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20世紀最具創新精神的鋼琴家之一,古爾德以其獨特的演奏理念顛覆了傳統的鋼琴演奏觀,其大膽革新演奏方式,突破常規限制,以追求純粹音樂為核心,深刻探索音樂思想的多維度交融。在對位法的精湛詮釋中,古爾德成功拓展了音韻的層次,超越了以技巧為中心的表演形式,將音樂的表現力提升至精神高度。從演奏理念、樂思交融、對位詮釋、精神境界及音樂秩序重構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古爾德鋼琴演奏觀的核心內涵,揭示其深層次的音樂哲學與藝術實踐。
[關 鍵 詞] 古爾德;鋼琴演奏觀;對位法;超越;建構
古爾德不僅以精湛的鋼琴技藝聞名于世,更以其獨到的音樂哲學對20世紀的音樂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一位具有深厚思想內涵的藝術家,古爾德不僅是卓越的演奏者,更是音樂思想的先行者。他重新審視并解讀了巴赫、貝多芬等古典大師的經典作品,賦予這些傳統曲目全新的表現形式。在古爾德的演奏觀中,音樂是一種獨立的思想載體,承載著對靈魂的深刻探尋。他憑借對對位法的巧妙運用,將音樂中的沖突、張力演繹得極具哲理性,構建了一個融合理性與感性、形式與思想的復雜音樂世界。
一、打破常規,革新演奏理念
古爾德作為20世紀極具個性化的鋼琴家,以其標新立異的演奏理念打破了傳統鋼琴演奏的既定框架。在傳統觀念中,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直接互動被視為音樂表達不可或缺的部分,現場表演的即時性更是演奏魅力的重要體現。然而,古爾德毅然決然地選擇退出舞臺,專注于錄音藝術,這一舉動在當時的音樂界引發了巨大爭議,也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音樂演奏的傳統認知。古爾德認為,錄音不僅能消弭瞬間表演的偶然性,還可以賦予音樂更高的可控性,因而錄音比現場表演更能精確表達藝術家對作品的深度思考。在這種模式下,他不斷完善每個細節,精準地控制音色、節奏與力度,使音樂的詮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每個鋼琴家都專注于研究他們心中最簡單、最純粹的音樂,以貼近作曲家,與作曲家進行心靈溝通[1]。借助錄音,古爾德得以超越傳統的即時性演奏模式,使音樂不再局限于某一時刻的現場表現,而是進入了一種“永恒的狀態”。這在當時的音樂界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反叛,徹底改變了音樂演奏的本質。古爾德的錄音哲學為后世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他用錄音重新定義了音樂的表現方式,將音樂由一時一地的表演形式轉化為可以反復聆聽、不斷品味的藝術形態。
在打破常規的同時,古爾德還強調演奏者應擁有更多的詮釋自由。他認為,鋼琴演奏不應被束縛在既有的框架內,演奏者應通過對樂譜的深刻理解,構建出屬于自己的聲音。在此過程中,他并不追求取悅聽眾的表面效果,而是更加注重音樂本身的內在邏輯。這種超脫世俗的演奏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風格顯得冷靜且富有哲思,但正是這種冷靜,使得他的音樂呈現出極高的思想性。更為重要的是,古爾德革新演奏理念的核心在于他對“聆聽”本質的重新審視。他提出,音樂并非僅為感官服務,而是思想的外化。正因如此,他在演奏中強調作品的內在邏輯與對位關系,而非單純追求感性的表達。古爾德的演奏總是帶有高度的理性分析,綜合精確的音色控制與層次分明的對位詮釋,使聽眾可以從中體會到音樂的深層結構。與此同時,古爾德不再將自己視作單純的“詮釋者”,而是將自己定位為“創造者”。他借助錄音技術,將音樂作品轉化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品,主張演奏者應當參與到作品的構建之中,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古爾德以超越常規的方式,引領了20世紀鋼琴演奏的革新潮流,開辟了鋼琴演奏的新紀元。
