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發展指導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綜合育人的獨特價值,需要在實踐與創新中建立共同體意識,形成教育關懷的合力,實現新的突破。關懷型教育共同體是學校發揮在學生發展指導、校家社協同育人中的主體作用,打開校門、突破邊界、有效選擇、深度融合,促進學校熏陶、家庭熏陶、社會與社區熏陶、學生自我熏陶的實踐建構,能夠為學生提供認知、行為、心理等方面的引導與服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文章在理論分析基礎上以實踐為例,對關懷型教育共同體的建構進行探討,以期為學生發展指導工作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關懷型教育共同體;實踐建構;學生發展指導;價值;突破;教育關懷;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35-0045-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重點課題“指向區域推進學生發展指導的社會參與模式實踐研究”(編號:2021JY 14-ZB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學生發展指導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綜合育人的獨特價值,需要在實踐與創新中樹立共同體意識,形成教育關懷的合力,實現新的突破。關懷型教育共同體是學校發揮在學生發展指導、校家社協同育人中的主體作用,打開校門、突破邊界、有效選擇、深度融合,促進學校熏陶、家庭熏陶、社會與社區熏陶、學生自我熏陶的實踐建構,能夠為學生提供認知、行為、心理等方面的引導與服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1]。因此,學校應積極探索關懷型教育共同體的建構,實現學生發展指導工作的有效突破。
1.背景
(1)政策背景?!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都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
(2)現實背景。學生發展指導在區域推進層面存在如下制約因素:一是在體制機制上,職責不明、權限不清、制度不全、管理不暢、資金不足;二是在資源配置上,專家資源稀缺、課程資源不足、社會資源缺位;三是在專業支持上,教師指導的專業能力不足、各學段各年段的差異性和連貫性指導缺失;四是在質量監控上,對指導質量的專業調控不足、跟蹤評估不夠。
2.價值
(1)增進對“學?!彝ァ鐓^”與社會關系的理解?!督逃康仁块T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為校家社協同育人提供了政策支持,聚焦“學校”這一關鍵主體,我們需要增進對“學?!彝ァ鐓^”與社會關系的理解,了解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新理念、新理論和新實踐,拓展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實踐樣態與行動領域,催生校家社協同育人新樣態[2]。
(2)增強對育人方式轉變的認識。學生發展指導是新時代推進育人方式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它應打破以班級群體授課制為主導的傳統教學組織形態,轉變為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全面且有個性的發展指導服務;打破單純以傳授知識為內容的教學方式,轉變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學生需求,研究學生發展,激發學生潛能,實施綜合素養的培育;打破學校封閉的學習環境,轉變為建立全社會支持系統,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使家長和社會成為推進教育改革的參與者。
(3)實現對固有方式制約與束縛的突破。學生發展指導不能停留在點狀式、碎片化、救火型、被動態層面,應打破固有方式的制約與束縛,從外部支持因素、內在優勢因素、效能因素等優勢視角建構“學校主導、社區與社會支持、家長協同、自我探索”的關懷型教育共同體體系,幫助學生突破成長時空的邊界,發現自身潛能,發揮自身優勢,在學用一體中賦能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3]。
1.策略
(1)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關懷型教育共同體的建構,關系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表明了教育價值向促進學生發展的回歸。促進學生發展既表現為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也表現為促進個體的個性發展。因此,堅持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應成為學校教育的根本遵循。
(2)堅持多元主體的民主參與。關懷型教育共同體建構的優越性在于多元主體的民主參與,發揮不同主體的優勢,形成穩定的合力。多元主體主要包括各級行政部門、學校、學生、家長、社區及企業等,這些主體都有為其教育利益發聲的機會,有助于實現共同體建構的效果最大化。
(3)堅持多元主體的互相合作。各主體之間的合作是關懷型教育共同體發揮作用的關鍵。各主體之間形成平等、合作、共商共治的權力關系,能夠實現多中心化。通過放權,能激發學校在學生發展指導中的活力;通過賦權,能激發家庭、社區與社會參與學生發展指導的活力;通過用權,能激發教師開展學生發展指導的活力。
2.行動
(1)聚力“融合”。一是強化學生發展指導與學校文化相融合。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校本化課程開發。高中段學校在《高中生生涯規劃指導》的基礎上,編寫校本教材《知行合一的生涯指導手冊》,在各年級梯度式推進生涯體驗、生涯探索、生涯指導;初中段學校將美育課程、青春期課程列為學生發展課程,引導學生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小學段學校創建審美視野下的數學實驗室、德寶玩具實踐室、機器人實踐室、未來農場四大STEM課程基地,構建家校政社協同發展的新型育人共同體。二是強化學生發展指導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各學校廣泛開展與學科融合的課例指導,在學科教學中融合學生發展指導,如讓學生思考所學科目與未來發展的聯系,喚醒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或專業領域。三是強化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體驗相融合。各學校以體驗活動為抓手,將學生發展指導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STEM課程等進行整合,以豐富學生的體驗。高中段學校設計“生涯探索星際之旅”等活動,通過職場模擬、大學游園會、生涯規劃比賽等,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社會參與能力、生涯抉擇與管理能力[4];初中段學校設計“生涯探索航海日志手冊”等活動,通過參觀、調查訪問、職業體驗日等,讓學生對職業角色、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等形成初步認識;小學段學校與市科技館開展館校合作,開發“探索與驚奇”課程,為學生提供探索航空航天知識的環境,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愛國情懷。
