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當前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文章依托新課程改革的背景,深入闡述了培養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剖析了當前數學教學中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從轉變教育理念、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構建評價體系這四個維度,提出了具體且可行的策略與實踐路徑。通過實施探究式教學、開展合作學習以及應用信息技術等措施,旨在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意識等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同時,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與反饋功能,以推動學生實現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關鍵詞】 初中數學;核心素養;教學改革;實踐策略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深遠意義
(一)數學核心素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構成
核心素養,涵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與品質,是綜合能力的精髓所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將數學核心素養細分為數學思維、問題解決、溝通合作及創新等多個維度,這些素養不僅反映了學生以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獨特方式,而且體現了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它們對塑造學生的理性思維、創新意識、科學精神以及嚴謹作風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是學生全面發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因此,數學教育應立足長遠,致力于培養具有質疑精神、求異思維、探究意識及勇于創新品格的時代新人,為他們的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二)適應社會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回應時代需求、培育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則是教育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數學已深度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數學思維、數學建模、數據分析等核心素養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成為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因此,數學教育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要求,不斷更新教育內容,創新培養模式,著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素質基礎。
(三)提升數學素質: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作用
數學核心素養作為數學學科素養的集中體現,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把握數學概念、原理的本質特征,建立數學概念間的內在聯系,進而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他們能夠運用數學語言進行嚴謹論證,形成縝密的思維品質。同時,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和能力,可以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直觀想象,豐富學生的數學表象,為探索數學規律提供有力支持;而強化數學計算,則是增強學生應用意識、培養嚴謹作風的重要途徑。
二、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面臨的挑戰
(一)教學目標設定偏頗,知識與能力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過于偏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片面追求高升學率,將教學目標狹隘地定位于“雙基”(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這種目標設定不僅忽視了數學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還割裂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強調概念、定理、公式的記憶與套用,卻忽視了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因此缺乏獨立思考和動手實踐的機會,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難以深刻理解數學思想和方法的精髓,從而導致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減退和核心素養發展的滯后。
(二)教學內容選擇單一,缺乏深度與廣度
數學教材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但當前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拘泥于教材內容,缺乏必要的拓展與延伸。一方面,數學教材中歷史、文化、應用等人文元素匱乏,主要以概念、原理、題型訓練為主,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無法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難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未能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二次開發,導致學生難以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學習動力不足。同時,教材內容與數學思想方法的聯系不夠緊密,教師往往只注重解題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引導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數學思維方式,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卻難以形成必要的數學素養。
(三)教學方法僵化,缺乏創新與靈活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直接影響。然而,一些數學教師仍固守“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創新意識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機會,核心素養的培養自然無從談起。因此,當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迫切需要教學方式的創新與變革。
(四)教學評價機制不健全,難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教與學的方向。然而,當前初中數學教學評價仍存在諸多問題。評價內容主要局限于知識的掌握情況,評價主體多為教師,評價反饋不夠及時且缺乏全面性。這種重結果輕過程、重選拔輕發展的評價模式難以準確、客觀地反映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努力,從而遏制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三、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與實踐探索
(一)轉變教育理念,科學構建培養目標體系
數學教師要實現教育理念上的根本轉變,樹立以全面發展為導向的數學教育新觀念。這一轉變過程雖非一朝一夕之功,卻需要教師持之以恒地學習與實踐。教師應深入領會新課標精髓,精準把握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刻內涵,并充分認識到其在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作用。例如,新課標所強調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及數據分析等核心素養,教師需深刻理解其內涵與要求。為此,教師應積極參與培訓、研討會及自主學習等多種活動,不斷提升自身對核心素養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目標,確保知識、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緊密相連,共同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設定知識與技能目標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史及數學文化等非顯性知識的傳授。例如,在函數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函數的定義、性質等基礎知識外,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函數思維,引導他們深刻理解函數作為描述變量間依賴關系的有力工具。能力目標的設定應充分體現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及數學建模等關鍵能力。例如在幾何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從具體圖形中抽象出點、線、面等幾何要素”的目標,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教師應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的獨特魅力,感受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并樹立數學自信。這可以通過設定一些具體、可操作的目標來實現,如“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深切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在數學探究活動中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等。
(二)優化教學內容,拓寬學生思維視野
教師應高度重視數學文化的融入,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數學文化元素,并適時地補充數學發展史、數學家傳奇故事等內容。通過這些方式,引導學生深刻領悟數學的文化底蘊,從而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時,教師可以講述《周髀算經》中關于勾股數組的記載,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此外,教師還可以專門設計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了解勾股定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發現與應用,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希臘等文明。通過對比不同文化對同一數學問題的處理差異,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時,教師應注重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選取學生感興趣且貼近生活的現實問題作為教學素材。例如,在購物找零、旅游路線規劃等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升他們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又如,在教學百分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家庭理財”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運用百分數知識來制訂家庭預算,計算各項支出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并分析如何合理分配家庭開支。這種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數學應用能力和理財意識。
(三)創新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提升學習能力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積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探究式教學尤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參與性,教師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使他們能夠親身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何測量課桌的高度”這一實際問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引導學生運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并使用卷尺、直尺等工具進行間接測量,從而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能在探究過程中鍛煉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動手實踐能力。合作學習則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平等互助的氛圍中交流思想、取長補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分組,并為小組提供開放性的學習任務。例如,組織小組討論正方形的性質及判定方法,或共同設計圓的面積測量方案等。通過相互啟發、共同探討,小組成員能夠利用頭腦風暴和集體智慧解決學習難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都能得到顯著的鍛煉和提升。此外,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直觀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建模軟件、動態幾何軟件等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直觀感知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加深理解和記憶。例如,在教學統計與概率時,可以借助Excel制作統計圖表,使抽象的數據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學生還能與教師、同伴進行在線互動交流,共享學習資源,拓展學習時空。
(四)構建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改革教學評價是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在動力。為此,教師應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并不斷創新評價的內容與方式,以引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首先,教師需要轉變以往偏重結果的評價方式,轉而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過程性評價應貫穿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要細致觀察學生在探究、交流、操作等活動中的表現,同時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以及思維品質的發展狀況。為了更全面地記錄學生的成長,可以采取學習檔案、學習日志等方式,詳細記錄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充分肯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當然,期末考試等總結性評價同樣不可或缺,但在實施時,應更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更加關注學習方法和思路。其次,學生是評價的主體,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提供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機會。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成員之間可以相互評價合作狀況和任務完成情況;在解決開放性問題時,鼓勵學生評價各自的思路和方法;在研究性學習中,則可以引導學生撰寫自我反思日志,讓他們在梳理知識經驗的同時,也能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況。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學生能更客觀地認識自我,明確自己的優勢所在,找出不足之處,并及時調整和改進學習策略,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主意識。最后,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因此,教師應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幫助他們查找問題的原因,并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這可以通過面對面交流、書面點評等方式實現,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給予個性化指導。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應耐心開導,幫助他們重拾學習信心;而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則應給予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激勵他們不斷攀登新的高峰。評價反饋能讓學生明確當前學習狀況與學習目標的差距,從而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四、結語
數學核心素養代表了學生學習數學后應具備的綜合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要義。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教育工作者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情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學校、家庭、社會要形成合力,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實踐平臺,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展示運用數學的獨特魅力。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培養定能讓學生終身受益,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扎實的數學素養回應時代的呼喚,擔當民族復興的大任。
■ 參考文獻:■
[1] 孟德俊. 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 名師在線,2024(09):8-10.
[2] 楊瓊紅.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建模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 教師,2022(05):30-32.
[3] 鄭克嶺. 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 教師,2023(1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