二、追求純粹,深化樂思交融
與眾多鋼琴家不同,古爾德并不依賴夸張的情感表達或炫技式的技巧,而是試圖從音樂本質中挖掘出純凈的音律。在他看來,音樂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思想的凝聚與理性的展現。因此,古爾德的演奏風格充滿抽象性,強調對音樂結構的精準把控,力求忠實呈現作曲家的原始創作意圖,而不刻意加入個人情感的修飾。在他的演奏中,聽眾能夠感受到一種冷靜且有序的理性美學。值得一提的是,古爾德對巴赫的演繹擺脫了慣常的情感化處理,取而代之的是對結構的精密把握和對聲音的高度控制。古爾德通過精準的節奏控制、細膩的音色變化,將各聲部的旋律清晰分離,卻又在整體中使其渾然一體,從而打破了以往演奏者簡化復雜對位結構的習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演奏深度。與注重情感張力的浪漫主義演奏家不同,古爾德將巴赫的對位結構拆解得極為清晰,力求每一條旋律線條都獨立存在并與其他聲部有機結合。在他演繹《平均律鋼琴曲集》和《賦格曲》時,聽眾能夠感受到的不再是浪漫主義中常見的情感宣泄,而是作品內部多聲部之間的理性對話。他將音樂中的思想與情感交融并置于精微的結構之中,超越了傳統的演奏風格,將音樂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思想層次。
不僅如此,古爾德在追求純粹的過程中,更為精妙地展現了樂思之間的相互交融。在他的演奏中,每一個樂段之間都被賦予了明確的意義,形成了清晰的內在邏輯。例如,在對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演繹中,古爾德巧妙地處理了變奏中每一層的遞進關系,使聽眾能夠感受到旋律的展開,更能夠洞悉每一變奏所帶來的新的思想維度。古爾德坦言,蜻蜓點水式的泛泛欣賞并不可取,想要真正聽懂這首龐大、深刻的作品,最便捷也最本質的方法就是要貼近“生發的根本”[2]。他將音樂視為一種獨立的、超越語言的思想載體,演奏時通過清晰的結構安排,使音樂思維在每一個層次上遞進并交融。他注重通過理性控制和嚴謹的節奏組織,確保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樂句都服務于整體的樂思邏輯,而不是僅僅追求情感的宣泄。基于對樂思的精準把握,古爾德能夠在復雜的對位與變奏中梳理出井然有序的音樂脈絡,將音樂中的多層次思想清晰地展現出來。在他的演繹中,聽眾不僅能享受到純粹的旋律之美,還能體會到音樂背后所蘊含的深邃哲學思考。這種純粹與樂思交融的高度追求,賦予古爾德的演奏一種持久的藝術生命力,令他的詮釋在不同時代的聽眾心中引發深刻共鳴。
三、詮釋對位,拓展音韻層次
對位法作為西方古典音樂中的重要作曲技法,以獨立旋律之間的復雜互動為基礎,強調各個聲部在旋律、節奏、音色上的高度獨立與有機聯系。巴赫的作品無疑是對位法發展到巔峰的典范,而古爾德對巴赫的演繹堪稱經典。古爾德極其重視旋律線條的獨立性與互動性,通過對每個聲部的精確控制,使其在復雜的音樂織體中既彼此呼應又獨立存在。這種對對位的清晰詮釋,不僅凸顯了作品的結構美感,也可以讓聽眾感受到音樂中極為鮮明的層次感。古爾德經過細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巴赫作品中對位的精髓,在演奏中拓展了音樂的縱深,讓作品的多維性更加鮮明可感。在此基礎上,古爾德并非機械地呈現對位法的嚴格結構,還在詮釋過程中融入了個人獨特的理解。依托對速度、力度、音色等細節的靈活處理,古爾德賦予對位法新的生命力[3]。對位本質上是一種沖突與平衡的藝術,而古爾德以精妙的方式處理各個聲部之間的動態關系,使其既能保持對位法固有的嚴謹性,又能展現出極富表現力的音樂張力,使得音樂中的對立與和諧共存,從而賦予作品更深的哲理意味。
