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積淀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學校教育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語文學科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欣賞名篇佳作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在傳統文化的滋潤下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意義;途徑;傳承者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6-0109-04
語文學科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很多語文知識中蘊含著傳統文化元素。比如,漢字的結構、字義、字形體現著傳統文化的魅力,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蘊含著傳統文化的道理和思想。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具有較大的優勢,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本文對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進行探討,以期讓廣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滋潤下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遠大理想,提升綜合素養。
1.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傳統文化是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沉淀,隨著文明的演化和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認知和風俗習慣,不僅反映社會現象,還展現民族特征和社會風貌[1]。傳統文化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僅有歷史遺跡等物質文化遺產,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技藝、藝術表演、節日習俗、民族習慣、詩詞歌賦等,可謂包羅萬象。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生知識積累。
2.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
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就像一條歷史悠久的長河,從古代流淌到如今,承載著豐厚的民族文化歷史,蘊含著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感染和影響著后人[2]。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作用。比如,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通過學習這些內容,既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又能使他們獲得人生的啟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啟示學生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訴學生要學會尊重他人,要學會換位思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育學生要有責任意識,要有愛國情懷。
3.有利于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不斷豐富、發展,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能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1.對傳統文化教育不夠重視
當前,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將教學重點放在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講解上,同時把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忽視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這就導致他們對傳統文化教育不夠重視,即使課文中出現傳統文化內容,也很少進行相關的講解或拓展,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了解甚少。
2.缺乏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遞更加快速、及時,各種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使得文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途徑更多元、更豐富,部分學生有時缺乏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語文教材雖然有一些傳統文化內容,但通常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不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和理解,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3]。
3.缺乏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
部分語文教師傳統文化底蘊不足,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不能有效地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以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為例,課本中的《姓氏歌》《端午粽》等文章,以及“日積月累”中的歇后語、名言警句等都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但部分語文教師對教材中的這些傳統文化元素挖掘不夠,不能很好地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難以產生學習興趣。
4.缺乏趣味性
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創新性地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缺乏趣味性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僅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負擔,即使學生能背誦、默寫,也不能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更不能體會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樂趣和意義。
1.字詞教學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傳統的字詞教學較為枯燥,通常是教師先講解生字的拼音、筆畫、組詞,然后讓學生抄寫幾遍,目的是讓學生會認、會寫,能組詞。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字詞的掌握主要依靠死記硬背。其實,漢字的字形、構成都與傳統文化有密切聯系,教師可將字詞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主動識字,在感知漢字形體美的同時,理解其文化底蘊[4]。
首先,教師可從字形入手,將生字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漢字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種構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早的漢字構字方法,是指通過描繪事物的形狀來表示其意義,很多常見的漢字源于象形。例如,部編版語文上冊中《日月水火》一課中的生字都是象形字,在教授這些生字時,教師可利用太陽、月亮、溪流、火苗等圖片輔助教學。學生通過觀察,能夠發現這些文字和其所指的事物的形狀很相似。教師可順勢講解象形字的發展過程,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智慧。也可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漢字的演變過程,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記憶,使他們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的理解。
其次,教師可結合字理開展字詞教學,并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語文教材的生字表中,除了有象形字以外,還有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等。教師在教學這些生字時,可通過字理分析,使學生掌握其音、形、義。這既能增強生字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在古裝類的影視劇中,學生經常會聽到“社稷”這個詞,卻不理解其含義。為此,教師可進行講解。在講解“稷”字時,教師可借助字理分析,對其進行拆解,左邊的偏旁是“禾”字,右邊的上半部分是“田”字,下半部分與小篆的“人”字的形狀相似。學生根據拆解后的各個部分可以聯想到一個人在田里栽種禾苗。這樣,即使學生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也能認識到“稷”這個字與糧食有關。由此可見,利用字理開展字詞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字詞學習效果,還能使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意蘊,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2.古詩教學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古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涉及自然景觀、社會現象、個人情感,還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寶貴資源。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品讀,能讓學生感悟古詩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語文教師可以在古詩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如表達愛國情感、思鄉之情,以及歌頌親情、友情等,引導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5]。
首先,在古詩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動力,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例如,《示兒》是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也是詩人的絕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雖然這首詩的語言是樸實的,也有悲傷的情感,但全詩的基調是激昂的,我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悲憤,對收復中原的必勝信念,這是他拳拳愛國心的體現。在教學這首古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復雜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對愛國主義有較為具體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國家至上”的意識。
