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特定的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思政課堂的重要資源,是青年一代汲取奮斗力量的源泉。以VR、AR、ChatGPT、Sora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給思政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帶來了新的機遇。科技的加持使晦澀的理論知識變得可視且有趣,極大提升了學生們的參與性、互動性,有效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思政教育實效。
關鍵詞:人工智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新發展
引言
高校思政課以集體化教學為主,采用統一的教材,標準的考核模式,缺乏對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差異化的關照,再加上內容理論性強、站位高,學生們普遍感覺很枯燥,沒有接地氣的實踐活動,也沒有能夠將學生與歷史事件人物相連接的有效紐帶,使思政課堂的實效性無法充分發揮。為了能讓學生對思政內容入腦入心,各大高??释劳腥斯ぶ悄苁顾颊n更鮮活、更生動、更容易與學生產生真實的連接,直達心靈,真正發揮思政課堂的有效作用。同時全國各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希望能夠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將其擁有的文化底蘊、歷史價值、教育資源以新的形式傳承和發展下去。因此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資源引入高校的思政課堂,使晦澀的理論知識、久遠的歷史事件場景化、可視化、互動化,既提升課堂的教學實效又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是一項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性
據不完全統計革命時期留存下來的固定歷史文物有近4萬處,非固定文物更是超過百萬套,數量龐大且內涵極其豐富。這些紀念館以及文物是無數革命先輩為國為民的崢嶸歲月,是舍生忘死家國天下的精神財富,它們應該被生動地應用到思政課堂;讓偉大的人物活起來,讓偉大的理論具象化,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思政課更有吸引力、更有感染力。這些史料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它提醒每一位中國青年勿忘國恥,勿忘來時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青年一代看得見摸得著的家國情懷,更是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1]。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青年唯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面對諸多的困難和挑戰為國家和民族贏得未來。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講好中國故事,讓晦澀的理論活起來、火起來,讓青年們看到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歷史故事,情感上產生強烈共鳴,價值上產生認同,使其成為堪當大任的時代青年。
二、人工智能技術的現實應用
(一)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
虛擬現實技術是指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交融,以VR技術為例,戴上頭顯就可以進入一個虛幻的世界沉浸式體驗一場戰爭的焦灼、一位英雄人物的壯舉、一段錯綜復雜的敵我關系。在虛擬世界中,可以穿越至任何時期,體驗任何想體驗的歷史和人物。數據手套還可以讓人有一定的感知功能,比如觸覺、味覺、嗅覺等無限趨于真實?,F實中許多的VR體驗館已經非常成熟地在運營,每一位受眾在體驗完以后都貌似成為歷史的親歷者,有強烈的情感沖擊力,對各種場景、人物、關系形成刻骨的記憶[2]。
(二)增強現實技術
增強現實技術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簡稱AR,它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置換后的時間和空間投射到現實的場景中,實現虛與實的交融,從而被人類感官所感知。例如,2021年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通過AR技術將“婦好鸮尊”“賈湖骨笛”“蓮鶴方壺”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隨后又將雄偉壯闊的中國山水以及拔地而起的輝煌宮墻毫無違和地融入演出中,讓人置身其中,震撼又癡迷,身未動人已到。2020年全球首款智能AR導覽眼鏡“一眼千年”科普服務系統,在杭州良渚博物院正式上線。游客通過佩戴AR眼鏡,可以實現與文物進行虛擬互動、瀏覽數字沙盤、觀看實時地圖導覽、聽虛擬導游講解等功能,實現了從“靜態展品”到“動態展品”的跨越,解決了有限的說明牌無法承載的信息問題[3]。
(三)文生視頻技術
2024年年初,人工智能技術又迎來全新突破——視頻生成模型Sora。憑借逼真的視頻生成能力再次出圈,只要輸入一段文字,就能迅速生成長達1分鐘的高保真視頻,準確將文字里的人物、事件、關系在特定的場景里一一呈現。Sora的出現給學習者帶來了新的構想,它可以根據學習者過往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同的個性以及不同的學習目標創造出不同的學習資源。同時Sora還可以實時追蹤學習者的狀態、興趣、潛力、職業目標、生活期許等綜合因素,為學習者提供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的有機自洽,使學習者的興趣、努力價值以及未來圖景清晰且可視化,使學習者能夠有效處理興趣、專業、職業、生活、人際等各種復雜的關系。Sora的出現使思維力成為新的生產力,語言成為新的生產資料[4]。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課堂創新發展路徑
