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次!我國提出遙感多維數據格式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研究員張立福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多維時空譜遙感數據綜合與表征關鍵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多維數據格式MDD,并獲授權PCT發明專利。
該團隊十余年來潛心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多維時空譜遙感數據一體化組織的概念,形成了系列多維數據融合算法,構建了多維遙感數據綜合與表征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攻克了基于多維格式的時空譜數據組織、高效時-空-譜信息融合等多項關鍵技術,實現時空譜一體化數據的表征、組織、可視化及信息提取,發表多維數據組織格式,填補了國內在數據組織方面研究的原創性空白,彌補了國際上在該領域研究的不足。
目前,該團隊牽頭編寫的團體標準《遙感時空譜多維數據格式》被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批準發布實施,成為國家對地觀測科學數據中心、全球變化數據出版系統認可數據格式;研發了國際首個“遙感多維數據格式互操作分析軟件系統”,在全球變化數據出版系統出版,被中國地理學會評為全球變化數據科學與技術重大發現與發明獎成果。
新方法助力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結構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馬余剛團隊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賈江涌團隊合作,在RHIC-STAR國際合作組,首次基于高能重離子碰撞方法成像原子核結構并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研究團隊表示,該研究有助于探討核合成、核裂變及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等重大基礎科學問題,推動高能重離子碰撞、低能核物理和核天體物理交叉領域的發展,并深化人們對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初態幾何、原子核基本性質和宇宙元素起源等基本科學問題的理解,還為約束和改進核理論模型及其計算精度提供重要參考。論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后續可應用于歐洲核子中心LHC、下一代核物理大科學裝置-美國電子離子對撞機EIC、我國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等大科學裝置的相關研究,有助于繼續拓寬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物理的前沿交叉。

發現植物免疫激活新機制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以“背靠背”形式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不同團隊的兩項重要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何祖華團隊、張余團隊,復旦大學高明君團隊以及浙江大學鄧一文團隊合作完成了題為“A canonical protein complex controls immune homeostasis and multipathogen resistance(一個經典的蛋白復合體調控免疫穩態與多病原菌抗性)”的研究成果。
另一篇題為“Activation of a helper NLR by plant and bacterial TIR immune signaling(植物和細菌的免疫信號介導植物細胞內免疫受體的激活)”的研究成果來自分子植物卓越中心萬里團隊。
這兩項研究成果共同揭示了一個在不同植物中保守的由小分子pRib-AMP和蛋白復合體EPA介導的免疫激活新機制,為植物病害防控提供了新型“生物農藥”靶標,對促進我國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環境,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人工智能加速葡萄育種,效率提高400%%
《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周永鋒團隊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葡萄育種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將大幅縮短葡萄育種周期,且對葡萄農藝性狀的預測準確度高達85%。相比傳統方法,育種效率可提高400%。該研究有望實現葡萄的精準設計育種,加速葡萄品種創新,并為其他多年生作物育種提供方法參考。
在這項研究中,周永鋒團隊引入了機器學習算法,通過構建預測模型,根據評分進行早期個體的農藝性狀預測和選擇,從而指導、優化育種策略。

太陽日冕自轉新規律揭示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人員近期在日冕徑向較差自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這對弄清日冕自轉隨高度變化的規律性及其時間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30年里,245兆赫至8800兆赫頻率范圍內的太陽射電流量自轉速率,隨頻率增加而增加,從而證實了太陽日冕存在徑向較差自轉。此外,從日冕底層到大約1.3個太陽半徑的不同高度上的日冕自轉,隨著太陽活動周期的推進展現出復雜的變化,但自轉速率總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變慢。
這一發現,為人們更好地理解太陽日冕自轉及其隨高度變化的規律性提供了新視角,也為進一步研究太陽活動和太陽物理學提供了重要基礎。


飛秒激光制備無涂層持久超疏水表面研究獲進展
金屬表面超疏水在自清潔、防腐、減阻和防冰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楊建軍團隊提出了飛秒激光元素摻雜微納結構與循環低溫退火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金屬鋁合金表面構建了以次晶相態為主導的仿生蟻穴狀結構,實現了高效穩定的自啟動超疏水效果。該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馬會團隊合作,運用從頭計算方法,從理論層面進一步驗證了次晶相態形成對于材料表面能降低和化學穩定性提升的貢獻。
上述研究解決了金屬表面極端拒水性持久保持難題,并為基于原子尺度調控的高性能材料表面設計與開發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關研究成果以Durable Organic CoatingFree Superhydrophobic Metal Surface by Paracrystalline State Formation為題,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