其次,在古詩教學中開展熱愛家鄉教育。思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讓人揮之不去。古代的很多文人志士常常旅居外地,或為了求學,或為了廣結好友,或為了增加閱歷,或為了考取功名……但他們都有一種想法,那就是落葉歸根,即不論走多遠,走到哪里,都懷念故鄉。漂泊在外的游子時時刻刻都在思念故鄉,思念家人。思鄉詩是古詩中的一種常見題材,詩人通過簡單的詩句,寫出自己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以及渴望回到故鄉的急切心情。例如,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葉紹翁《夜書所見》中的“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一句,以反襯的手法寫出自己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同時委婉地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在開展古詩教學時,教師要善于運用流傳千古的名詩佳句,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思鄉之情,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
最后,在古詩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情感教育通常包括親情教育和友情教育,親情和友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屬于人際倫理,是傳統文化的范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以親情、友情為主題的古詩開展情感教育[6]。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出作者想象到親人團聚的場景,表現了兄弟間的手足情深,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這些內容,還要讓學生體會家人之間的關愛,以及感人的親情。再如,李白《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句,寫出了李白和汪倫真摯深厚的友情,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體會李白借這首詩傳達出的情感,還要告訴學生要與朋友坦誠相待,要珍惜和維護好真摯的友情。
3.閱讀教學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閱讀教學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知識積累,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同時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閱讀教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哲理觀念、道德品質[7]。
首先,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如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古詩文、諺語、歇后語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以神話故事為例,神話不僅是一種民間文學形式,還反映了古代的道德價值觀、信仰崇拜等,因此,神話故事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通過閱讀神話故事,學生能夠了解上古時期人們的思想和信仰,以及當時的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理解。同時,通過這些故事,學生能夠感受到古人試圖征服自然、敢于抗爭的精神。例如,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一文,描寫了精衛不畏艱險,銜木石填海的故事。學生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精衛頑強的毅力和至死不屈的斗爭精神,同時能體會到人類征服自然的勇氣和力量。這有助于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和優秀品質,健全學生人格。
其次,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通過課堂閱讀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不夠的,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為學生推薦一些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書籍,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拓寬視野,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低年級的學生識字數量有限,理解能力相對較差,教師可以給他們推薦一些內容簡單的課外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等,這些書籍語句簡單,易于理解,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豐富的內涵,蘊含深刻的道理;對于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閱讀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傳統美德故事、寓言故事等,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閱讀四大名著,了解我國古代的文化、風俗、生活習俗,以及一些歷史人物、歷史典故、民間諺語等。
4.寫作教學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哲理,能指引人們的生活,帶給人們心靈上的啟迪。傳統文化與寫作教學相結合,不僅能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寫作素材,還對學生的寫作內容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同時,學生會主動搜集與寫作主題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也能從中獲得啟發,并對寫作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8]。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運用或引入傳統文化元素,使學生在寫作訓練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些節日形成原因、習俗、寓意等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因此,教師可以從傳統節日入手,將寫作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例如,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到圖書館或互聯網上查閱資料,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各地的風俗習慣等,之后開展端午知識競賽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回答一些與端午有關的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精神世界、人格品質。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端午節”為主題寫一篇作文。這樣,學生既有內容可寫,也會將對端午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融入自己的作文中,使作文的立意得以深化。
其次,續寫、擴寫、改寫都屬于寫作訓練的內容,教師可以在這些寫作訓練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如讓學生續寫神話故事、擴寫成語故事、改寫寓言故事等。例如,《守株待兔》是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而且“守株待兔”也是一個由寓言故事演化的成語。在學完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擴寫或改寫。在完成這個寫作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對這個故事寓意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也能從中明白一些學習和做事的道理,這樣就達到了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智慧結晶,其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思想觀念,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學科的優勢,深入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學生不僅能習得語文知識,還能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進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思驪.淺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上海教育,2023(09):69-70.
[2]王鐵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23(17):57-58.
[3]王閨女.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山西教育, 2024(02):17-18.
[4]郭麗敏.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24(02):6-8.
[5]張曉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模式構建[J].天津教育,2024(20):123-125.
[6]李萍.在小學語文閱讀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3(25):141-143.
[7]魏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甘肅教育, 2023(07):97-100.
[8]王奮香.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天津教育,2023(08):95-97.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Carrying ou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Kuibin
(Tonghe Primary School, Tongwei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Tongwei 743300, China)
Abstract: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ccumulate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se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wisdom and also the treasures of human civilization. Schoo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nherit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which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 in textbooks, create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hines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reciating famous works. Under the nourish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y should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form good moral qualities, and become inherito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language; traditionalculturaleducation;importance;significance;pathway;inher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