此外,古爾德的對位詮釋并不限于巴赫的作品,他對貝多芬、勛伯格等作曲家作品的詮釋同樣展現了對多聲部結構的深刻把握。以貝多芬晚期的弦樂四重奏改編曲為例,古爾德對每個聲部進行了獨到處理,使旋律間的對話更具立體感,并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對比性。在他的演奏下,各聲部之間的對話更加清晰,旋律的獨立性與平衡感完美結合,營造出強烈的空間感。不僅如此,古爾德對勛伯格作品的詮釋也展示了其對現代音色處理的深刻理解。在勛伯格的十二音音樂中,他通過精確的聲部控制,使不同音色和旋律線條之間形成復雜且有機的互動,極大地拓展了音樂在音韻層次上的表現空間。復雜的多聲部結構不再僅僅是旋律的疊加,在古爾德的演奏中成為思想的對話、情感的碰撞以及藝術表現的多重交匯點。基于對對位法的深入詮釋,古爾德使每個聲部的旋律在他手中達到了和諧統一的全新境界,貝多芬的多聲部音樂在戲劇性上被重新塑造,勛伯格的現代音響也經由他的音色控制獲得了獨特的表現力。他對多聲部結構的精準把握,將對位法從傳統框架中抽離出來,使其成為一種普遍適用的藝術手段。這種對對位法的深刻理解與細膩表達,已成為古爾德演奏風格中最鮮明的標志之一,使他的演奏在深度與廣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四、超越技巧,構筑精神視野
古爾德對音樂的獨特情感幾乎是無人能及的, 他像極了一名清教徒——深居簡出,終身未娶[4]。對于古爾德而言,技巧不是音樂的終極目標,而是通向精神高度的橋梁。他對技巧的掌控不局限于外在的技術炫耀,而是將其作為表達音樂內在思想的手段。他主張通過演奏,將作品背后的哲學和情感層次呈現出來,賦予聽眾更為深刻的審美體驗。換言之,古爾德不單單依賴技巧表現形式,而是通過精確的技術細節,將作品的精神內涵進行高度升華。對于他來說,技巧不僅僅是演奏的必要條件,更是打開音樂深層思想之門的鑰匙。在古爾德的演奏中,技巧始終服務于對音樂內在邏輯的表達。他擅長以嚴謹的邏輯性詮釋復雜的音樂作品,尤其在巴赫的賦格、貝多芬的奏鳴曲以及勛伯格的十二音音樂中,這種理性處理方式尤為突出。他將音樂視為思想的象征,在演奏中探討作品的精神內涵,憑借技巧超越純粹的聲響層面,將音樂提升到精神領域。
在演奏風格方面,古爾德拒絕情感的過度渲染,力求將演奏引向更高的精神層次。他摒棄了浪漫派鋼琴演奏中常見的熾熱情感,不愿被強烈的情緒波動所裹挾,轉而選擇冷靜克制的處理方式。基于對音色、力度和節奏的精準控制,古爾德將作品的內在邏輯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演奏巴赫的作品時,古爾德摒棄了當時常見的戲劇化處理,而是以理性為導向,讓作品在冷靜的表現中展現出獨特的哲學張力。與其說古爾德的演奏壓抑了情感,不如說他通過一種冷靜、理智的詮釋方式,將音樂中的情感深度重新定義為一種更為哲學化的探討,使聽眾在他的演奏中體驗到一種超越感官愉悅的精神享受。此外,古爾德的精神視野貫穿于他對音樂本體的思考。他將音樂視為一種自我表達的媒介,并多次表示音樂是一種對世界的哲學式反思,而非簡單的娛樂或表現形式。正是這種對音樂精神的執著追求,使古爾德的演奏超越了傳統技巧的范疇,達到了哲學的高度。他將技巧與精神深度結合,賦予音樂一種全新的詮釋方式,并為后世音樂家提供了新的思想路徑。在古爾德的音樂世界中,技巧與精神從未分離,而是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共同構筑了一個充滿哲學張力的藝術殿堂。
五、拒絕妥協,重構音樂秩序
