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盡管面臨通信、物聯網、微電子、信號處理等多個方向、多樣化的就業選擇和廣闊的就業前景,但目前仍存在著“就業慢”的現象,這逐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該現象的存在不僅顯著影響著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的心態與生活,還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影響。基于此,文章首先闡述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慢就業”的現狀,進而分析導致這一現狀的重要因素,并最終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以供廣大同仁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慢就業”現狀
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與重視。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領域,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實現全面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途徑。對高職學校而言,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直接關聯到學校的教育質量、學生的未來發展前景以及社會經濟的穩定與和諧。步入信息化時代,電子信息行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續攀升,這吸引了大量學生選擇報考電子信息類專業。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職畢業生數量的急劇增長以及就業市場的不斷變化,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面臨了顯著的就業挑戰,尤其是“慢就業”現象的凸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慢就業”現象的形成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高職學生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會環境因素等。因此,有必要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本文基于當前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慢就業”的現狀,進行全面分析,探討其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旨在為相關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慢就業”現狀分析
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正逐步顯現出一些特點,如面臨就業挑戰、對高薪崗位抱有較高期待等。由于該領域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多樣,且薪資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部分畢業生傾向于選擇“慢就業”,從而逐漸形成了這一現狀。接下來,本文從四個方面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剖析。
(一)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
市場是檢驗人才的重要場所,人才培養需緊密結合市場的發展與變化,以確保所培養的人才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提高人才的市場應用率。在當前社會環境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推動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新興技術領域的崛起,為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方向和機會。然而,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對高素質、高能力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這對部分高職院校的電子信息類畢業生構成了一定挑戰。在實際應用中,信息類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堅實的基本功和實踐能力,還需具備創新思維和綜合素養。企業往往更傾向于招聘能夠快速適應新工作、新技術,具備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能力的人才。然而,部分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和崗位智能化、自動化的趨勢,使得傳統崗位逐漸被取代,新興崗位對人才的技術要求更高。這一市場變化對部分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產生了影響,進而導致了“慢就業”現象的出現。
(二)就業觀念的多元化
對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的自主就業而言,其自身的就業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慢就業”現象。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賺錢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同時,部分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的個人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在臨近畢業時,這部分群體選擇的就業模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全職工作模式,而是更傾向于多元化、個性化、靈活化的就業模式。例如,部分畢業生會選擇與個人興趣愛好相關的工作,這種觀念的形成使得一些畢業生在沒有找到理想工作之前,會選擇不就業或延遲就業,從而逐漸產生了“慢就業”現象。此外,還有部分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開始追求與長期職業規劃相匹配的工作機會,更傾向于選擇能為個人提供成長空間、有效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工作崗位。這一觀念的形成也推動了“慢就業”現象的發展,使得部分畢業生選擇暫時不就業,以提升自身能力為基礎。結合當前社會現狀來看,人們對高等教育的期待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高等教育并非僅僅為了就業,而是為了個人發展。因此,對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而言,他們在畢業后會選擇專升本、考研、考公務員、考編制等多元化的發展路徑,甚至部分有經濟實力的學生會選擇出國留學,以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并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學生個人觀念的多元化也是造成“慢就業”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環境的影響
在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抉擇中,家庭環境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不同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以及價值觀念,都在無形中塑造著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和就業時間。特別是家庭經濟條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成為“慢就業”現象的一個重要誘因。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父母往往對子女有著更高的期待,他們不僅關注學生的能力提升和素養發展,還會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畢業生在畢業后可能會選擇一段“空窗期”來自我提升,如考取證書、參加培訓活動等,從而導致了“慢就業”的現象。除了經濟因素外,家庭文化也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有些家庭的父母更傾向于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鼓勵他們追求個人興趣和挑戰自我。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部分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在畢業后會更加謹慎地考慮職業選擇,或是選擇考取編制,或是自主創業,以“慢就業”的方式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而另一些家庭,父母對子女的就業期望較高,希望他們能夠進入知名企業并獲得高薪崗位。這種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畢業生帶來巨大的壓力,當市場變化與這種家庭期望相疊加時,畢業生可能會選擇以“慢就業”的方式來尋找符合家庭期望的工作機會。
(四)就業市場的壓力
