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智慧化發展的核心動力。本文分析了新質生產力引領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重點論述了新質生產力引領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著力點與實現路徑,并提出在進行高校圖書館智慧化發展過程中要處理好的3對關系以及避免認知和行動上的3個誤區。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高校圖書館;智慧圖書館
引言
2023年9月,自“新質生產力”概念首次提出以來,強調“重視科技創新資源的整合,引領新興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隨后,在中央政治局第11次學習會議上,再次重申“新質生產力是主導創新效力,解脫傳統經濟增進模式和生產力發展路線,具有高質量、高科技、高效能特點,吻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突破路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當下,高校圖書館智慧化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是發展智慧圖書館的核心動力。
一、新質生產力與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理論、時代和現實3個邏輯關系
(一)理論邏輯:新生產要素與傳統圖書館轉型升級
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和最終決定力量是生產力的發展,新質生產力本質是高科技創新的生產力,高新科技賦能勞動者、勞動對象與勞動資料的生產力三要素,推動生產力的創新高科技化。
對于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而言,圖書館智慧化建設是必然趨勢。智慧圖書館建設,離不開高科技的人工智能、物聯網、5G、區塊鏈等技術。
與一般性的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提升不同,高校圖書館新質生產力是由具有顛覆性、原創性和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催生,是生產力“質” 的躍遷,也將進一步催生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深刻變革。
(二)時代邏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圖書館新質生產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以跨學科交叉、跨界融合創新為重要特征,高校圖書館借助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技術,有望從根本上得到顛覆性的改變,未來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與應用將推動圖書館資源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下圖書館發展的重大變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下的智慧圖書館,機不可失。
(三)現實邏輯:常規生產力與智慧圖書館發展戰略目標
由于我國高校辦學普遍起步較晚,主要借鑒國外知名本科院校的辦學經驗,在圖書館的建設上,隨著人工智能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高校圖書館智慧化建設還存在諸多局限,對于智慧圖書館的整體建設,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高校圖書館建設現狀處于較低水平
目前全國圖書館智慧化建設總體水平不高:數字基礎設施薄弱;應用場景不清晰;數據協同與決策能力不強;標準規范不健全;智慧館員培養體系不完善;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未落到實處[1]。加上國內高等教育起步較晚,高校圖書館建設基本參照國外知名本科院校,圖書館智慧化建設任務更是任重道遠。
2.我國圖書館存在基礎研究薄弱、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
智慧圖書館研究國外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國內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國外的研究占比高達55%,偏向于微觀方面,重視技術可用性、實踐應用、用戶管理等;國內研究占比達42%,側重宏觀方面,關注圖書館轉型、系統和空間設施建設等[2],有重理論輕實踐的趨勢,結合實際創新不夠。
綜上說明,如果沒有新質生產力帶來圖書館智慧化建設的顛覆性躍升,以傳統的圖書館管理和服務方式,難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圖書館信息資源服務功能很可能被邊緣化[3]。
二、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圖書館發展的著力點和實現途徑
(一)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圖書館發展的著力點
1.勞動資料方面:強化高校圖書館發展前沿科技研究與應用
科技含量高的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4]。圖書館新質生產力應是圖書館領域引入具有革命性和顛覆性的前沿科技。圖書館智能化、數字化的工具逐漸取代傳統的勞動資料,勞動資料逐步呈現出先進和高效的特征[5]。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等技術以高度交叉融合的特征呈現出信息工程、數字孿生、大語言模型、AI等新質生產力賦能智慧圖書館建設,以智能分揀機、AI智能數字機器人等新質勞動工具服務讀者。
2.勞動對象方面:聚焦圖書館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
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是勞動對象,具有革命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極大地豐富了勞動對象的形態和種類,拓展了生產新畛域,創造了生產新環境。高校圖書館,勞動對象除了傳統的紙質館藏品外,還有以文字、圖片、音頻等形式存在的教學科研多模態資源,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技術,既可以對傳統的紙質藏品進行數字化孿生復刻,也可以對現有的多模態資源根據用戶的需要進行多源異構數據化處理。
3.勞動者方面:著力培養高校圖書館高素質隊伍
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是勞動者,智慧圖書館建設離不開具有高信息素養的館員,需要具有科技應用能力、數據挖掘和處理能力及閱讀宣傳推廣能力的智慧館員,招納并培養既懂技術又懂專業的全能型智慧館員,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館員隊伍。
(二)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主要實現路徑
1.傳統高校圖書館科技的原創性突破
傳統高校圖書館管理和服務方式的原創性突破,是指具有質的飛躍、顛覆性的創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創新,傳統館藏多模態資源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字化復刻,突破實物館藏,實現館藏數字化的顛覆性飛躍。傳統的紙質圖書資源,需要用戶與館員溝通,通過線下或線上郵寄的方式借閱,數字化的出現,讀者的借閱模式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由傳統的線下轉為不受時空限制的線下線上相結合,例如,圖書館引進圖書自主借閱機、AI服務機器人以及AI數字館員,通過內置AI語音芯片和借閱編程,運用生成式大語言模型仿真館員進行全年無休語音服務,這一服務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傳統館員受限服務模式,用戶的服務需求得到了質的飛躍。
2.全新先進生產要素的引入和集成
