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著名的經濟學教授,身上的頭銜很多。至于他到底寫了什么好文章,出版了哪些大著作,幾乎沒人說得上來,但不論大會發言,還是小聚聊天,他都能讓上下左右男女老少齊聲叫好,講話已停而掌聲不斷。你要問鼓掌人好在何處,沒人說得上來。盡管他沒有吐出高論,也沒有說出金句,甚至沒有留下歪理,可無人不稱道他“圓融通透”。
正是這“圓融通透”,讓他上下通吃;正是這“圓融通透”,讓他左右逢源;也正是這“圓融通透”,各級領導都喜歡請他去“提意見”。
上午,校辦主任專程送來大會請柬,并告校長的特意叮囑:請他務必出席。會議主題是給學校領導“找問題”“提意見”。
每次領導為此邀請,他心里雖喜不自勝,臉上卻都云淡風輕,在妻子面前更表現得不勝其煩:“哎,校長又請我‘找問題’‘提意見’!”妻子安慰道:“這是領導對你的重視,說明你舉足輕重。認真捋捋領導的問題,千萬別辜負了校長的期望。”“自己有哪些問題,他們比你我都清楚,哪用得著我來捋?說你笨,還不信!”妻子一臉茫然:“難不成你次次只提假問題?你寫文章也回避真問題嗎?”“嘮叨完沒有?”
第二天會上,教授聲色俱厲地指出校長的問題,校長像啄米雞似的連連點頭。教授是那樣仗義執言,校長是那樣虛懷若谷!大會結束時,與會者把由衷的敬意和熱烈的掌聲同時送給了校長和教授。他們兩人的手握得很緊,心貼得更近……
(摘自《讀書》)
大約20年前,我在某城市讀大學,大一放暑假,舅舅開車來學校接我回家。我考上的學校并不理想,心中充滿了懊惱。一上車我就對舅舅吐槽學校的各種不好。舅舅靜靜地聽著,等我抱怨完了,他說:“你知道為什么汽車的后視鏡那么小,而前面的擋風玻璃那么大嗎?是為了告訴駕車人,不能總盯著后視鏡,要多朝前方看!”
這個解釋如一道強光,驅散了我內心的陰霾,仿佛在告訴我,車尾的風景一去不復返,唯有一路向前,才能到達想去的地方。
——尚九華《后視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