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良好的音準感是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課題。在影響音準感的因素中,律制的合理運用是把握音準的關鍵。以律學的概念和運用原則為線索,結合數理,對各種演奏形式的音樂實例進行分析,探討律學影響下的小提琴演奏音準感運用情況,并研究如何培養和發展內心的音準感,使演奏者能夠更好地控制演奏音準并服務于音樂實踐。
[關 鍵 詞] 小提琴演奏;視唱練耳;音準感;律學;音樂實踐
音準問題在音樂實踐中是一個重要課題,它不是靜態的概念,而是一種動態的過程。“音準感”(Sense of Intonation)由“音準”的定義發展而來,是“人們對音樂演奏或演唱中存在的音準狀況的感覺”[1]。在音樂實踐中,人的聽覺系統依音準感修正細微音準偏差,從而形成音高感覺。音準感與律制運用緊密相關,對律制的感知是對音關系內在機制整體狀況的感受。受生理、心理因素及后天習得因素影響,不同民族和地區有不同的音準概念和音樂審美習慣,在和聲的傾向性等具體應用問題上也不盡相同。基于此,了解律制多元化并用于音樂實踐尤為重要。
小提琴作為“樂器皇后”,其音色美、音域廣、表現力豐富。它不像其他樂器有具體音高或定音“品”,音高完全由演奏者控制。在小提琴演奏中,個人音準感差異及對律制的不同理解,會導致音準判斷差異,所以音準是演奏難點。為讓演奏者更好地把握律制與音準關系、呈現好作品,文章結合小提琴譜例,對律學視角下的演奏音準感進行研究探析。
一、小提琴演奏的音準感及律學運用原則
小提琴發聲的音高,除空弦音外,取決于手指在弦上的按弦位置。手指按壓指板,隔開部分弦,改變有效振動弦長,從而產生不同音高。理論上一根弦通過改變按弦位置可產生無數音高。如空弦“a1”頻率為440Hz,成人規格標準尺寸小提琴演奏此弦時,弦長為 330mm①。若在A弦上演奏十二平均律中 b2 - c2兩音,其與 a1 的頻率比分別為 和 。因弦長與頻率成反比,經計算可得兩音振動弦長分別為 74.1mm 和 138.6mm,弦長距離約為 cm。鑒于人的手指面寬約 1 ~ 2cm,所以從測算的角度,人類難以完全達到純物理聲學的“準”。因此,演奏者應該通過對律制的靈活調節對音準進行適當的變通。對此,繆天瑞先生指出:“應正確理解音律準確性和變通性的辯證關系,準確性是基礎,但表演藝術具有生動性,必然存在靈活性。”[2]在小提琴音樂實踐中,音準處理應靈活多變,眾多優秀音樂家和小提琴演奏者都深知律學“靈活性”和“變通性”的重要性。當客觀音高物理數據的地位弱化,人耳主觀的音準感便成為衡量音準高度的關鍵,演奏者需要演奏出合乎音準的音高。所謂“合乎音準”,即產生的音高既要符合音響學不同律制的振動規律,又要滿足調式調性、傾向性、演奏形式、聽覺習慣等制約因素限定下的人耳“音準感”。如,c1音作為C大調主音,應符合其標準音高 261.63Hz;而在bD大調中,c1音則為導音,音高應略比標準音高稍高,以增強對主音的傾向性和向心性。由此可知,演奏實踐中單一律制無法滿足需求,常見的三種律制及其他律制會在演奏中形成復合律制。對此,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提出“以五度相生律為基礎,使用綜合平均律”[3]的觀點。總之,小提琴演奏應“活用律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若干律制中找到平衡點,以處理音準問題。
二、基于律學的小提琴各類練習與演奏中音準感的運用分析
(一)定弦