(2)指向“關懷”。一是整體建構——構建一體化的關懷型課程。學生發展指導需要“家校政社企”協同共建關懷型教育共同體,著眼學生學業指導、生活指導和生涯指導,形成學生發展的生態自我支持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生態支持的交互模式。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推進專業指導課、學科融合課、活動體驗課,有計劃、分階段、按步驟地安排適切的指導活動[5]。二是多重塑造——實施生長型的關懷型教育。1)學校塑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通過以學科融合為主的課內塑造、以實踐體驗為主的課外塑造、以主題教育為主的校外塑造,實現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有機融合,為學生提供自我認知、社會理解、學業發展、健康生活、生涯規劃等服務,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個性發展。2)家庭塑造。指導家長重視青春期人格發展,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開展心理健康、職業啟蒙與生涯規劃指導,成為學生發展的引路人。3)社區與社會塑造。通過建立社區與社會的支持體系,引導學生在職業探索、體驗、感悟的過程中得到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認識和理性決策能力的發展[6]。4)自我塑造。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引導學生督促自己向奮斗目標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三是相互影響——鏈接探索型的關懷型生態。1)榜樣示范。以行業精英、勞動模范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卓越成就等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2)同伴互助。發揮學生中的先進分子,如美德少年、優秀學生等群體的帶動作用。3)師長引領。讓教師、家長和其他年長者以自身言行、作風、為人處世等良好的表現,引領學生成長。4)社區關懷。以社區關懷為指向的學校、家庭、社區合作關系模型,有助于達到動員、引導、激勵、鼓舞學生走向成功的目的[7]。四是賦能成長——培育快樂型的關懷型土壤。同伴、師長、興趣、愛好、能力影響著青少年學生成長規劃教育活動的“量與質”,起著促進學生發展個性、實現自身價值的作用。教育者要引導學生回答好“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將成為什么”等問題,促進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主決定,由被告知到主動追問,學會獨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為基點,明確學生成長方向。
1.經驗
(1)形成關懷型教育共同體的實踐建構的基本路徑。一是理念協同:區域推進、學段貫通擘畫學生指導新藍圖。共同體的建構,打破了以班級授課為主的傳統教學組織形態,打破了單純以傳授知識為內容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學校過于封閉的學習環境,形成了指導模式縱深化、指導體系結構化、指導內容全面化的頂層設計架構。二是機制協同:內部督導、外部聯動激發育人改革新動能。共同體建構的機制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圍繞主線形成“一體兩翼”行動機制。完善區域范圍內的檢查、總結、評價、反饋、交流等相關制度,進行學生發展指導工作督導和監測優化。2)形成“家—?!纭蟆甭搫拥娜诤蠙C制。協調、融合多方力量共同修訂聯動行動方案及相關制度,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社會共同參與的學生發展指導團隊。三是模式協同: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全方位打造新局面。共同體的建構依托區位優勢、人文優勢、科技優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太倉模式。1)試點示范模式。太倉通過抓典型、樹標桿、建平臺、謀試點等實踐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基地和案例。2)開放合作模式。太倉秉承共建共享共融共通理念,突破地域束縛,建設有利于太倉學生發展的核心圈層和外圍圈層,如與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合作研發課程,與科技型企業合作研發系統,與場館基地相關單位合作開發業務。3)資源整合模式。以“貫通·融通·整合”為行動理念激發活動項目的生命力,注重對學生發展指導人力資源的選拔與培育,并引入多方協同力量,為中小學生發展指導注入內生動力和外界勢能。
(2)形成關懷型教育共同體的實踐建構的基本認識。一是突破邊界:實現學生發展指導時空上的優勢互補。共同體的建構打開了學校“圍墻”,建立了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健全了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二是撬動支點:形成區域推進、校本實施的實踐樣式。共同體的建構面向全體、尊重個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中小學生成長的個性差異;以管理機制為保障,完善區域推進協調發展的組織管理模式;以課程指導為核心,探索面向全體學生的多學段、多層次的可持續銜接路徑;以師資研訓為驅動,構建內外兼修、張弛有度、強而有力的教師育人團隊;以合作服務為延展,打造綜合性強、整合度高、多方力量協同的社會支持系統。三是建構探索:豐富學生發展指導的活動方式。共同體的建構,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采用專業課程、學科融合、活動體驗等指導方式,開發學段銜接的一體化指導課程,為學生提供自我認知、社會理解、學業發展、健康生活和生涯規劃等服務,促進學生自主發展。1)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重點圍繞“學業指導、生活指導、生涯指導”三個領域,構建“高—初—小”區域一體化學生發展指導課程體系,探索多元化指導方式。2)打造一體化研訓體系。通過開展各類專業培訓,培育一支專兼職骨干教師隊伍,充分發揮種子教師的引領作用,促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3)完善一體化服務體系。依托高校專家和專業團隊,利用區域優勢資源,建設縣市級中小學生生涯體驗中心和職業體驗基地。4)建立一體化管理體系。建立區域學生發展指導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修訂《太倉市區域推進中小學學生發展指導實施意見》,明確中小學校學生發展指導工作的職能定位、目標任務和督導評估等。
