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示范二】
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在首,可見其為萬業之基。修身養性的青年應當明白,倘若不愿陷入“單向度之人”的窠臼,就要培養自身多元的性情,融眾情于一體,方能以完整且茁壯的人格修正己身。
良好的性情是相反相成的,需要融眾情于一體。剛正不阿之人,當明白溫和寬厚的明達智慧;嚴肅苛刻之士,亦不失通融諒解的通情達理。古有蘇軾,既能感悟“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興亡之嘆,亦有“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的悲憫之心。現有朱光潛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既能于熱烈紅塵中懷恬靜之心,也能于自我的“圣賢書”里,關注“天下事”的發展動向。
于某種程度而言,融眾情于一體實是一種不同性情的交融與互補,就如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一道佳肴一定是各種食材共同烹調而成的。人類,作為一種擁有豐富感知能力的生物,需要培養多元的性情,從而擁有一個成熟的靈魂。
我們融眾情于一體,也是在追尋一種生命的平衡狀態。這種平衡需要感性與理性并存,既不會在情感泛濫之中,落入大悲大喜的極端之境,亦不會走向冰冷麻木,最終徹底喪失人性的光輝。相反,擁有成熟靈魂的人能夠知世事而不世故,明事理卻不勢利,懂規矩亦知變通,成為所謂“直而溫,寬而栗”的人,讓靈魂遠離輕佻,收獲生命的莊重。
但是,融眾情于一體,培養多元的良好性情,并不是讓我們去做世故圓滑的兩面派,而是要能夠溫柔亦不失魄力,微妙亦不乏率直。“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如此,方能孕育一個豐富多元的完整靈魂。
懷揣鴻鵠之志的吾儕青年,正值芳華待灼之期,無論世俗的潮水拍向何方,我們皆應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保持自己的方向以及判斷,嘗試與更廣大的人群、更寬闊的世界建立更深刻的聯結,融眾情于一體,到達修正己身的境界。
【江蘇淮州中學高三年級】
點評
作文由“修身”談起,青年欲成人必修身,欲修身則須培養多元性情,融眾情于一體,否則將陷入“單向度”的窠臼,開宗明義,點明中心。接下來緊緊圍繞“融眾情于一體”進行論證,從良好性情的相反相成,到交融互補,再到生命平衡,由淺入深地分析了相反相成的性情對修身養性的作用。最后運用對比論證,指出融眾情于一體的本質。在論證上,事例論證信手拈來,旁征博引;道理分析層層遞進,筆力雄健;對比論證深刻有力,思辨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