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復旦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文科資深教授陳思和再次擔任新民青少年社論大賽評委。1993年,陳思和等人文學者發起了“人文精神”大討論,經過3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陳思和看來,人文精神的討論依然沒有過時。
評選結束后,陳思和教授感慨發言,今年參賽作品整體水平高,參賽文章涉及各種社會話題,無論是城市建設、網絡用語對語文的影響,還是怎樣愛國以及文理之爭等熱點話題,都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投稿作品整體不錯,最后要選出最優秀的6篇,非常難選”。
“人的生命成長,始終是在面對不同方面的挑戰,人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成長,克服貧困、危機、還有自身的問題,現在我們還需要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新環境。”今年社論大賽一篇獲獎文章,討論AI時代人的創造性在哪里。“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也許學生提出的觀點還很稚嫩,但他有這方面的立意,就非常不錯。相信他會沿著這個方向深入思考。”
投稿社論中有一篇討論老年人使用手機不方便的文章,讓陳思和印象深刻。他說,這樣的文章一定是作者有感而發。作者在文章中詳細描繪了自己如何幫助爺爺奶奶進行身份驗證時遇到種種的困難。“他講得非常好,現代技術本身就應該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受限于技術的不完美,而把真正有需求的人群攔在門外,顯然就違背了初衷。”這位學生建議,相關部門是不是可以多提供一些人性化服務,把線下人工服務作為托底方案,幫助有特殊困難的群體先跨過技術鴻溝。“社論大賽培養學生關心社會、了解社會,讓他們能夠在社會現實當中找到問題,提出問題,發表他們的看法,我覺得這條路是正確的。”
陳思和教授還偏愛一篇探討“狼性文化”的投稿。這篇文章對現代社會中一些不人性的管理問題進行了批判,作者認為狼性文化應該休矣。陳思和說,這篇文章觀點有點尖銳,有一種正義感噴發而出。“如果從小就把這種正義感的種子埋在心底里,將來他能把正義感帶到社會的營造上,我認為這個觀點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多篇投稿文章談及“文理之爭”。“學文科某種意義上說不是跟未來的職業連在一起。”陳思和說,文科思維的培養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人之所以為人,必須要使自己的人性長得豐滿,對人的價值要有一個透徹的理解,這些問題都是通過人文學科或者人文教育來解決。現在有很多人可能專業上很優秀,但在做人上類似白癡,或者說他沒有能力應對社會的各種復雜的現象,不會處理人際關系,甚至不會處理自己的感情問題。”
陳思和教授說,人文學科的教育首先是幫助你做一個正常的人、一個豐富的人、一個美好的人。
