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中新網、央視網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數據收集,建立新媒體老年人相關圖文報道語料庫,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覺語法理論、傳播學框架理論等理論,對圖文報道進行多模態話語分析。新媒體報道中的老年人形象表現出生活舒適化、智能技術適老化、自我價值具體化、合法權益保障化、身心健康化、消費多樣品質化、社會氛圍尊老愛老化等特點,情感傾向為中性偏積極。圖片以敘事再現為主,采用中鏡頭、平視及俯視、直接眼神接觸、強取景等方式進行拍攝,凸顯“真實性”“關聯性”與“辨識性”。形象構建對策方面,可增加對正面老年形象典型案例的塑造,從而強化社會層面對老年人生活及精神面貌的全面了解;加強相關報道中文字對圖片的補充解釋作用,從而引發觀看者的思考,引導關注解決老年問題。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新媒體;老年人;形象構建
引言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23年末,全國人口總數達140967萬,與2022年相比,老年人口增加1693萬人,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與此同時,老年群體個人價值的實現、生活狀態及社會環境的討論不斷增加。步入21世紀,新媒體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生活,人們在享受新媒體帶來紅利的同時,新媒體也在塑造著現代人的形象,影響著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提出了新媒體構建了怎樣的老年人形象?展現了老年人何種生活方式及精神面貌?社會對老年群體保持怎樣的定位等問題。
目前,學界主要基于積極老齡化、評價理論、人文關懷視角對老年形象進行分析,涉及統計社會學、新聞與傳媒、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等研究領域。其調查語料類型可分為紀錄片、影視作品、新聞報道(包括文本報道和視聽媒體)、綜藝、短視頻、廣告。其中,紀錄片、電影等傳統媒體居多。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角下新媒體中的老年人形象構建研究尚未引起學界足夠關注。因此,本文通過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中新網、央視網等平臺建立新媒體中老年人相關圖文報道語料庫,并利用多模態話語分析從文本、圖片兩個視角進行老年人形象構建的分析與考察,旨在為新媒體中符合時代發展和需求的老年人形象構建提供數據支持和參考。
一、文本話語分析
(一)建立文本數據庫
本文在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與中新網搜索引擎中以“老年人”“銀發”“老齡化”為關鍵詞檢索了2019年1月1日—2024年1月1日的語料,去除重復和無相關文本,收集共計110篇老年人ruoeJCyKHgArQwFf1EXYBA==新聞報道,并分別建立文本語料庫。
(二)功能語言學視域下的文本話語分析
系統功能語言學為話語分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現基于韓禮德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從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三大元功能角度來分析老年人新聞報道的內容要旨、情感表達和語篇構式[1]。語篇的標題是對語篇內容的高度概括,能夠最直接準確地反映語篇主旨。因此在文本話語分析階段,首先將新聞報道的標題整理為單獨文本,根據扎根理論進行聚類編碼,對內容進行概括分析,共得出生活舒適化、智能技術適老化、自我價值具體化、合法權益保障化、身心健康化、消費多樣品質化、社會氛圍尊老愛老化7個類別的主旨,見圖1。生活舒適化和智能技術適老化相關的報道數量最多,占比分別為30.00%和26.36%;身心健康化、自身價值具體化、合法權益保障化、消費多樣品質化和社會氛圍尊老化的占比分別為16.36%、9.09%、8.18%、5.45%、4.55%。
語言在交際過程中充當表意工具的同時,也賦予了我們表達和理解情感態度的能力。通過分析新聞報道中老年人相關文本的情感表達,可明晰新媒體背景下社會對老年人的態度與評價。本文將新聞報道中的動詞與形容詞分別整理為單獨文本,并分別調查詞頻情況,以歸納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形象,分析出現頻率較高詞匯的情感色彩。文本將相關動詞和形容詞按出現頻率制成云圖如下,見圖2—3。
