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思政課”以“三全育人”為基礎,將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英雄之城——“錦州”的紅色資源文化,聯動協調融入高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有機統一整體之中,使錦州紅色育人資源實現人人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時代價值。通過分析紅色資源與大思政的耦合性,明確紅色資源與大思政課“是否可融”,通過闡釋兩者所孕育的導向性、激勵性、傳播性等價值,明晰為何“要融”,最后通過構建行之有效的“三全育人”方式,實現如何“去融”,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三全育人”的深度融合,織思想政治教育大網,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一體化格局。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錦州;紅色文化
引言
“錦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錦州不錯”,錦州擁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尤其是以遼沈戰役為積淀的豐富紅色文化資源最為突出,這一歷史時期所積蓄出的有形與無形的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著紅色基因,賡續著紅色血脈,內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是“大思政課”最為鮮活、最為生動的現實教材,更是助力實現錦州3年振興新突破新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實踐力量。而“大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更應以紅色文化資源為滋養。為此,要充分利用開發錦州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三全育人”思政體系中,使之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實現對大學生的精神洗禮和力量感召,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融合起點:賡續紅色資源文化,耦合“三全育人”內在邏輯
融合之起點在于是否“可融”。在“三全育人”視域下對錦州紅色資源“是否可融”的契合共生性研究,是對錦州紅色資源文化育人價值的功能性之開端,也是勾勒“三全育人”視域下“大思政課”育人的精神譜系,更能推動錦州紅色文化資源與“大思政課”基因式的深度融合,為此,首要的就是明確二者內在的精神內蘊。
紅色資源文化是指基于團結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過程中所鑄就的恢宏,如鳳凰涅槃般的革命歷史歷程,亦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所固有的精神特質的文化結晶。因此,沐浴于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任務也不斷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動。為此,肩負著新時代賦予“大思政課”崇高使命的帷幕已徐徐升起。因此,唯有將紅色資源文化中愛國主義精神延續與新時代的時代特征有機結合,才能創造出新時代“大思政課”的光輝范例。
從抗日戰爭的浴血奮戰到解放戰爭的血戰到底,錦州地區在這段戰火紛飛的歷史中留下了大量的令人銘心鏤骨遺跡、遺痕、遺風等紅色文化資源。錦州紅色資源涉及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等特質,具有高度整合性。同時具備集聚追求遠大理想和崇高理想信念為一體化的獨特傳承屬性。為此,要“讓紅色基因滲入血液、浸入心肺”,而“三全育人”就是對紅色文化育人傳承的最有力抓手。“三全育人”作為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始終將人員要素要求、時間要素要求、空間要素要求三者貫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從而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協調聯動,從這一層次來看,紅色資源文化為“三全育人”提供了內涵豐富、生動鮮活的育人資源,而“三全育人”為紅色資源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育人隊伍建設、育人過程銜接、育人資源與載體的全面挖掘奠定了基礎,為實現點、線、面的整體協調聯動提供了良好平臺。錦州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意識形態的價值引導性與“三全育人”的價值目標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二、融合過程:浸潤紅色資源,發揮“三全育人”價值
錦州作為新中國第一縷曙光升起的地方,具有堅定的紅色信仰和毫不動搖的重要教育源泉。為此,通過利用“三全育人”傳遞錦州紅色資源文化,繼而實現“大思政課”的德育引領、激勵、傳播等價值。
