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探討了深度學習理論在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提問中的應用情況。傳統的課堂提問模式往往側重于知識點的記憶與簡單再現,卻忽視了學生思維廣度與深度的拓展。相比之下,深度學習理論著重于自主探究和思維深化,它引導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思考,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然而,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普遍存在形式單一、內容淺顯以及互動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了優化提問設計、增強課堂互動以及完善反饋機制等策略,旨在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與學業進步。
【關鍵詞】 深度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質量;思維發展
隨著教育理念的持續革新,深度學習理論已逐漸成為當前教育研究與實踐的焦點之一,尤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其重要性愈發凸顯。教師的提問策略對學生的思維深度及學習效果具有深遠影響。將深度學習理念融入小學數學新授課的課堂提問中,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推動學生對數學知識實現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
一、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提問的現狀剖析
(一)傳統封閉式提問模式的局限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提問往往由教師主導,其核心目的在于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掌握程度。這種提問模式傾向于對教科書內容的簡單復述與回顧,問題設計多為封閉式,難度相對較低。學生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少有機會表達個人見解。此類提問多局限于知識的重復與重述,而非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可能拘泥于機械記憶,難以觸及知識的本質與應用層面。教師過分強調標準答案的正確性,忽視學生思維的獨特性,這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也阻礙了其邏輯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二)深度學習理論應用的缺失
在小學數學新授課的提問環節,深度學習理論的應用尚顯不足。教師的提問多聚焦于知識點的再現與基礎應用,未能充分激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與探究。深度學習理論倡導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主動性與建構性,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深化知識理解并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然而,當前提問模式多為封閉式,旨在直接獲取標準答案,忽視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創造力的培育。教師過于關注數學概念的記憶與簡單操作,未能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探索數學背后的邏輯與應用場景。這種缺乏深度學習理論支撐的提問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使其難以從淺層知識掌握邁向深層知識的內化與遷移。因此,將深度學習理念融入提問設計,構建多層次、開放性的問題體系,對激發學生的思維潛力、提升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三)提問方式與學生認知發展的脫節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期,其認知發展需要通過恰當的提問引導逐步推進。然而,當前數學課堂的提問設計往往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提問方式單一,缺乏針對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差異化安排。教師常傾向于向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提出深層次問題,而忽視了其他學生的參與,導致部分學生難以跟上課堂節奏。同時,提問內容多集中于記憶性問題,缺乏引導學生多維度思考的設計。這種單調的提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深度,不利于其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相反,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提問,更能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使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獲得成長與收獲。
二、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模式單一,思維深度不足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新授課中,傳統的提問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則處于被動回答的地位。這種提問方式主要旨在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但通常僅停留在對書本內容的簡單復述層面。教師提出的問題多為封閉式,設計直接且難度較低,學生僅憑記憶便能作答,鮮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長此以往,學生容易陷入機械記憶的思維模式,難以真正理解知識的本質,更無法將其靈活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同時,教師在提問時過分注重標準答案的正確性,忽視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從而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受限于課堂時間的壓力,教師往往傾向于快節奏的知識傳授,提問設計趨于標準化,難以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和多角度的思考。
(二)提問內容淺顯,缺乏深度探究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內容往往局限于基礎知識點的復述和簡單應用,缺乏對問題本質的深入探討。許多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問題大多停留在知識點的表面,學生只需依靠記憶和基礎運算能力即可回答。這類問題缺乏挑戰性,不足以激發學生的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例如,在講解數學運算時,教師通常只詢問學生某個公式的應用步驟,卻很少引導學生去探究公式背后的邏輯與原理。這樣的提問方式雖然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但無法真正啟發他們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也難以引導他們探討更復雜的應用場景。這導致課堂提問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知識檢驗上,而未能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數學內容難度的提升,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本運算,更需要學會將知識靈活應用于不同情境,然而當前的提問設計往往未能實現這一目標。
(三)課堂互動薄弱,學生參與度低
提問不僅是教師傳遞知識的手段,更是增強師生互動、提升學生參與度的重要環節。然而,在許多小學數學課堂中,提問環節的互動效果并不理想。教師在提問時往往傾向于選擇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而忽視了中等或較弱學生的參與,導致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狀態。提問形式通常是單向的,即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缺乏進一步的討論和互動。這種封閉的提問方式未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氛圍顯得沉悶且缺乏互動性。長期采用這樣的提問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會逐漸減弱,課堂參與度降低,教學效果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此外,教師在學生回答后的反饋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對學生回答的深入講解和評價,使得學生無法通過提問環節獲得更多思維發展和能力提升的機會。
(四)提問反饋機制不健全,缺乏有效評估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反饋機制相對不健全。通常,教師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便立即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忽視了對學生回答的深入評估和講解。這種缺乏反饋的提問方式使學生無法明確自身理解的不足或錯誤,從而錯失了進一步修正和思考的機會。同時,教師也未能充分利用提問反饋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知識深化。一些課堂提問甚至流于形式,教師提問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非真正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不僅限制了課堂提問的教學效果,也使學生無法通過提問環節來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而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真正內化和理解。
