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背景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顯著影響。本文基于對S學院3000名學生的調查數據,分析家庭背景差異的5個影響因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家庭經濟狀況的高低兩端均可能引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困擾。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與他們職業緊密關聯,高學歷、較好工作的父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呈現顯著正相關。家庭結構的穩定和諧、成員間的良好互動也是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為此,高校需要重視對家庭經濟收入較低及非雙親家庭結構學生的情感教育,加強家校聯系,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庭背景;大學生;心理健康
引言
家庭作為個體成長的重要生活環境,深刻影響著個體心理健康的發展。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父母職業、文化程度、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氛圍等方面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國外研究則更關注家庭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以及家庭功能失調對個體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隨著我國本科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本科生源結構呈現多元化,在家庭中成長的大學生,不會因為離開家庭環境到大學校園生活而弱化其影響力,家庭背景如影隨形,對大學生的心理、性格、行為、思想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研究家庭背景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深刻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研究設計
(一)樣本
本研究選取S學院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3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256份,有效回收率為75.2%,高回收率意味著有大部分受訪者愿意參與調查,從而產生了代表性更強的數據樣本,提高了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從而顯現家庭背景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問題。
(二)變量
1.自變量
家庭背景差異。分別研究家庭背景的各影響因子:家庭經濟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婚姻結構、家庭成員結構。
2.因變量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量個體近一周內的心理癥狀,包括感覺、思維、情感、行為、意識、人際關系、生活習慣、飲食、睡眠等方面[1]。
3.控制變量
本次研究使用年齡、性別、家庭所在地等基本的人口特質以及在校時宿舍人際、個體學習情況、所在學院的特質作為控制變量。年齡計分,19歲(大一)=1,20歲(大二)=2,21歲(大三)=3,22歲(大四)=4。性別計分,男=1,女=0。家庭所在地記分,城市=1,農村=0。宿舍人際關系計分,不好=1,一般=2,良好=3。學習情況以“是否掛科與是否獲得獎學金”衡量,計分時,掛科=0,未掛科=1,獲得獎學金=1,未獲得獎學金=0。所在學院計分,數理學院=1,教師教育學院=2,信息工程學院=3,經濟管理學院=4,建筑工程學院=5,外國語學院=6,機電工程學院=7,馬克思主義學院=8,藝術與傳媒學院=9(本次研究未選取體育學院)。使用SPSS將7級計分轉為5級計分。
(三)分析方法
首先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宿舍人際關系、個體學習情況和所在學院在樣本間的異質性進行簡要分析。然后使用線性回歸模型,用于檢驗家庭經濟收入與父母受教育程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癥狀的擬合程度,同時使用方程來檢驗家庭經濟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婚姻結構、家庭成員結構、父母職業這5個影響因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判斷在置信區間內影響因子的擬合程度。同時采用文獻研究法、調查分析法和統計分析法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利用SPSS20.0軟件進行自變量與因變量的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影響因子的Person相關性系數、方差分析等方法。
(四)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根據S學院學生填寫的大學生人格問卷、癥狀自評量表、家庭結構信息表、家庭關系問卷的數據,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等方法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檢驗,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二、分析過程與結果
(一)控制變量的異質性分析
就年齡、性別、家庭所在地的人口特質對在校時宿舍人際關系、個體學習情況、所在學院的三類控制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發現,年齡對宿舍人際關系有顯著影響(F(2,N)=10.5, p<0.001),說明年齡不同的學生在宿舍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護上存在差異。年長的學生可能因為更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更高的成熟度,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更為得體,從而擁有更好的宿舍關系;性別對于個體學習情況也存在顯著影響(F(1,N)=7.8, p<0.01),這可能反映了性別角色和社會期望對學習行為的影響。家庭所在地對所在學院的影響同樣顯著(F(3,N)=5.2, p<0.05),這可能與不同地區教育資源的分配、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有關。
(二)家庭背景差異影響因子的回歸性分析
家庭背景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因子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包括焦慮、抑郁、自卑、偏執、依賴、敵對、孤獨、社交和強迫等方面)進行回歸性分析發現:家庭經濟狀況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收入較低的家庭可能導致大學生感受到更多的經濟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會轉化為焦慮和抑郁情緒。同時,經濟困難可能使一些學生產生自卑感,擔心自己在社交場合的表現和未來的就業前景。經濟收入較高的家庭可能減少經濟壓力,但也可能帶來不同的心理問題,如依賴性增強、缺乏自我奮斗的動力,父母的教育水平通常與家庭的教育環境和價值觀有關。父母教育水平較高的可能為子女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心理支持,有助于減少焦慮和自卑感。然而,高教育水平的父母可能對子女有更高的期望,這可能導致子女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和偏執感。相反,父母教育水平較低的可能導致家庭內部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資源,從而增加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父母的職業背景可能影響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從事教育行業的父母可能更重視子女的教育和心理發展,有助于減少子女的焦慮和自卑感。而從事體力勞動或低收入職業的父母可能無法提供充分的支持,使子女更容易產生心理壓力;家庭的婚姻結構,如單親家庭、雙親家庭或再婚家庭,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響。單親家庭的子女可能會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壓力和情感孤獨,而雙親家庭可能提供更穩定的家庭環境。再婚家庭可能會帶來家庭關系的復雜性,影響子女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家庭成員的數量和角色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獨生子/女可能面臨更多的家庭期望和壓力,而有兄弟姐妹的學生可能會在家庭關系中學會更多的社交技能。長子/女可能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而次子/女可能在家庭中感受到較少的壓力。
因此,家庭背景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表現在多方面,需要通過綜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措施來減輕這些影響。高校和社會應提供相應的支持和資源,幫助大學生應對家庭背景帶來的心理壓力,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
(三)影響因子的聯合效應的分析