圖2中出現頻率較高(≥100次)的動詞有服務、養老、需求、提供、改造、生活、發展、建設、使用、消費、工作、需要、提升、保障、開展、支付、推動、滿足、進行、接種、推進、相關、解決、介紹、表示、參與、詐騙、幫助、供給、加強、教育、享受、完善、學習、實現、旅游、建立、優化、要求、提高、支持ruoeJCyKHgArQwFf1EXYBA==、活動、應用、持續、成為、健身。
分析發現,服務、養老、需求、保障、滿足、解決、建設、幫助、供給等動詞表明老年人享受社會保障,養老等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滿足,是社會福祉享受者;消費、支付、旅行、享受、健身等動詞表明老年人能在滿足基本生存資料消費需求的基礎上,追求發展資料及享受資料消費,是高質生活追求者;工作、參與、教育、學習、活動等動詞表明老年人在晚年繼續發光發熱,繼續參與工作創造價值抑或追求終身學習繼續豐富自己,是自身價值實現者;將改造、發展、提升、開展、推動、加強、完善、優化、提高等動詞在文本中進行定位,帶入語境后發現,此類動詞多圍繞解決老年人問題展開敘述,其中部分老年人仍面臨智能設備使用困難、防范意識較弱易遭受電信詐騙等問題,是數字鴻溝面臨者及防騙意識薄弱者;同時,這也表明老年人及老年社會問題極具社會關注度,老年事業受到大力扶持,是備受關注者。情感傾向一般可分為積極、中性及消極3類,將出現100次以上的動詞結合語境進行情感分析后顯示,積極詞匯有18個、中性詞有26個、消極詞匯有1個,見表1。
從動詞情感表達分析統計結果來看,所用中性詞匯較多,其次為積極詞匯,消極詞匯最少僅有1個,說明所選新聞報道中對于老年人行為的評價較為中肯,對于部分老年人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持有較為積極的態度,同時呼吁社會群體提高針對老年詐騙問題的關注度。總體評價較為客觀,能夠反映現實問題。
圖3中出現頻率較高(≥100次)的形容詞有健康、方便、積極、幸福、困難、重要、便利、安全、豐富、不同,見表2。
對以上形容詞進行共現分析發現,與“健康”一詞共現頻率較高的詞匯為服務、檔案、發展;與“方便”一詞共現頻率較高的詞匯為就醫、生活、設施;與“積極”共現頻率較高的詞匯為應對、實施、推進;與“幸福”一詞共現頻率較高的詞匯為安享、美滿、食堂;與“困難”一詞共現頻率較高的詞匯為特殊、遇到、家庭。“服務、檔案、應對、實施”等詞匯在文本中主要圍繞“社會層面為解決老年問題而采取的措施”展開敘述,“就醫、生活、安享、美滿”等詞匯在文本中主要用于描述“老年人的希望與追求”,而“困難”一詞則體現了部分老年人及個別特殊困難老年群體仍面臨的一些問題。因此根據愿望主體,將“健康、積極”劃分為“社會層面想要實現的目標”,將“方便、幸福”劃分為“老年人自身的美好愿景”。結果表明,社會層面對老年群體進行積極扶持與幫助的同時,老年人也對自身生活持有美好的希望與愿景,但老年人及個別特殊老年群體仍面臨著不小的困難與挑戰。
從語篇構式分析的結果來看,有圖報道占新聞報道總數的62.72%,其中大部分報道中的圖片位于文本的上方。在有圖報道中,圖片位于文本上方的報道占比為68.11%,圖片位于文本下方的報道占比為23.19%,圖片位于文本右側的報道占比為8.70%。以克勒斯和勒文提出的多模態語篇構圖意義資源中的信息值為例,從社會符號學構圖意義的角度來看,從左到右的放置造成了已知新消息的結構。同時,上方與下方也具有不同的信息值。被置于上方的要素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要素是“真實的”。“理想的”指它是概括性的實質,因此也是信息的最顯著的部分,“真實的”指特定的或更加具體的細節。因此,從符號構圖角度來看,老年人相關圖文報道兼具“真實性”與“合理性”。
二、圖片話語分析
(一)建立圖片數據庫
本文通過國內較權威的新媒體央視網、中新網平臺,以“老年人”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收集近5年有關老年人的圖文新聞329篇,圖片325張,并建立了圖片數據庫。
(二)視覺語法理論視域下的圖片話語分析
本文將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視覺圖像語法分析框架,包含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3個方面對圖片涉及的內容及組成要素進行分析。
1.再現意義