“定弦”是將小提琴空弦音高調至合適位置。小提琴音高由演奏者自行定位,空弦調準才能為演奏音準奠基。小提琴四根空弦從低到高音高為“g-d1-a1-e2”,A弦是標準音,通常先定其音高。調A弦時,使其與正確頻率相符,再依純五度生律調準其他弦。理論上,小提琴定弦主要依五度相生律,A弦準確時,相鄰空弦調至頻率比 時即可獲音高協和的純五度音程。但不同演奏形式涉及不同律制樂器,調音頻率值略有分別,分四方面:(1)獨奏時不受其他器樂律制影響,音高處理較自由,演奏者可依曲目風格決定,如帕格尼尼常將空弦提高半音以增音色明亮度,有些演奏家為了追求朦朧而陰郁的音樂效果會把弦調低一些,甚至打破純五度框架。如圣·桑在《死神之舞》中要求演奏者將E弦和A弦調為減五度音程以突出“魔鬼”怪誕、陰森的形象。一般情況下,A弦應調為440Hz - 442Hz,與其他空弦對音用五度相生律的純五度音程702音分,更顯獨奏中五度相生律特性。(2)與鋼琴合奏時,以鋼琴a1音440Hz為小提琴A弦音高值,即900音分。因鋼琴依十二平均律,調 G、D、E 弦時純五度定為700音分,這樣在齊奏時能使相同泛音更多,音樂更融合。(3)弦樂重奏時,因皆為弦樂,用五度相生律的702音分對音,音響更融洽。(4)交響樂中樂器眾多、律制繁雜,常以442Hz定A弦音高。上述觀點從律學理論值思考,重要的不僅是熟悉并靈活運用律制音分數,更需訓練聽覺以更好地把握音準,于音樂實踐中呈現更純凈、協和且具感染力的作品。
(二)音階練習
音階練習不僅能為演奏技巧筑牢基礎,更能在提升音準方面發揮其他練習無法替代的作用,故而音準成為音階練習的首要目標[4]。以卡爾弗萊什《小提琴音階體系》[5]為例,練習時需綜合實踐律學原理,并兼顧具體音高在調式中的傾向性。由于討論音階離不開調性,所以必須基于調式音級研究音階音高。
1.單音級進音階
如C大調單音級進音階。在C大調上行中,I級和V級是建立調性的基礎,應按泛音列的自然生律方式構建,即I級為0音分,V級為702音分;IV級音作為下屬音和構建調性的基礎,應與主音保持“ X2 ”的頻率比,即498音分;作為主和弦“I-III- V”中的III級音亦起到奠定調性的角色,因此純律中的386音分最合適,但上行時為保持對IV級音的半音傾向性,應適當偏高至404音分,在接近五度律小半音的同時又能保持主和弦協和,兼顧兩者;VII 級音有強烈向 I 級主音解決的傾向性,按十二平均律演奏會弱化導音傾向主音的感覺和調性感,以其中小字一組的b1為例,用五度律小半音的1110音分更符合聽覺感受和強化調性感。已知c1頻率為261.63Hz,通過五度相生法生律得到的 VII 級音為 496.69Hz,主觀音高結合客觀數據,可證音階中導音頻率應符合五度相生律。此外,II級音和 VI 級音應按旋律走向微調。下行情況與上行基本相同,需注意的是 III 級音,其對 IV 級音的傾向性地位在下行中被削弱,應降至十二平均律中的400音分,以鞏固調性地位。
2.半音音階
半音階由半音組成,并非獨立音階,而是在七音級自然調式的大二度間填入半音而成[6]。其原理源于離調,半音可作為相鄰音級的臨時導音,有解決的傾向性。所以,演奏半音階時,需留意填入自然音級間半音的傾向性。以C大調為例,上行第一小節中的“#c1”“#d1”等音,應與所要解決到的音級形成90音分的五度律小半音,關系,“bb1”較特殊,需與VI級音形成90音分的五度律小半音此乃律制的自然特性。依此控制音準,能塑造出聽感良好的旋律。
3.三度雙音音階
在三度雙音音階演奏時,既要注意橫向線條的音準,也要顧及縱向和聲的協和性。純律大小三度由倍音列中的五倍音和六倍音生律而成,被視為最協和的“三度關系”,所以演奏此類雙音音階以純律為基礎。
以C大調三度雙音音階為例,鑒于小提琴樂器指法特點,其中第二列音“b - d1”中的d1需用空弦演奏,即該音的音高是不可改動的固定參數。所以,與其構成音程的“b”音需依據“d1”音的位置調整。若以440Hz的a1音為標準,定弦后的D弦音高為198音分,又因“純律小三度”為316音分,可算出“b”音的頻率為244.4Hz①。總之,雙音音階需建立在純律基礎上,以展現其和聲的諧和感。
(三)各形式演奏中音準感的運用研究
實際音樂作品中的音高問題比音階更為繁雜。與音階相同,需留意音高傾向性,也要顧及各音級在調式中的特點。總體而言,依據片段及演奏形式的特征,需呈現出一種“綜合律制”主導下的音樂演奏。
1.獨奏
獨奏中律制的使用問題受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音高與調式調性的關系、各類演奏技巧運用等方面的影響。在情感表達上,律制的選擇同樣重要。如純律營造的和諧和弦更適合表達溫馨寧靜的情感,而十二平均律在表現復雜多變的情感時具有優勢。