三、深度學習視域下課堂提問的優化路徑
(一)優化提問設計,拓展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1. 構建基于深度學習的提問框架
在課堂提問設計中,教師應以深度學習理論為基石,構建一個以問題為核心的課堂結構。這一結構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取,還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實際應用。深度學習理論著重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知識點的簡單提問上,而是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知識背后的原理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場景。例如,在講授“分數”這一概念時,教師不僅要提問學生如何計算分數的基本運算,還應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數在烘焙、時間管理等生活場景中的應用。通過設置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形成多角度的思維模式,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思維潛能。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反問、遞進提問等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和深度。
2. 實施多層次、多角度的提問策略
提問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進度,進行層次化設計,旨在幫助所有學生,無論其學習能力如何,都能在課堂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點。針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從簡單的“是什么”問題入手,然后逐步增加難度,涉及“為什么”和“如何解決”等更深層次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提問框架,學生可以從多個維度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進而提升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不同角度的提問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多元思考,如從應用場景、反思性學習等方面設計提問。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提問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討論和合作。
(二)強化學生自主參與,提升課堂互動效果
1. 設計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深層思維
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單向問答模式,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見解。與封閉式問題相比,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答案,這可以促使學生獨立思考,激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并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在教學“幾何圖形”時,教師可以提出諸如“如何利用幾何圖形設計一個有趣的建筑物?”等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并通過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更多的思維碰撞。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多的發言機會,還能幫助教師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和靈活性,從而提高整體的課堂互動效果。
2. 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問環節
提問環節不僅應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充分調動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通過設計學生之間的互動環節,可以鼓勵學生互相提問和回答,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課堂氛圍。在學習“乘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互相提問,這可以使學生之間產生更多的思維碰撞,激發彼此的學習興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通過交流與合作,可以發現彼此的思維差異,并在探討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學生之間互動的設計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度,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和溝通技巧,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建立提問反饋機制,提升教學效果
1. 實施及時有效的課堂反饋策略
課堂提問不僅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還是引導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環節。在提問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并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必要的評價和糾正。及時的反饋能夠幫助學生判斷他們的思維過程是否正確,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能發現問題并進行反思。當學生給出不完全正確的答案時,教師應避免簡單地否定他們的回答,而是應通過進一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修正思維,從而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問題,并逐步完善思維過程,進而鞏固和內化所學知識。課堂反饋應被視為一個互動的過程,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持續交流,能夠靈活地調整教學進度和方式。
2. 全面評估提問效果,持續促進教學改進
教師在課堂提問結束后,不應僅僅滿足于獲得答案,而是需要對提問的效果進行全面評估,以總結哪些問題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哪些問題則需要進一步優化。
評估提問效果不僅有助于發現提問設計中的不足,還能為后續的課堂提問提供改進的依據。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回答質量、課堂的互動氛圍、學生的參與度等多個維度來綜合評估提問的效果。通過多方面的評估,教師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提問技巧,優化提問內容的設計,從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
四、結語
通過對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提問的研究分析,可以明確認識到,課堂提問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手段,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在課堂上,合理設計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深度思考,促進學生從表層記憶向高階認知層面的發展。然而,現有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設計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提問形式過于單一,缺乏層次性;提問內容過于聚焦表面知識,互動較為有限,反饋機制不夠完善,缺乏對學生回答的有效評估。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在提問環節中的參與度不高,思維發展受到一定限制。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提問的設計入手,借鑒深度學習理論,構建更加系統、科學的提問框架。在提問設計時,要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和多樣化,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同時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提高課堂的互動性與參與度。
■ 參考文獻:■
[1] 賈國賢,張玉國. 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提問分析[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5):152-154.
[2] 袁立帑. 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提問的對策[J]. 數學大世界:上旬,2023(12):44-46.
[3] 白占娥. 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提問的改進策略[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5):140-142.
*定西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課題“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提問的研究”(課題編號:DX〔2024〕JKS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