再現意義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它強調的是圖像中的參與者與圖像之外的觀看者之間的某種關系,并根據圖像中是否有矢量可分為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2]。圖像中有矢量為敘事再現,根據矢量的類型可以分為動作過程、反應過程、言語和行為過程。圖像中沒有矢量為概念再現,描述了物質的性質或者是各個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包括分類結構、分析結構和象征結構。本文所收集的325張圖片數據中,敘事再現324張,僅一張無矢量的概念再現圖片,以上列舉的4張圖片案例均為敘事再現。由此可看出央視網及中新網側重展示真實的活動過程,重視再現客觀世界各個參與者之間的聯系。
2.互動意義
互動意義是指圖像中的元素與觀看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主要分為4個維度:接觸、社會距離、視角以及情態。本節將通過以上4個維度進行分析。
(1)接觸。接觸是指通過圖像中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的目光指向來想象他們之間的接觸關系[3]。根據Kress和VanLeeuwen的觀點可把圖像分為索取類和提供類兩種。若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有直接的眼神接觸,則傳達出參與者想要觀看者有所行動,即為“索取”。若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目光接觸,僅對觀看者提供信息,此行為即可定義為“提供”。本文圖片數據庫中91%為“索取”,9%為“提供”。從接觸的角度來看,圖4是“索取”,圖像中工作人員攙扶老人,參與者老人注視著觀看者,希望得到關愛,見圖4。
(2)社會距離。從社會距離來看,鏡頭與參與者的距離反映圖像中的觀看者與參與者之間的親疏關系。視覺語法依據近鏡頭、中鏡頭和長鏡頭將其分為私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眾距離[4]。在本文圖片數據庫中,35%的圖片為近鏡頭拍攝,48%的圖片為中鏡頭拍攝,17%的照片采用長鏡頭拍攝。圖5屬于中鏡頭拍攝,展現參與者腰部以上特征,保持參與者與觀看者一定的社會距離。使觀看者更能具體直觀地感受到參與者及其周圍環境。展現了老年人刺繡的樣態以及精美刺繡的背景,突出老年人在傳統文化繼承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見圖5。
(3)視角。視角指拍攝者拍攝照片時的視角,可分為水平視角與垂直視角。垂直視角又可分為仰視、平視和俯視。本文圖片數據庫數據顯示仰視、平視和俯視的比例分別為13%、48%、39%,即平視與俯視居多。圖6屬于平視,拍攝者以平視角度拍攝社工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務,體現他們的平等關系,見圖6。
(4)情態。情態指在圖像表達程度即圖像的真實性,由色彩飽和度、色彩區分度和深度體現的,可分為低情態、中情態和高情態。本文圖片數據庫中的圖片低情態圖像僅占7%。圖7細節刻畫相對粗略,并未展現參與者具體的面部表情,因此屬于中情態,見圖7。
3.構圖意義
Kress和VanLeeuwen分析提出了構圖意義的3種資源:信息值、取景和凸顯。在此將從3種資源的角度進行劃分。
(1)信息值。圖像不同成分之間所處的相對位置體現信息值。根據相對位置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左右結構、上下結構、中心邊緣結構;所傳遞的信息值分別為已知與未知、理想與現實、核心與次要。本文圖片數據庫中未出現上下結構,故未分析上下結構。如前文的圖5可以分割為左右兩部分,屬于左右結構。左邊元素為刺繡作品,表示已知信息——刺繡工藝品十分精美,右邊老年人正在刺繡表示新信息,表明老年人在傳承傳統工藝方面取得成就,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流傳做出貢獻。前文中的圖6為中心邊緣結構,凸顯了老年人的生活狀態,老年人處于中心位置,屬于核心要素,老年人周圍的環境模糊化,屬于次要因素。拍攝者用該結構凸顯老年人的重要性,呼吁人們關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加入敬老愛老行列中。
(2)取景。體現圖片組成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可根據圖片中不同成分的分割線清晰與否分為強取景與弱取景。強取景的分割線清晰,能凸顯個體的個性和特點;弱取景的分割線模糊,更強調整體性。本文圖片數據庫中65%為強取景,35%為弱取景。如前文中圖4為強取景,人物衣著顏色與背景顏色形成對比,伸出援手的幫扶者及行動不便的受益者,與背景間有明顯的分割線,突出表現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的身份特征,展現了老年人需要關愛與幫助的特點。