(一)理想信念的導向價值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大思政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而“大思政課”首要的出發點就是堅定理想信念。在戰火紛飛的遼沈戰役之中,14000余人不畏犧牲,長眠于東北這片熱土,老一輩的革命家用實際行動乃至用生命詮釋了何為信仰,如何堅定信仰,那就是始終堅定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共產主義信念。為此,將紅色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新時代大學生了解到模范先鋒的優秀品質,從而在精神層面為大學生樹立旗幟力量,堅定做到社會主義新時代合格接班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舉旗人。錦州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是引領主流意識形態,有效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的重要方式。
(二)精神動力的激勵價值
日月其邁,歲律更新。“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而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就是在感情熏陶、凝心聚力等方面實現正向激勵。如果在“大思政課”上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就可以脫離過去傳統的機械性復述,增加了“身臨其境”的視覺體驗感,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其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建設中。二者相融能夠使青年人獲得潤物無聲般地心靈充實、源源不斷的精神養分,對其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及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重大的激勵作用。
(三)文化傳播的載體價值
不同于傳統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照本宣科”“照屏宣科”。基于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明顯的文化特性、獨特的文化功能等特點,“紅色遺跡、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則是更具獨特性的傳播載體”[1],通過將紅色文化與“大思政課”一體化形式開展各類教育活動,有利于豐富課堂的多樣性形式,例如,組織學生到遼沈戰役紀念館進行參觀訪問、觀看全景畫,組織參觀配水池、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等戰斗遺址,加深對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的代入感、提升對共產主義事業的歸屬感。基于此,真實的體驗感或基于“反轉課堂式”的直觀理解,可以真正提升對紅色文化認同度,發揮出紅色革命文化特有的傳播價值。
三、融合方式:點燃紅色資源引擎,培育“三全育人”時代新人
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獨有的文化教育功能,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紅路標”,錦州市作為“四地”,紅色文化德育內涵豐富、紅色基因深厚、育人價值顯著。為此,要通過教育主體的“全員”、教育進程的“全過程”、實踐育人的“全方位”3個方面切入,構建錦州紅色文化資源與“大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從而實現人才培育方式從“單”發展到“全”,不斷提升育人體系立體化建設。
(一)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全員育人合力
關于“三全育人”之“全員”中的“員”,“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這一論述則說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三全育人”視域下紅色育人的塑造者、教育者、引導者、實踐者,強調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調動各教育主體對象參與到“大思政課”教育中,充分發揮以錦州紅色資源為載體的育人價值。為此,要將錦州市紅色資源文化融入“三全育人”工作體系中,首要的就是培育紅色文化全員育人主體,實現育人無不盡責。一方面,培養思想政治教育情懷,充分凝聚育人主體合力,要培育一批懂錦州紅色文化歷史、傳錦州紅色文化基因、行錦州紅色資源文化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以高校為主題的“全員育人”實踐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應起到前鋒模范作用,包括思政課的教師、輔導員等在內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都應明確自身定位,加強對遼沈戰役相關史實的認識與學習,系統了解錦州攻堅戰、黑山阻擊戰等八大戰役的歷史事實,認真領悟遼沈戰役的精神內涵,主動將錦州市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育人工作中,利用錦州紅色資源開創紅色文化主題教育課程,爭做紅色文化育人的行業專家,提高紅色文化素養,不斷發揚錦州紅色文化育人的榜樣力量;另一方面,實現新時代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發揮新時代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高校進行紅色文化育人的關鍵”。換言之,自我教育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即通過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意愿性、主體能動性,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星火效應”“頭雁效應”等榜樣帶頭作用,再結合自我學習與自我反思的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為此,高校可以通過開展組織參觀紅色遺址實地探訪活動等多種形式的紅色主題教育活動;選拔理想信念堅定、價值觀正確的優秀先鋒模范組成紅色文化宣講團,并聘請在紅色文化領域具有一定權威性和研究成果的專家對其進行培訓教育,使大學生群體充分接受并認同紅色文化教育,再通過與積極分子談話和培養考察等教育影響其他學生。從而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具有高素質紅色文化素養的優秀紅色先鋒模范隊伍,真正引導學生注重紅色文化意識與行為之間的轉換,真正了解遼沈戰役,能夠從內心深處堅定紅色文化的高度自覺自信。