(一)轉變教育理念
新技術迅猛發展,新設備迭代升級,新興信息渠道異軍突起,這些變化顯著提升了青年學生們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渠道和能力,師生之間的知識強權被逐漸瓦解,在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上,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想法,因此思政課教育理念應該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發生轉變[5]。一方面要有“因材而異”差異化的學習內容,人工智能使知識內容不能僅僅來源于書本,還可以來源于各種類型的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可以鑒別學生的各種差異,生成更符合個人能力及期許的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共性化的教學內容,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資源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活著”走進課堂,通過聲、光、電的技術處理以更加鮮活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廣大學生,讓書本上的“死”道理變成可視化的“活”道理,讓歷史上的英雄變成“活生生”的人出現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對人物的感知,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形成思維,構建價值觀[6]。
(二)拓展教學內容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VR數字化,通過VR設備讓學生云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破空間限制,人在課堂上卻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AR技術還可以將慘烈的戰場,悲壯的英雄、生靈的涂炭等一幕幕搬進教室呈現在學生面前,甚至可以讓學生角色扮演參與事件,跨越時空與歷史人物共同戰斗。Sora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人的未來圖景進行可視化,通過人機互動掌握學習者的知識、技能、品質描繪出可視化的未來,使學生清晰地看到各項學習內容對未來藍圖的影響力[7]。人工智能技術既可以精準還原歷史場景,突破傳統教學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局限性,又可以構建知識與未來的關聯,大大升級了教學內容的實際效用,用看得見、感受得到、親身參與的內容實實在在激發學生愛國情懷。雖相隔萬里卻可以實時全方位、立體式地瞻仰歷史遺跡,“身臨其境”地追尋革命先烈們戰斗的足跡。此外,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場景訓練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博大胸懷,許多現實條件下無法實現的教育場景,如太平洋上的核潛艇、萬米高空的戰斗機、世界各國的發展現狀等以無限逼近現實的情景從正反兩方面實現對青年學生的國家發展觀、國際視野觀的塑造[8]。
(三)創新教學方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完成大量基礎型知識的工作任務,因此,大量基礎型知識的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適當下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用于創新型學習,否則學習與教育的效率就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學生與人工智能高頻次的人機互動,使人工智能能夠掌握每一位學生的興趣、理解能力、學習習慣,再加上智能助手的輔助可以為學生生成更加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這種因材施教、因興趣施教、因需求施教、因個人潛能施教的教學方式,能夠給每一位學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廣度的教學內容,實現個性化教育[9]。
(四)把握價值方向
人工智能能夠在技術層面提供場面宏大、視覺唯美的各類學習材料,但是其價值缺陷也極為明顯。人的社會屬性決定對其影響力最大、最深遠的依然是身邊的人類,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決定它無法取代老師對學生的情感滋養和信念熏陶。教師仍然是育人工作的主體,在整個教育過程通過老師們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行為,才能實現對學生“培根”“鑄魂”“潤心”的教育價值[10]。
四、挑戰與對策
(一)育人功能的弱化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使教育的硬件設施更加的智能化、高效化,但是人工智能的邏輯是算法算力,在一切以模型和數據為底層邏輯的框架下知識被很好地傳授,但是教育的育人功能卻被嚴重弱化,教學過程過度追求物理層面的邏輯正確,使言傳身教、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無所適從,最終的教育結果可能是機器越來越像人而人卻越來越像機器,這樣的結果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因此,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時代,教育應該牢記育人本質,由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開啟人的生命和智慧傳承,促進人生命成長的過程。思政課教師應該對人工智能有更強的控制權,不論是公共的教學資源還是個性化的生態資源,教師都應該把握其中的價值目標,在教學資源的選擇和指導上應該有更加鮮明的價值觀,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初衷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價值認同、品格影響以更加生動活潑的方式實現思政育人的目標[11]。
