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文科視域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音樂類課程思政建設意義及路徑”為題。旨在探討在新文科視域下,如何通過音樂類課程思政建設來培養應用型人才。新文科強調跨學科融合、應用技能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以滿足社會的需求。本文分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音樂課程思政的建設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通過結合音樂教學特點和思政教育目標,研究了在新文科視域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音樂類課程思政的建設,并通過音樂課程思政建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他們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同時,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具體措施,以指導音樂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
關鍵詞:新文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音樂課程;思政建設
引言
音樂作為一門文化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種思想交流的載體和情感表達的方式。在當今社會,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意義與價值愈發凸顯。音樂類課程思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通過音樂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風格和文化背景的音樂作品,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意義與價值在于通過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藝術修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因此,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育至關重要。高等教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時代使命,加強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落實人才培養的關鍵舉措。作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音樂藝術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必要內容[1]。
一、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一)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選擇
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選擇是思政教育與音樂類課程的有機結合。在當前新文科視域下,音樂類課程思政需要根據時代背景和學生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通過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分析,引導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和社會問題的討論。例如,可以選取一些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音樂作品,如《我愛你中國》《歌唱祖國》等,讓學生通過藝術的形式認識國家、民族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培養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還應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創作、演奏和表演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例如,可以設置音樂創作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創意和社會問題進行創作,從中體驗到音樂創作對社會的貢獻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選擇應綜合考慮學生的思政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和文化理解能力培養等方面的需求。通過適當選擇音樂作品和教學方法,可以實現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二)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探究
1.問題導向教學法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與音樂和思政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思辨能力。教師可以提出引導性問題,如音樂在社會中的作用,音樂創作與思政的關系等,并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讓他們從中引發對思政問題的思考和認識。
2.案例分析法
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音樂和思政相關的實際案例,結合課程內容進行分析和討論。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與思政的關系,并通過實際案例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政覺悟。
3.實踐教學法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音樂實踐活動,如音樂會、音樂劇表演等,可以幫助學生體驗音樂的魅力和音樂與思政的關系,并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
4.多媒體教學法
結合多媒體技術,利用音樂和影像等資源,展示與音樂和思政相關的素材,通過視聽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感受音樂與思政的內涵。教師可以利用PPT、視頻等多媒體工具,設計一些富有思政意義的音樂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
綜上,為了在音樂類課程中有效地進行思政教育,教師需要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在實踐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主體地位,使實踐教學活動能夠真正達到思政的目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和總結,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保證教學效果的可持續性和提高。
二、新文科視域下音樂類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
(一)音樂類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音樂類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確保思政教育質量有效評價的關鍵環節。基于新文科視域下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特點和要求,評價指標體系應綜合考慮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以及培養學生應對現實問題和發展需求的能力。這些指標包括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對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能力、對音樂與社會問題的關聯性的認知能力、學生在音樂課程中的主動參與和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以及對音樂課程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探索能力等。
在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中,創新教學考核方法是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確保思政育人目標落地的重要方式。教學考核應當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意識,使其在音樂領域不僅具備專業水平,更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藝術情懷[2]。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指標的科學性和全面性,評價指標應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情況,涵蓋音樂類課程思政的各個方面;(2)指標的可操作性和具體性,評價指標應具有明確的描述和度量方式,以便教師和學生能夠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和學習目標;(3)指標的時效性和動態性,評價指標需要隨著社會發展和學科進步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和更新。構建音樂類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體系需要綜合考慮課程內容、學習方法和教育效果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并注重指標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時效性。構建好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有助于推動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和提高教育質量。高校音樂教育的創新發展,要基于課程思政教育實踐做好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充分圍繞對教學方法、教育模式及教育體系的優化,實現對課程思政育人培養教育能力的提升[3]。
(二)評價結果的應用與完善