古爾德的一生充滿了與音樂世界既有規則的抗爭,他以拒絕妥協的態度徹底重構了音樂秩序。作為一位標新立異的鋼琴家,他從不順應傳統的表演習慣,也不迎合當時聽眾的主流口味,而是堅持追求自己對音樂的獨特表達。對于古爾德而言,音樂是個性的表現,他毫不妥協地將自己的理念融入演奏,打破了主流音樂文化對“正確”演繹方式的既定定義,常常以極具個人風格的方式解讀經典作品。例如,他對貝多芬和莫扎特作品的獨特演繹,往往不遵循標準的速度或表現規范,甚至公開批評莫扎特晚期作品缺乏對位性,這種對經典作品的不妥協態度使得他的演奏充滿新意,也挑戰了聽眾對傳統演繹方式的固有認知。在音樂風格上,古爾德不迎合當時的主流音樂風格,而是始終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例如,他對巴赫的作品大膽地進行重新詮釋,采用了與當時流行詮釋完全不同的節奏演奏《哥德堡變奏曲》。他的演繹冷靜而理性,充滿結構性思維,遠離了傳統演奏中感性、浪漫的元素。這種打破常規的表現方式,使得他重塑了音樂作品的表現秩序,將巴赫的作品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審美高度。
此外,古爾德拒絕向聽眾的期望妥協,從不為取悅大眾或迎合市場而調整自己的演奏方式。在他看來,音樂的核心不在于博得掌聲或滿足大眾的審美趣味,而在于忠實傳達作曲家的原始意圖,并深入挖掘作品中隱藏的思想內涵。因此,古爾德始終保持高度的自我意識,在演奏中堅持獨立的音樂思考,拒絕盲目追隨潮流或簡單復制傳統演繹方式。他以其獨特的音樂邏輯,重新定義了演奏的意義,不依賴于情感的表層宣泄,而是致力于通過理性分析揭示作品的精神實質。古爾德的這一堅持,使其演奏脫離了感官娛樂的范疇,帶領聽眾深入作品的思想層次。他重新審視音樂的結構,剖析每一個音符背后的意圖,進而構建了屬于自己的音樂解讀體系。在他的演奏理念中,音樂不再是供感官愉悅的工具,而成為一種深刻的藝術形式,承載著嚴謹的哲思與復雜的情感。他的演奏方式雖然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有人批評他的演奏過于冷靜、缺乏傳統的情感共鳴,但這種不妥協的藝術探索無疑為音樂演繹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古爾德拒絕屈從于外界的期望和商業壓力,開拓了音樂詮釋的全新領域,使音樂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
六、結束語
古爾德的鋼琴演奏觀代表了20世紀音樂界的一次重要革新,同時展現了他對音樂本質及其思想深度的獨到見解。他打破了傳統演奏的束縛,致力于純粹音樂表達的追求,揭示了音樂作為獨立思想載體的深邃力量。基于對位法的精湛演繹,古爾德拓寬了音樂的表現維度,并在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中構建了一個充滿哲學張力的音樂世界。他的音樂哲學與演奏實踐,不僅成為后世研究和仿效的典范,也激勵了無數音樂家深入思考并探索藝術表達的邊界。正是這種對音樂與思想的雙重追求,使得古爾德的演奏觀具有跨越時代的恒久生命力,并在音樂歷史長河中占據了重要一席。
參考文獻:
[1]張文瑾.試析古爾德1981版《哥德堡變奏曲》[J].當代音樂,2022(12):105-107.
[2]馬小童.音樂家談音樂:讀《古爾德讀本》[J].名家名作,2021(8):92-93.
[3]張悅.淺談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及不同版本的演奏:以朱曉玫和古爾德演奏版本為例[J].戲劇之家,2021(22):65-66.
[4]趙方晨.鋼琴家古爾德“樂者,樂也”的音樂審美境界[J].當代音樂,2021(7):194-196.
作者單位:重慶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