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
因愛庵前一脈泉,襥衾來此借房眠。
驟聞將謂溪當戶,久聽翻疑屋是船。
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
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開頭交代,詩人之所以會到千歲庵借宿,是出于對庵前泉水的喜愛。
B.詩歌主要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泉流,與題目中的“聽泉”二字相切合。
C.詩人雅趣與古人相通,在聽泉的時候,聯想到昔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
D.詩人與蘭亭諸賢一樣,都把對音樂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棄了樂器。
解析:D項,“摒棄了樂器”曲解詩歌意思。這首詩細致描摹了泉聲的特點,表達了詩人的感受。尾聯“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只是說泉聲勝過了樂聲,突出了“聽泉”體驗的美妙,并沒有表達摒棄樂器的觀點。而《蘭亭集序》中“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更沒有這種傾向。
參考答案:D
2.本詩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頸聯寫泉水的聲音既響亮又微小,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解析:頸聯集中寫“泉聲”的變化,靈動細膩。“怒聲”壯偉,“細點”清圓,兩種狀態相映成趣。“怒聲”和“細點”突出了泉聲大小聲音的變化,“壯偉”顯現了泉流雷霆萬鈞之勢,“清圓”寫出了泉聲的清脆圓潤。這里運用對比手法描寫泉聲,突出變化的同時還增強了詩歌語言的表現力。
參考答案:詩中“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將泉聲有時如怒聲般壯偉和有時如細點般清圓進行對比,形象地展現了泉聲的豐富多變和獨特魅力。這種對比的描寫方式,使泉聲更加具體可感,讓讀者能更好地領略泉聲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