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娘子軍”是中國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女性革命的典范,其“女性革命者”形象所具有的精神內涵對高職商科專業學生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負責管理和教育以商科專業學生為主的一線輔導員,應主動將紅色文化經典學習教育和體育、美育相結合,將學習黨史知識和說家鄉紅色文化經典相結合,將紅色文化經典學習和主題教育考察實踐相結合,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紅色文化經典;高職商科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6-0017-04
基金項目: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踐與學校體育‘一校一品’工程推進的融合研究”(編號:2022YJ00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1]作為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的紅色文化經典,“紅色娘子軍”所展現的女性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典型代表,其以報告文學、地方戲劇、電影、芭蕾舞劇、京劇、小說等形式傳之于世,影響深遠,對高校面向以女大學生為主的商科專業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價值。
紅色文化經典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歷史,具有濃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陳媛教授將紅色文化經典概括為:“紅色文化經典以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歷史事件為原型,經過審美詩化生成為文化現象,進而文化現象生成文化事典,再進一步實現文化事典的符號化,并以符號化方式更普遍地構建中國共產黨形象。”[2]關于“紅色娘子軍”最早的記載,只有短短一句話:“在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師部屬有一個女兵連,全連一百二十人。”[3]后經劉文韶通過文學藝術形式報告文學將“紅色娘子軍”的革命事跡呈現在大眾面前,再不斷改編為各類藝術作品,在民間廣為傳頌。“女兵連”從報告文學到電影版、芭蕾舞劇以及其他藝術形式,所展現的“女革命者”形象都蘊含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鮮明的民族精神價值、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最后生成為紅色文化經典“紅色娘子軍”,為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素材。“紅色娘子軍”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成立的女性革命隊伍,開創了女性集體投身革命的先河,也是中國革命史上的第一支作為建制的女兵戰斗部隊。在中國革命歷程中,“紅色娘子軍”展現了偉大的女性革命者形象,包括打破傳統、勇于實踐精神,自立自強、獨立勇敢精神,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精神,團結協作、凝聚合力精神,丹心向黨、赤心報國精神。
1.打破傳統、勇于實踐精神
1926年,中國共產黨深入海南通過學校機構宣傳共產主義,教當地人民染布、識字,鼓勵女性剪短發、打破封建習俗,推動女性思想解放和身體解放。在黨的影響下,當地女性打破“革命斗爭是男性的事”的舊傳統,積極投身于革命,學習先進的理論知識,參加各類革命活動,以“革命者”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到1929年前后,“從瓊崖特委到各蘇區的縣委、區委都有婦女委員會……各蘇區農民婦女都已經組織起來,參加革命的有六七萬人,被武裝起來的有四五千人”[4]。海南女性打破傳統、勇于實踐,換來了新身份和新生活,并發展成為中國革命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團結協作、凝聚合力精神
1931年5月,瓊崖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特務連,自此“紅色娘子軍”以集體身份活躍于革命武裝斗爭中。曾任“紅色娘子軍”連長的馮增敏回憶:“在挖地道的同時,我們就設法消耗敵人的子彈……敵人發現被包圍后就不時地亂打槍,我們就猛吹沖鋒號。”[5]從親歷者多次提到的“我們”中不難看出,在武裝斗爭中,她們分工協作,有勁兒往一處使,為了心中的遠大理想一起奮斗著。她們將團結協作、凝聚合力的精神,匯集成為中華民族集體的力量。
3.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精神
“紅色娘子軍”在武裝斗爭中經常沖鋒陷陣,不怕流血犧牲。她們有時候誘敵深入,有時候深入前線與敵軍正面作戰;在危難之際,她們還承擔起掩護紅軍主力撤退的任務,與敵人殊死搏斗,子彈打完后就用石頭砸[6]。劉文韶在他的報告文學中描述了“紅色娘子軍”的自我犧牲精神:“馬鞍嶺上寂靜得很,我們看見了十個親愛的戰友,十個革命英雄兒女,安靜地躺在被炮火犁過的土地上,周圍是被摔斷和砸碎了的槍,好幾個人手里還緊握著槍把和拳頭。”這樣一群女性革命者,用她們的生命和鮮血捍衛了自己的革命理想。這種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體現了女性革命者的擔當。
4.自立自強、敢為人先精神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發展壯大,就是靠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自立自強、敢為人先拼搏出來的。在海南,被封鎖在荒僻山地和鄉村中的“紅色娘子軍”不僅遠離大部隊、遠離黨中央,有時候甚至和上級黨組織處于長期失聯狀態。在這種艱難的條件下,“紅色娘子軍”自立自強、敢為人先,她們在瓊崖特委的帶領下堅持自給自足、自衛斗爭,為后來的海南島解放戰役積累了寶貴的革命斗爭經驗。
5.丹心向黨、赤心報國精神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瓊崖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瓊崖特委根據當時的實際需要成立了女性革命武裝,并給“紅色娘子軍”統一了服裝和相應的文字標記及配置。時任“紅色娘子軍”連長的馮增敏慷慨激昂地回憶了她的革命經歷:“那年我虛歲17了,已經參加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先在少先隊當大隊長,后調團縣委當婦女干事。”15歲的盧業蘭把耳環也摘下扔了,說:“丟掉這個封建,我現在是紅軍戰士了!”她們把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和成為紅軍戰士當作一種驕傲和自豪,以能夠在黨的領導下戰斗為榮,彰顯了“紅色娘子軍”丹心向黨、赤心報國的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全黨在開啟新征程的關鍵時刻,繼續發揚徹底的革命精神,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保持‘趕考’的清醒,以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引領新的偉大社會革命。”[7]“紅色娘子軍”所展現的女性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高職商科專業以女大學生為主,做好女大學生的管理和思想引領尤為重要。因此,“紅色娘子軍”革命形象對以女大學生為主的高職商科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1.有助于提升學生創新意識
