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資深醫藥從業者注意到,近期每月都有許多家藥店倒閉,全行業藥店都面臨收縮的形勢,由于數據統計存在滯后性,閉店潮實際上會比已知的數據更為猛烈。
三重壓力
柳蕓(化名)的門店在2020年10月開業,店面面積為80多平方米,有兩名員工,前兩年的年營業額在30萬元以上。她估計今年的營業額不到20萬元。柳蕓感受最強烈的是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制度改革(簡稱“門診統籌政策”)落地帶來的影響。
2023年初起,門診統籌政策在柳蕓所在的四川省正式實施。以往只能用醫保個人賬戶支付的門診費用可以使用醫保統籌基金支付,這讓部分藥品的患者自付費用變得很低,患者更愿意前往醫院門診買藥。
門診統籌政策剛出來時,很多顧客對政策還不夠了解,柳蕓的生意受影響不大。今年選擇去醫院和診所開藥的人數量陡增。柳蕓店里的平均客單價只有30多元,即使如此,很多人也嫌貴——去醫院開藥,走完醫保只需支付十幾元。
2023年2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指出定點藥店可以自愿申請納入門診統籌范圍。柳蕓也考慮過申請成為具有門診統籌資質的藥店,但最后放棄了。一是申請難度對單體藥店來說并不低,需要滿足資質、人員、管理和技術等多方面的條件;二是由于存在處方流轉困難、醫藥品種采購難等問題,即使具備門診統籌資質,藥店與醫療機構相比也缺乏優勢。
實際上,不僅單體藥店,大型連鎖藥店也受到門診統籌政策沖擊。國藥控股發布的2024年三季度業績快報顯示,旗下零售板塊(主要為國大藥房)營收為164億元,同比下降超7%,凈虧損為0.39億元,同比下降110%。國藥控股將零售板塊的負增長主要歸因于門診統籌等行業政策變化、市場競爭加劇等。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對記者分析,患者選擇藥品渠道的原則通常是低價。過去,相關部門對醫保個人賬戶的監管沒那么嚴格,有時賣出的是A藥,但單據上填寫的卻是B藥,這種情形在醫院較少見,但在藥店較為常見。門診統籌監管更嚴格和復雜,藥品需要進入系統,藥品的“進、銷、存”需要得到更嚴格的管理,這是許多藥店欠缺的。因此,門診統籌政策實際上促進了更多患者前往醫療機構購買慢病藥物,只在藥店購買原研藥或其他非處方藥產品。
另一個讓柳蕓擔憂的政策是藥品比價。2024年5月,國家醫保局下發《關于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的函》,這被視為國家醫保局對零售藥店控費的信號。隨后幾個月,藥品比價系統陸續在一些省市上線,患者想知道哪家店的藥最便宜,上系統一查就知道。
第三個讓柳蕓煩惱的事情是來自線上藥店的競爭。根據相關數據,2023年中國醫藥零售市場的藥品銷售規模達到5015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線上藥店藥品銷售規模增速達21%,而實體藥店藥品銷售規模增速僅為1%。
柳蕓觀察到,有的顧客到店里看過價格后,會轉而去網上購藥。讓她奇怪的是,網上藥價參差不齊,有些藥品的價格甚至低于她的進貨價,她猜測這類藥品可能是醫保“回流藥”——有的參保人會在醫院多開報銷后的藥品,再將藥品轉售,這些藥品可能流入網上被低價銷售。此前,有加盟商就提醒過柳蕓,一定要注意進貨平臺是否存在“回流藥”問題。