如埃爾加《愛的致意》的1—12小節,主調為D大調。第7小節的“#a1”音,和聲為 vii°/vi,此音級不穩定,有強烈解決到b小調主音“b1”的傾向性,雖臨時主音“b1”未在該片段出現,但不影響和聲整體走勢。演奏時應構建“vii°/vi”和聲進行的音響,以內在音準感控制音準。鑒于上述特性,應將其演奏為五度相生律中的“#a1”,即 1014 音分。同理,第10小節中的“#e2”是II級音和III級音中間的半音經過音,能強調音級間的半音化進行,和聲框架為“vii°/iii - iii”,應演奏為1716音分;具有新疆風味的小提琴作品《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主調為c小調。該曲目主題動機中多次使用了增二度音程,并貫穿全曲。增二度音程能更好地體現該地區音樂特有的韻味,因此對該音程音高距離上的把握尤為重要。以此曲第13小節的增二度為例,該處由一個從調式V音上行至主音的旋律線條開始。包含在中間的“ba2-b2”的增二度音程具有向外擴張解決的傾向性,與V音和I 音形成了兩組半音進行。因此,“ba2”在此處要偏低至792音分,“b2”音要偏高至1110音分,總體符合五度相生律的原理。
2.弦樂重奏
在獨奏中,我們常關注律制與調式關系,尤其是橫向旋律線中音與音的關系。而弦樂重奏則要關注幾個弦樂同時發聲時的音響和諧度。在泛音列中,兩音共同泛音越多越和諧。從生律方法看,純律用泛音列中倍音生律最多,所以弦樂重奏應更傾向純律。
3.與鋼琴合奏
鋼琴以十二平均律為主。在小提琴與鋼琴合奏中,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應更靠近十二平均律以融合。演奏相同音高時,音準用十二平均律,否則有偏差不協和;鋼琴為織體聲部,小提琴奏主旋律時,大框架合鋼琴律制,旋律線條中流動的外音及離調音應適當加入“傾向性問題”處理,使旋律更自然。
4.交響樂隊演奏
交響樂隊樂器眾多,律制復雜。若演奏員只關注本聲部,不與其他聲部融合,會致單獨演奏音準無差但合奏不協和。因不同律制樂器演奏各音高在微小音分上有差距,在參與排練和演奏前,演奏員應熟悉弦樂外各種樂器生律方式及特性,還需根據小提琴在不同音樂片段中的和聲或旋律角色調整。
5.與民族樂器合奏
當今中國民族樂器為適應移調、轉調及開拓發展,有以十二平均律為核心的傾向,利于與小提琴合奏。目前,需注意二者合奏時中立四度和中立七度等中立音的處理,因樂器差異會有不協和,小提琴音準靈活,處理時應多聆聽模仿,向民族樂器靠攏,最大程度弱化“不協和”感。
三、結論
“無規矩不成方圓”。在音樂領域,此“規矩”可定義為“音準”。音樂是有生命力的藝術,對人的精神的影響無可替代,其結構、表現力、審美性都基于音準。所以,擁有良好音準感、提升把控能力,是音樂學習者的必學課。很多演奏者演奏時只針對片段或音的音準調整,這種“調整”片面且不治本。要讓音準感有效控制音準與演奏,需深入音準本質屬性——律學。律學基于“音”的客觀自然屬性,為音準感提供了理論指導。因此,演奏者應從律學特性研究著手,結合聽覺審美傾向和習慣及心理生理感知因素,培養律學框架內的主觀音準感,才能在音樂實踐中自如控制音準,讓音樂生動立體,這才是演奏目的。
參考文獻:
[1]韓寶強.音的歷程:現代音樂聲學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19.
[2]繆天瑞.律學(第三次修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276.
[3]楊寶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精要[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2-13.
[4]黃晨星.“音準”與“音準感”:論小提琴單音音階練習的“音準規格”[J].樂府新聲,2010:206.
[5][匈]卡爾·弗萊什.小提琴演奏藝術(第一卷第一分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6]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199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