月發布的一個紙面數據。而我們需要的是真正能實時應用的實際物理信號,來做到“守時”。所以北京時間是國際標準時間在中國的一個具體實現,是中國版的協調世界時。
euVbmBG/R/4OHB717TRAEw==國家授時中心使用40多臺守時型原子鐘,綜合產生連續穩定的原子時,利用銫原子噴泉基準鐘對其進行校準,并按照國際統一部署進行閏秒,與世界時進行協調,形成我國的標準時間,即北京時間。我們的原子鐘每天參與國際比對,正常情況下,我們應用滯后1個月的反饋數據進行校準,這樣就實現了北京時間與國際標準時間的一致性,專業上稱“時間溯源”。各國標準時間都是這樣產生的。
各國的標準時間都需要進行國際比對,正常情況下,國際權度局一個月給出一個結果,我們用它來校準北京時間。如果國際比對鏈路中斷,我們的時間就可能會出現誤差。因此需要一臺比守時原子鐘更精準、能夠連續運行15天以上的基準鐘,實現對北京時間的自主校準。目前,國際上的基準鐘是銫原子噴泉鐘。經過不懈努力,我們研制了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銫原子噴泉鐘,使北京時間有了自主的校準能力,保證了它的準確性,打破了國外超高精細度光學腔的加工和鍍膜技術的壟斷。后來,國家授時中心聯合企業,一起制造了世界首款新型守時型原子鐘產品——激光抽運小銫鐘,已應用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上,也裝備在國家標準時間產生與保持系統上,打破了國外的長期獨家壟斷。2020年,國家授時中心建立了多手段融合的世界時測量系統,實現了世界時自主測量。2021年11月,三臺激光抽運小銫鐘在國際標準時間計算中取得權重,并被國際權度局推薦給各國,用于其標準時間的產生。
如何能夠把時間信號發送給不同地方的用戶呢?這就需要“授時”。“授時”由來已久,古代的“授時”通常是指授農時節令。在農耕時代,適時的播種和收割是關系著經濟收入和社會穩定的大事。在古代社會,鐘鼓樓應該是城市建設的標配,一般是位于市中心的最高建筑,通過晨鐘暮鼓進行報時。在影視中常常能看到打更,更夫每天晚上要守著香鐘或者滴漏等,到了更時進行巡夜,并通過打梆子或敲鑼進行報時,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現代的“授時”是利用包括網絡、無線電短波、無線電長波、衛星等傳播技術發播標準時間。圍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需求,我國在陜西蒲城建設了專用短波授時臺,滿足天文觀測的應用,但這樣的授時精度不能滿足“兩彈一星”及其他應用需求。為此,國家授時中心建設了長波授時系統。現在,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授時系統,用多種手段發播北京時間,基本滿足了我國各行各業的不同需求。
時間的精度只有做不到,沒有用不到。從古至今,人類追求時間精度的步伐從未停止,可以說,人類研究時間測量的過程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
(摘編自張首剛《時間在哪兒?》)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農耕生活與日升日落息息相關,人們制作了圭表,通過觀測太陽投影長短來測定時間。
B.協調世界時是原子鐘產生的時刻,當它與世界時的偏差達到一定數值時,需要閏秒。
C.國際標準時間滯后于我國的北京時間一個月,所以它不是一個能實時應用的信號。
D.鐘鼓樓的晨鐘暮鼓和更夫巡夜時的打梆子、敲鑼,都是古代中國常用的報時手段。
2.根據原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秤漏計時的精度之所以能超過圭表,其重要原因是利用了虹吸原理,在虹吸過程中水流有較好的均勻性,這提高了計時精度。
B.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世界時的測量技術將會得到不斷提升,需要閏秒的情況可能會減少。
C.如果我們過多地依賴國際標準時間,在時間的校準和測量上喪失自主權,我們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必然會遭遇瓶頸。
D.我國當前的授時系統已能基本滿足各行各業的不同需求,因此,相比于授時,守時的技術革新更為重要。
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我國產生“北京時間”的意義的一項是( )
A.5G技術已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它的高精度時間同步技術,利用衛星星歷、導航等手段,讓國內用戶實現網絡中多個設備的時間同步。
B.1納秒是十億分之一秒,北京時間與國際標準時間的偏差從2013年就縮小到10納秒;2017年以來,一直小于5納秒。
C.我國某大學研制出一種利用電波授時的智能化太陽能路燈,可根據當地的日出日落時間控制路燈的開關。
D.飛行員和地面控制員使用的時間不同,將會帶來巨大的風險,國外的飛機要飛來北京,采用國際標準時間可以確保航空運輸的精確、高效和安全。
4.請根據材料內容,完成下面的結構示意圖。
答:
5.材料多處段落開頭使用問句,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