先進的生產要素,包含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創新,圖書館形態的演變進程,蘊含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技術、消防工程、建筑工程、信息工程技術等多門學科知識的科技創新。以復合圖書館為例,在空間建設中需要安裝傳感器、成像設備,智能書柜、RFID自助借還機、圖書防盜設備等,再運用物聯網技術通過5G無線網絡把數據傳輸到數據處理中心,監測室內狀況,在智慧圖書館元宇宙閱讀體驗館中,還需要配置可穿戴設備,結合Spatial Sound空間音效技術,三維圖形渲染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等,為用戶呈現逼真的元宇宙虛擬展示。高校圖書館的專業學科知識服務3D建模體驗室,需要配備3D打印機、3D掃描儀、電腦、3D設計軟件、切片軟件、3D打印材料等,操作的高校師生需要具有相應的信息素養能力。這些都需要高校圖書館引入先進的生產要素以及成套的科技感十足的設備和技術。
3.圖書館智慧化功能的跨界突破
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實現圖書館智慧化建設已成為必然性,見圖1。在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進程中,高校圖書館服務內涵和外延的邊界得以拓寬,中心化的信息資源服務模式逐漸被打破,并逐步尋求跨界突破,如科技創新驅動下的VR技術元宇宙閱讀體驗館、提供開放式科技查新有償服務、云端學術研討會、與資源服務供應商合作開設校園書店、與餐飲商合作引入輕飲食區,如咖啡視聽閱讀區、強化社會化服務功能,如數字化遠程助農服務、增加數字化館際合作、館企合作等模式,在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下,加快完善全國圖書館聯盟的布局和實質性規劃,推動形成區域圖書館一體化,以點帶面,逐步為全國智慧圖書館統一大聯盟的跨界構建積累經驗。
4.重視智慧館員隊伍建設
圖書館要著力構建智慧館員的教育人才管理機制[6]。注重智慧館員培養的頂層設計,調整管理和技術館員的層次布局,構建館員業務培訓體系。健全智慧館員動態評估激勵機制。通過設置智慧館員的績效考核制度和物質加精神的多重激勵措施,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館員不斷地提升自己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信息素養能力。
三、新質生產力與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需要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一)智慧化發展和安全底線的關系
自2013年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研討以來,其在智慧服務、管理、空間、館員、新一代服務平臺和相關制度體系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知識產權界定問題爭議不斷以及大數據時代海量讀者個人隱私信息的獲取,數據安全問題日益嚴重[7]。建立智慧圖書館數據治理法律體系,營造安全治理環境。完善數據確權制度等措施迫在眉睫[8]。
(二)提升效率和促進協同發展的關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創新生產要素配備方式,提高生產要素配備效率,讓各類優質要素向新質生產力暢流。聚焦高校圖書館建設領域,雖然圖書館智能設備、智能管理系統、資源的數據化加工處理和館員智慧素養的提升,大幅優化圖書館各要素之間配置效率,促進了圖書館深層次的服務轉型,但由于全國高校辦學規模不一,經費配置不同,出現圖書館間資源流動分化問題,將導致資源流動不足的高校圖書館被邊緣化的風險。鑒于此,圖書館進行智慧化建設的過程中,在重視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要兼顧館際之間資源合理流動,全面提升文獻資源建設的整體協同共享管理,助力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加快知識的創新、傳播與應用。
(三)新質生產力和常規生產力的關系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效能、高科技、高質量的特點,是符合新發展觀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與常規生產力相比較,新質生產力具有革新性和突破性的特點,所以其發展首先具有從某個點或局部突破,通過以點帶面,逐步覆蓋全領域,最終走向常規生產力。在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過程中,新質生產力以點狀突破,為圖書館智慧化發展提供可能性,常規生產力則為圖書館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高校圖書館新質生產力要避免的幾個誤區
(一)不能把新質生產力簡單等同于現有生產力的提升
在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過程中,不能隨意將任何新技術進步都冠以“ 新質生產力”的標簽,不能將一切圖書館管理和服務科技進步均算作新質生產力范疇,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發展高校圖書館智慧化建設一定是有重點的,一定是先呈點狀突破的,不可無目的地發展。
(二)不應在傳統高校圖書館業態范疇思考智慧圖書館新質生產力
科技革新催生了新產業、新動能、新模式,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核心要素。圖情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拓展“圖情”的邊界,引領圖情新興業態的培育與發展。在探索和發展高校圖書館新質生產力時,應當轉換視角,跳出傳統圖書館框架,樹立“大圖情觀” 思維,適應新質生產力革新所帶來的業態的跨界變革。
(三)避免一窩蜂式的盲目跟風和無差異化復制
目前智慧圖書館建設從總體上看還只是一個概念,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建設應制訂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科研計劃,逐步推進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吻合本校校情的創新,避免盲目跟風投資、照搬照抄、重復建設,應分點狀突破,階段推進,逐步把智慧圖書館這一概念變為現實。
結語
在新質生產力逐步被重視的今天,高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把握好與其理論、時代和現實邏輯的基礎上,要認真厘清其引領的著力點和實現途徑,并處理好智慧化發展和安全底線、提升效率和促進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常規生產力的3對關系,才能避免陷入認知和行動上的誤區,確保高校圖書館事業朝著健康的道路發展,最終實現圖書館的智慧化。
參考文獻:
[1]周笑盈.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現狀與發展策略——基于對全國33家圖書館的調研[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09):63-71+101.
[2]胡媛,鄒小敏,朱益平.國內外智慧圖書館研究熱點與主題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05):77-84.
[3]李沅潔,邵波.智慧圖書館十年實踐研究:進展、困境與出路[J].圖書情報工作,2023,67(24):135-148.
[4]陳斌開.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要求[N].光明日報,2024-2-22(06).
[5]李東民,郭文.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生成邏輯與當代意蘊[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04):8-13.
[6]王星星,侯建勝.智慧圖書館建設:基本原理、實踐模式與機制構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09):12-18.
[7]梅振榮,裴麗,王海伶.歐盟《數據治理法》的解讀及對我國智慧圖書館數據治理的啟示[J].圖書館,2024,(04):62-68.
[8]夏義堃,蔣潔,張夏恒,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信息資源管理學科回應與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4,36(01):4-32.
(作者單位: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