(3)凸顯。指通過相對位置、大小對比、顏色對比、光線強弱以及形狀對比等方式來吸引觀看者的注意。據分析,本文圖片數據庫都采用多種對比方法結合的形式吸引讀者注意。如前文中圖7,運用了位置、大小和顏色3種對比方式,突出了處于圖片邊緣且占圖較小的服裝顏色鮮艷的老年人為圖片核心且占圖比較大的服裝暗淡旅客接熱水的這一志愿行為,展現了老年人積極投身公益奉獻的光輝形象。
在視覺敘事當中,語言和圖像存在擴展和投射兩種語義關系。話語投射是圖文報道中常見的語義關系,報道內容直接體現在圖片中。擴展是圖像與文字具有各自的意義,兩者相互聯系,互為闡釋、補充或增強。縱觀例圖,話語拓展關系較少,由此可見央視網與中新網的新聞圖文中多體現話語投射的語義關系。如前文中圖5,圖片展現了老年人刺繡的樣態,文字為“花甲‘繡娘’指尖匠心傳非遺”,報道內容直接體現在圖片中,為語義投射關系。
三、新媒體中老年人形象構建對策
從文本分析結果可知,《人民日報》及中新網中的老年人相關新聞報道內容較為豐富,角度較為全面。新媒體報道中的老年人形象主要顯現出社會福祉享受者、高質生活追求者、自身價值實現者、數字鴻溝面臨者、防騙意識薄弱者及備受關注者等特點。總體而言,對老年人評價較為中肯,情感態度為中性偏積極,消極內容也僅限于對老年人短板與不足的客觀陳述,并無明顯批評含義,同時語篇構式也具有真實性與合理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問題困境因時而變,除生存資料外的需求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也具有多樣性。
此外,從圖片話語分析結果可知,央視網及中新網重視呈現事件的客觀視角以及老年人與讀者的聯系性。通過再現意義、互動意義、構圖意義3個層面的分析發現,圖文報道多采用敘事再現、平視、俯視的拍攝手法,展現老年群體與社會其他群體的關聯性;利用中鏡頭與目光接觸直接傳達信息點,展現出話語投射的語義關系,具有真實性;通過強取景等構圖方式形成對比以突出傳達信息,具有辨識性。顯然,相關報道在注重觀看者同老年人間的關系連接和情緒溝通的同時,也通過各種拍攝手法來展現自身對老年人社會地位與社會價值的肯定。
結合新媒體中的老年人形象構建特點,為引導社會對老年人的全面認識及對老年人這一社會群體的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加強正面典型案例的塑造
老年人的形象塑造目前主要以客觀評價為主,還存在正面形象傳播不足、正面案例缺失等情況。從傳播學框架理論的角度來看,當以不同結構對相同信息進行組合時,其對目標受眾所產生的影響可能大不相同[5]。因此在老年人形象塑造方面,可采取積極、正面的框架,如強調老年人的智慧、經驗、樂觀態度等信息點,從而塑造正面的老年形象作為典型參考案例,以加深社會對老年人生活及精神面貌的全面了解。
(二)增強相關報道中文字對圖片的補充解釋作用
分析發現,報道中圖片同文本的組合關系多為直接呈現,文本描述部分缺乏深入的思考性和對圖像本質意義的理解。相關報道可以通過自發地去聯系圖像中的情感表現以及底層價值,提升文字對圖像表現的關聯性和補充性,使圖像最終可以達到引發觀看者進行抽象的理論思考的作用。進而為社會群體提供關注老年問題的價值導向,并引導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結語
本文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覺語法理論、傳播學框架理論等理論采用多模態話語分析方法對新媒體中構建的老年人形象進行分析,并總結出了新媒體背景下老年人形象特點,提出了“加強正面典型案例塑造”及“增強相關報道中文字對圖片的補充作用”的形象構建對策,在老齡化與信息技術革命的雙重深入下,為新媒體中符合時代發展和需求的老年人形象構建提供了數據支持和參考。未來將繼續以新媒體中構建的更為具象化的老年人形象為例,結合社會現實情況進行分析,以期為老齡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宋梅,嚴暄暄,何清湖.多模態話語分析視域下的《中國日報》中醫藥形象構建及傳播策略研究[J].中醫藥文化,2023,18(06):513-523.
[2]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05):1-8+80.
[3]楊玉潔,陳林.視覺語法視角下電影《人生大事》多模態話語分析[J].現代語言學,2024,12(04):51-59.
[4]楊雪純,周忠新.基于視覺語法的多模態話語分析[J].新聞傳播科學,2023,11(03):416-423.
[5]喬新玉.傳播學視閾下的框架理論綜述[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27(10):3.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