隨著畢業生數量的逐年攀升,就業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給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僅改變了畢業生的就業觀念,還催生了“慢就業”的現象。電子信息類專業與信息技術緊密相連,對人才的技術要求極高。隨著時代的進步,企業對人才的技術追求也越來越高。部分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會發現,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無法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從而在求職路上屢遭挫折,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面對這種壓力,有的高職學生選擇“在家觀望”,有的則傾向于先提升個人專業能力。這些不同的選擇共同構成了“慢就業”的現象。此外,就業市場的壓力還來源于“學歷”的差異。相較于電子信息類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高職畢業生在學歷上處于劣勢地位,導致他們在尋找合適的工作時面臨更大的困難和市場競爭壓力,進而產生了就業慢的現象。
二、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慢就業”解決措施
(一)加強多元化就業指導服務
為有效改善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的“慢就業”現狀,滿足其就業需求,并助力他們順利從校園過渡到職場,高職學校應積極提供全面且多元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這些服務旨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個人職業特長與定位,同時分析市場發展趨勢,提供崗位需求信息及求職技巧培訓,從而全面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多元化的就業指導服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和發展潛能,還能引導他們制訂明確的個人發展目標和職業規劃。通過此類服務,畢業生能及時掌握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崗位需求的變化,進而更合理地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針對部分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在簡歷撰寫和面試技巧方面的困惑,就業指導服務應提供專門的培訓和指導,以提高他們的求職效率和成功率。
在具體實踐中,高職院校應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特別是在大三階段,應專門設立就業指導課程,涵蓋職業規劃、職場技能等相關內容,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此外,學校還可在臨近畢業時舉辦職業規劃講座,邀請各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來校與畢業生互動,解答他們的問題,減輕他們的畢業焦慮,并幫助他們提前洞悉行業發展動態。
考慮到每位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和發展想法各不相同,高職院校應設立就業咨詢中心,為不同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職業咨詢和指導服務,以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學校還可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如利用線上平臺發布多元就業信息,線下則舉辦招聘會和企業宣講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就業指導資源,激勵他們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職位。
(二)加強與對口企業的合作
當前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普遍面臨的“慢就業”現象,不僅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的就業率,也制約了畢業生的個人發展。為有效緩解這一現象,高職院校應積極尋求與對口企業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模式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校企合作作為當前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培養模式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積極實施校企合作,學生可以獲得在實際工作環境中的學習和實踐機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進而增強就業競爭力。在此過程中,企業也能根據自身需求制訂人才培養計劃,直接從學校中選拔符合崗位要求的畢業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招聘成本和培訓周期,使得畢業生能夠直接進入企業相應崗位工作,實現了“校企生三贏”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全面實施校企合作還能使學生提前接觸職場,了解職場發展態勢,掌握與該領域相關的信息內容,并明確不同崗位的就業要求。基于這些信息,學生可以結合個人能力水平進行有效的職業規劃。例如,部分學生在參與校企合作后,發現自身能力有所提升但仍需進一步匹配企業崗位需求,因此會在畢業前后積極學習與企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以便在畢業后能順利步入職場,提高就業率。
在具體實踐中,企業與學校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雙方可通過互相考察的方式確定關系后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各自的權利和職責。在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后,企業與高校應共同努力,一方面參與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的設計與教學計劃的制訂,部分企業工程師可與學校教師共同參與授課,為學生提供行業真實信息并解答疑惑;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訓機會,確保高職院校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相符,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真實的實習機會,使他們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自主學習和成長。部分有條件的高職院校,還可以在與企業合作后建立實訓基地,開展校企合作項目。通過項目任務教學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真實的工作項目,逐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確保學生在就業后能找到心儀的工作。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與企業共同建立“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采用線上加線下的雙線模式實施教學。企業可參與課程設計并為學生提供實訓設備和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當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后,有機會進入企業實習,表現優異的學生可直接獲得就業機會。同時,企業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職業認證培訓機會。學生努力學習并通過認證后,可獲得該企業頒發的證書,從而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實施校企合作,不僅能為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就業機會,還能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和職業發展速度,有效減少“慢就業”現象的發生。
三、結語
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面臨的“慢就業”現狀,成因復雜多樣,是當前社會環境下的一個顯著現象。對高職院校而言,應當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合作,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提供校企合作的機會,并開展多元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通過這些舉措,全面促進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有效緩解“慢就業”問題,確保每位畢業生都能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從而全方位推動社會與行業的持續發展。
■ 參考文獻:■
[1] 趙傲彤.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就業現狀及路徑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24,45(17):119-121.
[2] 黃曦慧,唐珍. 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調查研究:基于廣西S職業技術學院調查[J]. 廣西教育,2024(03):9-13.
[3] 蘇寧. 高職院校畢業生“慢就業”成因及對策研究[J]. 就業與保障,2023(02):52-54.
[4] 馬小靜. 高職院校慢就業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01):39-41.
[5] 鄧春遠,閻曉如. 高校信息類專業畢業生就業探微:現狀、困境和進路:基于A高校2018—2022年就業數據[J]. 未來與發展,2024,48(01):46-50.
*2024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研合作課題“河北省電子信息類高職畢業生‘慢就業’現狀研究與對策”(課題編號:JRSHZ-2024-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