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參會人員提前15分鐘進會場,一律著白色上衣、深色下裝……”最近,某鄉鎮召開工作大會,有一條要求有點令人頭疼。據該鎮村干部反映,近些年鎮上召開大會,都會要求參會人員規范著裝,而開完會后還得進村入戶,顯得格格不入。
作為黨和人民的干部,著裝當然不能太過隨意。《國家公務員行為規范》中,也有“舉止端莊,儀表整潔”的要求。尤其出席重要會議或者嚴肅場合,更需注重著裝。不過說到“統一”著裝,除某些機關單位外,如公安、市場監管等,卻沒有明確要求。從歷史照片可以看出,基層會議著裝也都沒有嚴格統一制式。
然而,某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基層,似乎每每于干部著裝上過度著墨。一些鄉鎮會議動輒要求“白上黑下”,不外乎想讓整個場面顯得更正式,同時拍出的新聞影像更“醒目”,但基層干部尤其鎮村干部,長期在一線跑田坎,經常“腳踩兩腳泥”,理當入鄉隨俗。如果會上會下穿著“周吳鄭王”,打扮得書里書氣,站那兒整整齊齊,群眾一看就產生了“心理距離”,又怎么走得近?畢竟,開會的目的不是做宣傳,而是解決實際問題。會議效果怎么樣,不在著裝亮不亮。如果會議部署落實不下去,哪怕穿得再光鮮也沒用。
至于基層干部的個人形象,更不在著裝上,犯不著在形式上瞎折騰。那些真正夠專業、干實事的干部,穿衣打扮樸素一些、土氣一些,誰又在乎呢?
基層工作最怕“虛”。其實不止于干部著裝,其他為民服務的工作亦然。外在形式固然有一定要求,如符合禮儀規范,符合身份場合特征,但切忌在著裝上喧賓奪主。堅持在基層一線為群眾解難釋惑,哪怕灰頭土臉,都是群眾心中的“最美干部”。
(摘自《北京晚報》)
如果刺激和改革不能同時發力,可能會斷送政策刺激之功效,達不到復蘇和重回景氣的結果。應當政策刺激應急和體制改革釋能二者要同時發力,相互配合和互補,才能使刺激升溫啟動后,釋能支撐住景氣,使經濟增長恢復后進入穩定中高速增長的區間。
——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周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