柳蕓也考慮過上網賣藥,可她知道這個生意也不簡單,她猶豫是否要為此投入不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天津市一家叮當智慧藥房加盟店的店主凌巍(化名)告訴記者,由于平臺抽成、減免配送費,且銷售的多是利薄的常見藥品,線上賣藥利潤更低,主要起走量的作用,藥店賺錢還是要靠線下。他的門店每月線下營業額在15000元左右,線上營業額在5000元左右。
賺錢變難了
柳蕓常聽到、看到普通人對藥店的不滿:藥太貴了、店員推薦的藥太多了、藥店開得到處都是、錢都被藥店賺走了……
柳蕓說,行業確實存在各種各樣的亂象,比如,有人原本是服裝導購員,沒有藥學背景,培訓幾天就能到藥店上崗。他們不管顧客是否用得上一些保健品或益氣養血類藥品,都有辦法把這些商品賣出去。“因為無知,所以無畏,只要有利潤,只要提成高,他們什么藥品都敢給顧客推。像我們這樣有專業資質的則會非常謹慎,去辨證用藥。”柳蕓說。
柳蕓是有中藥和西藥雙證的執業藥師,曾在三甲醫院從事藥師工作。開藥店后,她很少簡單粗暴地向顧客推保健品和昂貴藥,而是靠醫療技術服務顧客。顧客描述癥狀后,她給顧客挑選合適的藥品,以求讓用藥效果達到最好。
柳蕓對底線的堅持也導致客單價偏低。在她的藥店,牙疼花幾元、小感冒花十幾元、拉肚子花二三十元就能治好。有的老年人不喜歡盒裝藥,希望藥師當面拆封,把藥配好,柳蕓總會盡量滿足。
由于專業能力強,附近小區的很多顧客成了柳蕓藥店的回頭客。她原本相信隨著老顧客越來越多,客流量和利潤有望在幾年內翻倍。現在這種想法成了泡影。
在門診統籌政策實施后,柳蕓發現她的藥店出現了兩個現象。首先,營業額降了不少,前兩年每日流水都在500元以上,經常能達到八九百元,有時還能達到一兩千元,今年以來,很少有流水超過500元的時候。其次,客流量也明顯下降,要不是一批老顧客總照顧生意,她只能眼看著藥品過期,提前把藥店關掉。
趙衡注意到,2024年一季度結束后,藥店行業客流下降速度顯著加快,至今沒有改善,客單價也呈現下降趨勢,這對藥店業務構成了雙重打擊。連鎖藥房抗風險能力更強,可以關閉不盈利的店鋪以應對困境,對單體藥房或小型連鎖藥房來說,當前的困境關乎生死存亡。
“中國不需要那么多藥店”
柳蕓的店開在一條長度為100多米的街上,這條街上分布著3家藥店。在凌巍藥房的方圓100米內,還有一家單體藥房和一家海王星辰門店。在中國,百米內開著3家以上藥店的情況相當常見,甚至藥店比奶茶店數量還多:據相關數據,截至2024年5月,奶茶飲品賽道門店總數約41.8萬家;而截至2024年上半年,藥店總數已突破70萬家。
以70萬家藥店數量計算,單個藥店平均服務人數在2000人左右,這一數字已趨近藥店行業的生存臨界點,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6000-7000人的藥店平均服務人數。“中國不需要那么多藥店。”趙衡認為,從客觀情況看,至少一半藥店需要關閉,最終留下20萬-30萬家藥店即可。
除了單體藥房外,趙衡判斷頭部連鎖藥房也會逐步停止擴張,甚至會在某些區域出現收縮,他們現在還在進行少量的并購,可能是因為之前已經談妥了。未來一兩年內,可能還會有大型連鎖藥店倒閉或者被并購。目前,行業里已在流傳某兩家頭部連鎖藥房或將被賣掉的消息。
“現在藥店面臨的困境,已經不是從業者自身問題了,這個時代已經不屬于他們了,會有一些新的業態出現。”趙衡對記者分析,過去,藥店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國民經濟增長、居民收入增長、醫保支出增長,藥店自身運營能力在過去20年沒有質的改變。與藥店相比,近幾年美團、京東和阿里巴巴等平臺在藥品銷售的某些維度上表現更好。當然,與現在的藥店相比,未來也可能會出現在價格、服務和產品方面都得到顯著提升的新型藥店。
(摘自《經濟觀察報》張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