(二)用好紅色資源,實現全過程育人
紅色文化因其具有多樣性、系統性的特點,可以打破育人過程“斷層”現象,促進育人“全過程”的有效銜接,從而實現教育的連續性。為此,就要打造校內和校外兩種模式。一方面,校內要營造富有紅色校園文化的氛圍。通過開展紅色文化匯演、組織情景劇演繹等模式,在劇本的前期資料收集、編寫過程中實現故事串聯、情景式的學習,鞏固深化對遼沈戰役、東北抗聯等革命精神的理解。同時,也可通過革命英雄的事跡來“現身說法”,例如,邀請遼沈戰役特等功臣梁士英烈士的孫女來講述梁士英的英雄事跡,感受革命烈士堅定的理想信念,真正實現歷時視域和共時視域的有機融合;另一方面,校外要打造紅色育人基地。錦州作為英雄之城,是蘊含著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名城,同時也是擁有眾多高校的教育之城,因此,營造紅色文化全程育人環境,校外紅色文化基地的建設對全方位育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例如,錦州目前以紀念館、戰斗遺址等形式存在的校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分布相對集中,相互毗鄰,串起了錦州紅色文化景觀群,如將配水池戰斗遺址、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帽山戰斗遺址等與遼沈戰役歷史相關的舊址進行整合,形成了以錦州為核心向南、向北延伸的戰斗遺址群落,起到了良好的集群效果。為更充分地對錦州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加以利用,進一步強化紅色教育基地的育人擔當,可以將錦州高校與紅色基地按位置集中度和歷史相關度進行統籌劃分,處于同一區域的高校負責所屬紅色基地的資源保護、研究歷史文獻和實踐教學,不斷深入推進錦州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發揮紅色資源最大育人價值,培養紅色文化人才,真正實現育人全過程無斷續、相銜接。
(三)發揚優秀紅色傳統,實現全面育人
“紅色傳統”是指在“政治上的、組織上的、工作作風上的一切好的東西”將紅色傳統融入“全方位”育人,旨在橫向拓展、縱向深入的基礎上,使紅色傳統成為育人各點、各線的連接點。不斷深入、交織、融合,織就“大思政課”一體化育人大網,實現育人無處不在。一方面,打造紅色思政課堂主陣地。目前高校思政課主要圍繞《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等書籍為載體,因此,思政教師在課堂講授時,應根據授課內容適當引入與錦州紅色資源相關的故事和人物事例,穿插紅色經典影片、紅色歌曲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在“寓教于樂”中提升對革命精神的感召力。例如,在講述遼沈戰役時,可以引入電影《大決戰》相關片段進行輔助教學,以此加深對遼沈戰役歷史意義的深入理解,做好新時代遼沈戰役時代價值的傳承者;另一方面,由于5G時代的到來,加速了新媒體的發展,這就突破了傳統面對面教學的空間限制。為此,高校應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廣泛性、交互性等特點,擴大“錦州紅”的傳播范圍,可以依托錦州市文化和旅游資源局、遼沈戰役紀念館等紅色資源網站,開展線上紅色文化主題教育,在高校官網、微信公眾號等新媒介,上傳具有鮮明教育意義的紅色電影、紅色文章,開設具有錦州特色的紅色文化主題專欄。使學生在瀏覽校園信息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錦州紅色文化的熏陶,比如,可以借助陳云的棉背心等教育實物載體以圖片、視頻等形式上傳到遼沈戰役紀念館特色文化專欄,讓廣大人民群眾感悟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儉樸生活的家風家教。同時,可在此基礎上開發紅色文化課程,在中國慕課、微課等平臺開設錦州紅色文化資源學習平臺,按照網絡課程規定任務、設定學分,要求學生在平臺上自主學習,切實感受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品質和文化傳統,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促進思政課程與網絡思政課同頻共振、同向同行。
結語
以錦州紅色文化資源構建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下教育載體,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中所蘊含的政治引領、文化傳承、歷史鏡鑒等重要育人作用,豐富“大思政一體化”的文化陣地,從而強化堪當民族復興主體的理論認知之維、培植紅色情感、堅定理想信念,更好地推動以錦州紅色文化資源之“源”,活“三全育人”之“水”。
參考文獻:
[1]羅麗琳,蒲清平.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時代價值[J].新疆師傅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45-52.
[2]渠長根,王靜.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育人教育綜述[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2(03):289-296.
(作者單位:中共錦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