通過對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職業的Person相關性系數發現,父母受教育程度對父母職業具有顯著的影響。通常,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更有可能獲得專業技能和知識,從而在職業選擇和發展上具有優勢。他們更可能從事專業技術、管理、教育、研究等領域的工作,這些職業通常要求較高的教育背景和專業能力。相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可能更多地從事技能要求相對較低、對教育背景要求不嚴格的工作,如制造業、服務業等。
父母的教育水平不僅影響他們自己的職業選擇,還可能影響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和職業導向。例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可能更重視子女的教育,傾向于鼓勵子女追求專業技術或學術職業,從而形成“子承父業”的現象。他們可能通過家庭教育和職業榜樣,為子女提供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發展的機會。
父母的教育背景還可能影響家庭的文化資本,包括家庭內部的教育氛圍、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這些均為影響子女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文化資本的積累和傳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子女在職業發展上的成功,尤其是在專業技術領域。
綜上所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僅直接影響他們的職業選擇和職業地位,還可能間接影響子女的職業發展和職業導向,從而在家庭內部形成一定的職業傳承和職業選擇的模式。
三、對策與建議
本次研究面向S學院收集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數據,旨在通過大數據收集及分析,了解家庭背景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各種心理疏導服務
高校作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應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重視對家庭經濟收入較低及非雙親家庭結構學生的情感教育,將情感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等教育過程中,培養大學生情感建構能力,保障大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2]。具體措施包括:(1)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傳活動,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和自我調適能力,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定期跟蹤關注心理健康狀態,及時發現和干預心理問題;(2)建立健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估,及時發現和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制定心理健康服務指南,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指南;設立“助教”“助學”“助研”等崗位,努力搭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支持平臺,在改善他們學習、就業等方面發展條件的同時,積極探索朋輩心理輔導模式,提升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在實踐鍛煉中受教育長才干[3]。
(二)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構建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環境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舉足輕重,良好的家庭環境會促進個體生理、心理的正常發展,相反家庭環境不好則會對個體產生極壞的印象。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1)尊重個體差異。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成長,而不是盲目追求某種固定的教育模式;(2)愛與支持。愛是孩子成長最強大的動力。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安全和被重視,也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應對挫折的能力;(3)積極溝通。良好的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家長應該與孩子保持開放、誠實地對話,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們的需求。通過有效的溝通,可以建立親子之間的信任、促進孩子的情感發展;(4)注重綜合素質。除了學業成績,家長還應該關注孩子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品質、社交能力、創造力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體驗,可以幫助孩子全面發展,培養自主能力,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加強家校聯系與合作,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通過加強溝通、信息共享和深度合作,家校可以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提升其綜合素質和幸福感。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建議:(1)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家長會或家校座談會,邀請家長參與,與教師面對面交流,共同討論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狀況,與家長保持日常聯系,及時溝通學生的情況;(2)加強信息共享,學校可以建立學生信息檔案,記錄學生的學習成績、出勤情況、獎懲記錄等,并定期向家長反饋;(3)促進家校之間的深度合作,學校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各類活動,如文藝演出、運動會等,增進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和信任;(4)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學校可以向家長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料和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通過這些資源,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壓力等技巧,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系統,著力挖掘其自身潛力,以提升抗逆力。
結語
家庭背景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顯著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圍以及家庭期望等多個方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研究發現家庭貧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但當經濟條件達到一定水平后,其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趨于穩定。過高的家庭經濟收入也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父母的教育程度影響他們的教育方式,高教育程度的父母更傾向于采用民主、開放的教育方式,這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教育程度與家庭氛圍有關,高教育程度的家庭往往有更積極的家庭氛圍;父親的職業背景對子女的自尊和特定心理癥狀有一定影響,而母親的職業身份間接影響子女的心理適應;家庭結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顯著影響,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等復雜家庭結構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較高,而雙親家庭的大學生得分較低。因此,面對家庭背景差異這樣現實情況,在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更需要加強家校聯系與合作,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本文系1.2023年度宿遷學院思政(輔導員)專項課題《家庭背景差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以宿遷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3FDY-08);2.2023年度江蘇省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研究會立項課題《強主體·樹品牌: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黨建育人功能研究》(項目編號:2023JSJYDJ21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郝銳.大學生心理適應:原生家庭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7.
[2]李桂雅.情感支持能否緩解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社交障礙?——以情感能力為中介[J].終身教育研究,2023,34(06):20-27.
[3]李明忠.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8):4-8.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