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收到幾條對自己工作不滿、懷疑與抱怨的信息。
有深圳的軟件從業者,為了買房,想創業進入母嬰行業與食品行業;有騰訊的碩士學歷程序員覺得自己不能“游刃有余”,成長空間不夠,打算考公務員;有個廚師想交五萬元培訓費,學編程,去日本賺了錢再回來做廚師。
應該說,這些抱怨經常出現,因為“別人的職業更美好”是一個典型的思維誤區。人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局限性,有比較深刻的認識,甚至會夸大這種局限,這也是一個有利于自己逃避的借口。人對他人從事的職業,印象來自其中的高手和成功者,會夸大其美好程度。在這種變形的對比中,怨氣自然會加重,改行的沖動也會更加強烈。
對比是認知的重要手段,越精確,越嚴密,則對比的效果越好。所以在對比之前,都會強調“在同等情況下”。一個郁悶的程序員,不應和一個飛黃騰達的公務員比,應該和一個郁悶的公務員比,如果在此時你還有強烈的角色轉換沖動,那可能比較真實。我是這個行業的普通人,那就應和夢想行業的普通人比,處境有無改善,才體現得出來。我相信,對比的結果將顯示,很多夢想的行業將不再是你的夢想。
人進入另外一個行業,處于劣勢,因為你是新人,是業余選手,向資深的專業選手挑戰,勝算顯然低一些。當然,如果你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很多規律可能不適用于你。但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一般在自己的本行也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改行的沖動反而不大。
對待工作最好的辦法就是精通它,而不是不停地逃離它。對工作最大的誤解,就是認為必須喜歡自己的工作。沒錯,很多人選擇工作是根據興趣。但是再有趣的事情,只要重復的時間夠長,都不會有多少愛。工作出色的人,往往不靠愛這種激情。
人愛的不是工作,人愛的是工作給自己帶來的東西。工作有了收入,你就有基本的獨立,你買到了工作之余的時間,可以閱讀,可以思考,可以旅行,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你不必愛你的工作,也可以把工作做好,成為業內高手。
(摘自《我和連岳一起成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