(二)情感交互的缺乏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能夠讓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加標準化、高效化,但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化,他們的家庭環境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心理健康程度不同、情感需求不同、對未來生活的期許不同、對知識的渴求程度不同、對情感需求的類別和程度也不盡相同,人工智能只能作為媒介工具服務人的生命需求和情感需求,再精密的算法和機器都無法輸出情感,因此,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教師應根據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投入更多的情感力量,持續關注、關愛學生與其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貼近學生、深入了解其內心需求,進而為他們做價值引領、人格塑造、心理健康輔導以及道德約束。
(三)獨立思考的懈怠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雙向的便利,老師不用沉溺在繁重的基礎性工作中,學生也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完成考核評價。如果師生雙方都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就會導致獨立思考的懈怠。教師不再去想方設法地備課,不再去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也不再想著如何在課堂上與學生深入互動,一切交給人工智能,使其思維鈍化、職業倦怠,甚至可能使教學工程淪為生產線工程,一切按照配方完成。學生依賴人工智能,不愿意勞心勞力地去自主學習、探索思考,一切都是信手拈來,無法沉下心來做研究、做思考,心浮氣躁,急于求成,反而被人工1252f11e7fe171cb12ae28339c47db2e智能馴化。因此,要格外警惕人工智能帶來的“絞殺”,認清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主從關系,人工智能僅僅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渠道并不是全部渠道,應該借助人工智能的便利更加高效的自主學習、更高效的驗證創新思維、更極限延伸人的生理功能,打破時間和空間局限為人的發展破除固有枷鎖。因此,人工智能與人應該助力人的發展,一切以教育規律和教育目標為前提,幫助人更高效率自主學習,更開創性思維且有批判精神的獨立的人。
結語
人工智能與教育應該是協同發展,人工智能致力于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新性思維,教育使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更大的跨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手段方式的創新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更直觀深入去感觸。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同時老師也在不斷摸索總結不足,實現補充,借助智能新技術更好地將教育發揮最大價值。
本文系2022年揚州市職業大學學生工作專項課題《運用黨史資源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XG2022B0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云霞,楊清潭.自媒體時代大學生講好紅色故事的現實意義及實踐路徑[J].高校后勤研究,2024,(01):72-74.
[2]訾鵬,陶義占.人工智能背景下河南考古旅游的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西部旅游,2023,(24):30-32.
[3]劉志文.基于AR技術的博物館文物展示設計研究[D].內蒙古藝術學院,2024.
[4]陸道坤,陳吉鈺.Sora:學校教育的“終結者”還是“拯救者”[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4):110-125.
[5]藍曉霞,黃立娜.運用新媒體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4,(05):42-47.
[6]任志鋒.人工智能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的變革與應對[J].教學與研究,2021,(04):55-62.
[7]劉陽,劉永林.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反計算”策略探討[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12):43-45.
[8]謝凌鋒.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路徑探索[N].河南經濟報,2024-05-30(011).
[9]黃德. 綠色教育背景下創新應用型本科高校課堂教學路徑研究[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下旬),2020(3):129.
[10]顧春雨,朱國棟.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特征、原則遵循與路徑創新[J].北京教育(高教),2024,(06):56-58.
[11]王惠敏.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革新:需求、挑戰及路徑[J].教師教育論壇,2024,37(01):13-18.
(作者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紡織服裝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