(3)形成關懷型教育共同體的實踐建構的基本觀點。一是教育生態觀。關懷型教育共同體是一個教育生態系統,該系統各因素之間只有形成自然、健康、符合規律、相互支持和促進的和諧關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系統的活力和張力,確保學校教育工作處于積極高效的狀態。二是協同共育觀?!督逃康仁块T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等文件為家校社協同育人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系統育人觀。轉變育人方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協同推進,需要既滿足全體學生和部分學生共同的發展需要,又滿足每個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尋找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路徑,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建構“政府支持、學校主導、社工駐校、社區與企業支持、家長協同、自我探索”的學生發展指導培育體系,幫助學生突破成長時空的邊界,實現健康成長。
2.啟示
(1)實現校內與校外的多重關懷。一是加強政策保障。通過制定體制機制、師資、經費支持、科研立項和評估督導等方面的政策,確保學生發展指導工作的有效實施。二是提供組織保障。堅持教育改革創新,加強頂層設計,注重高位推動,規范管理、統籌協調、監督保障區域學生發展指導工作,切實提升工作實效。三是完善制度保障。依據項目目標,制定硬件環境、資源配置、課程實施、科研任務等具體任務,完善各類制度,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2)促進專業與專項的雙向支持。一是依托專業支持。在省教研室領導下,依托東北師大等高校專業團隊的專業指導,整合各方專家資源,為規章制度建設、研究探索、管理策略實施提供專業指導。二是持續專項支持。積極籌備撥付專項資金,規劃建設指導場所,創設良好環境,創建學生發展指導專業平臺,提高軟硬件建設水平,確保各項研究實踐順利開展。
(3)促進理念與行動的互動提升。一是發揮教育基地、共建單位、高校招生基地學校的作用,引領學生進入工廠、企業、村鎮、部隊、高校、機關進行體驗,為學生搭建適切的生涯發展實踐平臺。二是將職業體驗性或研究性自我探索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美育、生命安全健康教育等深度融合,提高學生對各類職業特別是前瞻性職業的認識,引導學生在職業探索、體驗、感悟的過程中得到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認識和理性決策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十三部門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EB/OL].(2023-01-17)[2024-03-12].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2]喬伊斯·L·愛潑斯坦.大教育:學校、家庭與社區合作體系(第三版)[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6.
[3]陳國良,張超偉.基于中心制:“家校政社”協同育人的縣域創新[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2(09):31-34.
[4]塞繆爾·奧西普,路易絲·F.菲茨杰拉德.生涯發展理論[M].顧雪英,姜飛月.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黃向陽,王保星.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實踐案例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吳敏敏.指向“三同”:“家校政社”協同育人的行動準則[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2(09):35-38.
[7]孫葉.一體化:“家校政社”協同育人的應然追求[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2(09):43-45.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of Caring Education Community
——The Value and Breakthrough of Student Development Guidance
Sun Jinpeng1, Cheng Yande2
(1.Jiangsu Province Taicang City Student Development Guidance Center, Taicang 215400, China; 2. Jiangsu Province Taicang City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Student development guidance has unique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and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forming a joint force of educational care, and achieving new breakthroughs. A caring education community is the main role that schools play in guiding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It opens the door, breaks through boundaries, makes effective choices, and deeply integrates to promot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social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student self education. It can provide guidance and serv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psych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 for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aring education communit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guidance work.
Key words: caring education community; practical construction; student development guidance; value; breach; educational car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