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搭載了歐洲航天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法國氡氣探測儀、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4個國際載荷的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之旅,承載國際合作精神邁出人類和平探索外空的歷史性一步。
科技,猶如一座無形的橋梁,跨越空間界限,連接起世界各國的夢想與智慧。
開放與創新“雙向奔赴”
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前所未有,科學研究的復雜性、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加強全球科技創新合作,加快技術轉移和知識分享,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世界各地正演繹著人類協同進步的科技未來“主旋律”。
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的大勢中有一股思潮沖擊著國際科技格局,逆全球化與保護主義的相互交織,促使世界各國“科技主權”意識顯著增強。發達國家強化本國的科技自主權,發展中國家則通過構建多元化的科技合作網絡強化科技安全,避免技術鏈單一化。“科技主權”意識的增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本國利益至上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預和技術保護,影響科技要素的全球流動與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各國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更加重視科技外交,推動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從而打破科技壟斷,建立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機制。
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系。
一方面,當今各國命運休戚與共,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對于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具有重要意義。今年十月,中國科學院啟動第一個國際科學計劃,依托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科技任務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建制化團隊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國際合作,突破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與技術的核心瓶頸,形成應對人類共性挑戰的合作范式。
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協作不僅造福一國人民,也為世界發展帶來新機遇。十余年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正為世界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中老鐵路、雅萬高鐵、蒙內鐵路等一大批標志性基礎設施促進共建國家和區域互聯互通。今年四月,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又與墨西哥Complex能源公司簽署總包合同,建設位于墨西哥普埃布拉州拉卡薩德索爾和艾爾西埃羅的兩個光伏電站項目,力促拉丁美洲能源轉型。這條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正是中國深化全球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的一個縮影。
此外,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是建設世界科技發展環境的關鍵環節。當前,中國倡導構建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治理體系,反對科技保護主義和科技霸權,積極構建多元、包容、共贏的全球科技合作格局。中國主動發起全球性創新議題,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不斷貢獻中國智慧,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
事實上,我國在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方面具備堅實基礎,支持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與搭建全球科技創新共同體的能力不斷提升。《202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33357.1億元,位居世界第二位。從活動類型看,2023年,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經費分別為2259.1億元、3661.5億元和27436.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6%、5.1%和8.5%。其中,全國基礎研究經費20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科技經費投入力度持續加大,RD經費投入強度逐年提高。中國憑借巨大的研發投入、豐富的科研產出和完整的產業體系,已建立起體系化、大規模的創新系統。中國在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申請量都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貢獻者。

翻閱新時代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成績簿,無論是在基礎前沿研究實現的新突破,還是在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的新跨越,抑或是在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中取得的新成就,都是中國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最生動寫照。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在面向世界最前沿、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的同時,也與世界創新伙伴一同譜寫國際科技合作樂章,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科技與友誼“共譜新篇”
目前,我國已經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6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已經形成。
科學作為和平的語言跨越空間坐標,成就了不同歷史傳統、不同制度選擇、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相向而行、和平共處的佳話。