需要根據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特點和培養目標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音樂類課程思政的基本知識、思維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還應考慮音樂專業的特殊需求和要求。評價指標應具體明確,既可以定量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知識掌握程度,又可以定性評價學生的思想表達能力和價值觀的建構。評價結果的應用需要及時反饋給學生和教師,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有效地改進。學生可以通過評價結果了解自己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之處,并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提高;教師可以根據評價結果對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調整和改進,以提高教學效果。評價結果還可以作為學校管理部門對思政課程的管理和決策依據,為進一步提高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育質量提供指導。
此外,評價結果的應用還可以用于激勵和鼓勵學生。通過評價結果的公布和獎勵機制的建立,可以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和參與思政課程。同時,評價結果的應用還可以為選拔優秀學生和獎勵優秀教師提供依據,進一步推動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發展。評價結果的完善需要不斷進行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的改進與創新。在評價指標的選擇和設計方面,應不斷與新文科視域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相結合,確保評價內容和目標的適應性和有效性。評價結果的應用還可以為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推動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發展路徑和策略的制定與實施。
三、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發展策略與路徑
(一)培養師資力量,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針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發展,培養師資力量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關鍵。音樂類課程思政涉及音樂、教育和思想政治等多個領域的交叉,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音樂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思政理論水平。因此,培養具備專業知識和思政素養的教師,對于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成功實施至關重要。高校應注重選拔和培養具有音樂專業背景和思政素養的教師。同時,高校還應該注重對教師的定期培訓和專業發展,提供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方面的培訓,使教師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并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
高校應建立完善的教師激勵機制,提供良好的教學和研究條件,激勵教師參與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可以通過制定獎勵規定,對在音樂類課程思政教育中取得顯著成效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鼓勵他們在思政教育領域深入研究和實踐。此外,高校還可以建立思政教育研究中心或課題組,為教師提供研究和交流平臺,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共享。高校可以借助外部資源,引進國內外優秀的思政教育專家參與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高校可以組織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和教學,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能力。培養師資力量是提升音樂類課程思政教育水平的關鍵。高校應該注重選拔和培養音樂專業知識和思政素養的教師,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研究平臺,引進專家參與教學與研究工作,推動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融合,提高音樂類課程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可以更好地提升音樂類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做出積極貢獻。
(二)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在音樂類課程思政建設中,創新教育模式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創新教育模式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掌握并運用知識、技能和態度等方面的能力,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在音樂類課程思政的創新教育模式中,應該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傳統的音樂教育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新時代應該積極探索和發揮音樂作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育人作用,從細化制度建設、強化教師意識、優化音樂作品內容上著手[4]。因此,在創新教育模式中,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創作、演出和表演等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應當開展跨學科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能力。
在音樂類課程思政的創新教育模式中,應該注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養的培養,引導他們用音樂的力量為社會作出貢獻。創新教育模式在音樂類課程思政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創新教育模式的實施,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發展中,應該加強對創新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推廣,不斷完善教育體系,為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做出貢獻。
(三)加強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研究與推廣
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研究與推廣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隨著新文科視域下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發展,對于該領域的研究和推廣工作亟待加強。以下是加強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研究與推廣的一些建議和路徑。
1.加強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
這包括深入探索音樂類課程思政的內涵、研究思政理論在音樂類課程中的應用、完善相關理論框架和范疇。通過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可以進一步明確課程的核心價值觀和思想內涵,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
2.加強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重要手段,通過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總結經驗和方法。實踐研究可以包括對音樂類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教材編寫、教師培養等方面的研究,通過實際操作來驗證理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加強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推廣工作
推廣工作是將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教學中的過程,需要注重宣傳和培訓工作。通過開展專題研討會、學術交流會等形式,將研究成果向學校、教師和學生宣傳推廣,提高他們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認識和意識。同時,通過組織培訓班、授課實踐等方式,提升教師對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和水平[5]。
結語
以“課程思政”理念為理論基礎,探索其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運用及研究為出發點,提出高校音樂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創新性對策和方法,對促進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在不斷加強研究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實施音樂類課程思政工作,確保教育質量的提高,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各相關部門和研究者應加強協作,加大研究力度,積極推進音樂類課程思政的研究與推廣工作。
本文系貴州民族大學本科教學研究項目《新文科視域下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音樂類課程思政的模式探新與實踐》(項目編號:GZMUJG20230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禹,李姍姍.高校音樂藝術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探索[J].大眾文藝,2024,(07):113-115.
[2]劉歡.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構建研究[J].世紀橋,2024,(05):106-108.
[3]何煒.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創新路徑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4):14-15+18.
[4]王澤卿.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思政的價值挖掘與實踐運用[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0):82-83.
[5]衛鋆霞.高校音樂教育融入“課程思政”的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05):134-136.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