“紅色娘子軍”開創了女性革命的先河,為新時代青年敢于突破、勇于創新樹立了榜樣。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誰掌握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因此,新時代大學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堅力量,需要發揮“紅色娘子軍”的革命精神,敢于突破、勇于創新,努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2.有助于學生團隊合作
“紅色娘子軍”是成建制的完整女性戰斗部隊,其成員是以女性集體身份參加革命武裝斗爭,這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上并不多見。她們一起學習知識,一起參加農會組織的各項活動,一起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攜手主力部隊參加一線戰斗等。她們在革命斗爭中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在生死面前不畏懼、不退縮,為主力部隊撤退爭取了寶貴時間。當前,一些大學生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合作意識。而“紅色娘子軍”所體現的革命者的團結協作、凝聚合力精神,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團隊合作,進而發揮團隊合力,實現共贏。
3.有助于培養學生敢于擔當精神
“紅色娘子軍”的主要任務是配合紅軍主力作戰,她們在協助主力部隊戰斗的同時,還經常參加農業生產,幫農民干各種農活。在革命困難時期,她們毅然承擔起掩護紅軍主力撤退的任務,用鮮血和生命詮釋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擔當精神。“紅色娘子軍”的革命精神,激勵著新時代大學生,有助于培養他們敢于擔當的精神。
4.有助于激勵學生勇于拼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面臨著難得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在這個關鍵當口,容不得任何停留、遲疑、觀望,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鼓作氣、繼續奮斗。”[8]“紅色娘子軍”在艱苦的環境中自立自強、敢為人先的精神,有助于激勵學生勇于拼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5.有助于厚植學生愛黨愛國情懷
“紅色娘子軍”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成為一支思想進步、戰斗力強、群眾基礎好的革命隊伍。新時代大學生在“紅色娘子軍”的感召下,能夠厚植愛黨愛國情懷,丹心向黨、赤心報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紅色娘子軍”作為紅色文化經典、作為女性革命典范,為高職商科專業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素材、載體。高職院校商科專業教師應努力學習、研究“紅色娘子軍”所展現的女性革命形象的精神內涵,研究女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行為傾向,將紅色文化經典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打造黨史學習、思政教育大課,讓女大學生在理論學習中明理、增信、崇德。
1.紅色文化經典學習教育和體育、美育相結合
根據陳媛教授、周全華教授的文章《紅色文化經典與中國共產黨形象的建構——以紅色文化經典“紅色娘子軍”為例》中的分析,紅色文化經典是由“有歷史價值”的紅色原型事件通過審美詩化、經典化,再以特定象征符號進入大眾視野,其所象征的意義被社會普遍接受,其中蘊含的文學價值、審美價值對學生的美育有重要作用。(1)讀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劉文韶以報告文學的藝術形式,給“女兵連”賦予了革命詩情,向大眾傳導了“紅色娘子軍”的政治審美意義和文化審美意義。雖然當代女大學生對美都有自己的定義,但是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通過讀文學經典成就“腹有詩書氣自華“。輔導員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文學社、讀書會以及全民讀書月組織學生讀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2)聽紅色歌曲《紅色娘子軍軍歌》。《紅色娘子軍軍歌》是電影《紅色娘子軍》的主題歌,該歌曲旋律鏗鏘有力、節奏鮮明,具有進行曲的風格,表現了女性革命戰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人民解放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輔導員要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組織學生聽唱《紅色娘子軍軍歌》,發揮其感召作用,使學生在音樂中陶冶情操,達到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3)賞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舞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包含了多種審美要素,極富藝術美感。”[9]輔導員可通過組織學生欣賞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讓他們在欣賞藝術美的同時,感受女性革命者從掙脫枷鎖羈絆,到覺醒、成長、參加革命的蛻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沒有臺詞,更多是用肢體語言、慷慨激昂的精氣神以及動人心弦的背景音樂,情感細膩,情節震撼人心,展現出這支女性革命隊伍獨特的魅力和美感,能給大學生留下無盡的遐想。(4)演情景劇《紅色娘子軍》。2018年,大型椰海青春實景影畫劇《紅色娘子軍》在三亞市上演。在看完情景劇之后,有游客認為,該劇“對于祖輩而言,是重啟記憶,緬懷泣血青春;對于父輩而言,是重溫經典,回味青蔥歲月;而對于年輕人而言,則是激活紅色基因,傳承革命精神”[10]。輔導員可以通過開展排練《紅色娘子軍》情景劇等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身體會,進而深化對女性革命者的認知。