中華民族和法蘭西民族攜手走過一甲子風雨歷程。2024年是中國與法國建交60周年,法國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與中國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的西方國家。1978年,中法兩國簽訂科技合作協定,成立科技合作聯委會,正是這份中國與西方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打開了彼此開展官方科技合作的大門。此后,中法科技合作迅猛發展,在核電、航空、高鐵、醫學、生物學等領域碩果累累。歷時近20年合作研制,中法首顆天文衛星——空間可變物體監測衛星(SVOM)6月22日從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顆重達930公斤的衛星是迄今為止全球用于研究最遠恒星“伽馬暴”多波段綜合觀測能力最強的衛星,有助于研究宇宙的起源。
中國和葡萄牙有著500多年的交往歷史,通過綿亙萬里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青花瓷漂洋過海,同葡萄牙當地瓷器制作技術融合,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白底藍釉瓷板畫“葡萄牙藍”。2024年是中國與葡萄牙建交45周年,在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中葡兩國攜手成立中葡氣候與能源聯合研究院,促進雙方在碳中和未來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共同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積極貢獻。
科學作為智慧的語言引領人類開拓知識前沿、探索未知世界和解決重大全球性問題。
經過超6500海里航行,順利完成全部科考任務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于9月26日返回深圳。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是我國在聯合國框架下發起的 “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領域大科學計劃的首個國際航次。中國科學家與來自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等國家的8名外籍科學家共同參航、共同下潛、共享樣品、共享數據,攜手推動了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研究。當前,海洋生態保護已成為全球的重要議題,深海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和保護顯得尤為緊迫。2024年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的成功,將激勵更多國家和地區合作,共同維護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突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特點,聚焦國際科技界普遍關注、對人類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影響深遠的研究領域,選擇能夠在國際上引起廣泛共鳴的項目,力求攻克重大科學問題。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等一批標志性國際大科學計劃,并牽頭實施深時數字地球(DDE)、人體蛋白質組導航(π-HuB)等一系列國際大科學計劃。2024年,“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又有新進展,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人工智能研究團隊在蛋白質組智能知識挖掘方面的三項探索性工作發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期刊。未來在π-HuB計劃的支持下,將持續提升軟件各方面的性能,并不斷融合團隊之前研發的系列知識庫,包括自免疫抗原知識庫、藥物-靶蛋白互作數據庫、癌癥用藥響應基因特征數據庫以及癌癥治療基因擾動信號數據庫等,以解析人體的構造原理與演變規律為目標,建設一條智能引領的自動化、工業化的蛋白質組知識挖掘高速公路。
從深海到外空,從氣候能源到生命科學,從“蛟龍號”接受外國科學家參與科考,到天宮空間站宣布迎接外國航天員……一幕幕生動實踐刻畫中國在這一年與世界各國賡續友誼、共謀發展的壯闊圖景。
人才與未來“交相輝映”
2024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因在青藏高原冰川學、氣候學和環境變化領域作出的開創性突出貢獻,及其在氣候變化和冰芯研究領域的國際引領作用,獲頒冰川學界最高榮譽——塞里格曼冰晶獎章,這是該獎自設立60年以來中國科學家首次獲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菂獲頒馬塞爾·格羅斯曼個人獎,他是首位憑借在中國國內取得的學術成果獲得該獎的科學家,利用中國天眼FAST等探索動態宇宙取得的多項創造性成果,“實現星際磁場的精確測量,推動快速射電暴研究進入高統計時代”。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登上國際領獎臺,時代見證著中國創新的卓越成就。與此同時,中國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進國外人才,通過匯聚中外“最強大腦”的知識積累和智慧激蕩,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在李政道研究所,聚集了由世界級學術領軍人才領銜的研究團隊,吸引了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具有科技創新活力的青年才俊。截至目前,已匯聚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全職科研人員130余人,其中世界級科學家占到9席(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國內外院士5人),國際學者占比近40%。多年來,李政道研究所全面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主動發起國際科技合作倡議,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如數十噸級暗物質和中微子液氙探測國際大科學計劃(PandaX)。多位學者參與到國際合作組研究項目中,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合作組、費米實驗室的繆子反常磁矩國際合作組等。
科技成果的孵育需要時間。為青年科學家提供廣闊的平臺,使他們能夠在全球科學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在點亮科技的未來。
今年十月,國際科學理事會與中國科協在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聯合宣布啟動“國際科學理事會職業中早期科研人員交流項目”項目,幫助中外青年科學家克服科研過程中的各種挑戰,提升他們在國際科學與政策領域的聲音。項目的內容涵蓋了多個方面,不僅包括國際科學領導力培訓、可持續發展研究交流訪問,還將為參與者提供積極參與國際科學會議的機會。這一項目的提出不僅是對當前科研環境的回應,更是助推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的實際行動。
讓科技之光普照全球,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開放之風的大國擔當,中外合作的新樂章將持續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