2.學習黨史知識和說家鄉紅色文化經典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11]中國革命史是一部奮斗史,高職院校可以讓學生通過了解和講述家鄉的紅色文化經典,挖掘其中的精神力量,為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首先,高職院校可利用寒暑假開展“家鄉紅色經典青年說”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把黨史學習落到實處,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其次,高職院校要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團會以及主題團日活動,讓學生分享“家鄉振興的故事”“我與家鄉的故事”等,提升他們的使命感、價值感和自豪感。再次,高職院校要組織學生以寢室為單位開展“家鄉那些事兒”分享會,促進學生和室友之間的交流與和諧相處。
3.紅色文化經典學習和主題教育考察實踐相結合
“實踐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和升華,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12]紅色文化經典學習不能只體現在經典故事的賞析上,還要與主題教育考察實踐相結合,發揮實踐育人功能。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主題教育考察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尋找新時代的“紅色娘子軍”。首先,組織師生走進海南瓊海實地考察,感受“紅色娘子軍”譜寫的紅色文化經典。“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坐落于海南省瓊海市嘉積鎮街心公園,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學生到這里參觀,可以觸摸她們革命斗爭的印記,了解她們在黨的領導下的奮斗史。其次,組織學生深入江城武漢尋訪抗疫“紅色娘子軍”的英勇事跡。在每一次災難面前,都會涌現一大批新時代的“紅色娘子軍”,大學生通過聽她們講經歷,感受她們的精神力量,能做到在困難面前敢于擔當、勇于拼搏。再次,組織青年志愿服務隊,利用寒暑假和課余時間深入基層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志愿服務所體現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與“紅色娘子軍”的革命精神融合,能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促進大學生的合作交流。高職院校可通過志愿服務,將“紅色娘子軍”的革命形象具象化,把紅色文化經典傳播的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使學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社會主義論壇,2017(03):4-5.
[2]陳媛,周全華.紅色文化經典與中國共產黨形象的建構——以紅色文化經典“紅色娘子軍”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131-137.
[3]劉文韶.《紅色娘子軍》創作始末[J].新湘評論,2011(16):11.
[4]趙康太.瓊崖革命論[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132.
[5]王小蕾.革命的想象:《紅色娘子軍》中女革命者形象敘事規范的生成及更新(1956-1976)[J].婦女研究論叢,2019(03):7-8.
[6]李紀巖,李夢婕.建黨百年視域下“紅色娘子軍”革命形象的源·流·魂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4):389-397.
[7][8]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21(04): 4-11.
[9]陳娟,柴穎.體育舞蹈審美教育實踐研究[J].四川戲劇,2021(01): 152-155.
[10]項莉.再論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藝術魅力[J].電影評介,2009(04): 106.
[1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12]黃蓉生,孫楚杭.構建高校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2(Z1):36-38.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ne School, One Product"
——Taking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as an Example
Chen Jiaxin
(Business School of Wu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classic of red culture,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a model of women’s revolution.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its image of "female revolutionaries" has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for vocational and business students.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especially frontline counselors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and educating stud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should actively combine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red cultural classics with sport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combine the study of Party history knowledge with the study of hometown red cultural classics, and combine the study of red cultural classics with theme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lea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up healthily.
Key words: classic ofred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f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